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选取常德市的四个县市:桃源县、汉寿县、临澧县、津市市,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等五个方面对常德市2009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的城镇、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加;2 2009-2012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增长的趋势;3常德市2009-2012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并且区域不平衡;4 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中相对变化最大的为临澧县城镇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2.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监管、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农业等各个方面。依据达州市2013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的矢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达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达州市未利用土地占比大,建设用地持续增长;而驱动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王肖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92-98
[目的]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提供思考和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搜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情况相关数据,通过ArcGIS 10.2软件,得到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河南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2010年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63.12%。2005~2010年,河南省的耕地转移面积最大,为5.055 4万hm~2。其次为水域用地,转移面积2.184 8万hm~2。草地转移面积最小,转移面积为2 424hm~2。水域用地动态度变化为7.49%,未利用地动态度变化为6.86%,耕地变化动态度最小,为0.48%。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转移,转移面积为13.403 1万hm~2。林地主要向耕地转移,转移面积为1.617 4万hm~2。未使用地主要向耕地和水域用地转移,转移面积分别为2 568hm~2和7 673hm~2。[结论]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未利用地主要向耕地和水域用地转出。河南省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水域用地,最小的是耕地。建议相关部门,依据各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土地利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山东省的四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山东省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人工解译得到四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描述土地类型的变化强度,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从而分析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1990-2015年,山东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向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转变;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不断上升且呈“东中集中,西北西南相对少”的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较快的主要特点是“西北西南增幅大,自东向西蔓延”,面积增长较快;天然湖泊等水域面积向人工水域面积转变,变化最大为南四湖;(2)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大,整体来看,建设用地变化最大,其次是水域、耕地和未利用地;(3)土地利用变化原因主要在于经济驱动、市场导向和政策调控。其中,经济驱动因素主要在耕地—建设用地转换中最为明显,市场导向更多地影响了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相互转换,而政策调控直接影响了耕地—林地的相互变化。 相似文献
5.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与驱动力研究是揭示全球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大,减幅达到28.39%,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养殖和林地。养殖水面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00.62%、84.83%,主要增加来源为耕地和水体。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城市规划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1~2011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分析该市近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利用GM(1,1)模型对该市未来10年土地利用演变动态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01~2011年,厦门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各不相同,其中以交通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变化速度最快分别为13.88%、6.34%,土地利用程度呈波动上升状态;预测2012~2021年厦门市耕地、园地将分别以2.92%、4.38%速度减少,其它用地则以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加最明显为27.91%,而林地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分析宜宾市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采用分级赋与指数法;在GIS支持下,利用各期现状图叠加分析和DEM模型分析确定空间变化;得出研究区域人类活动强烈,土地用途变化大的结论;应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建立舍理的土地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8.
倪维秋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12)
采用1996—2008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用地和未利用及其他用地面积处于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处于增加的状态;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人文驱动力因子呈线性的定量关系,人口增长及聚集、经济发展、快速城镇化、技术进步是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重要人文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两个方面,对福州市(1996~2004)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段内福州市的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而耕地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幅最大,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面积的转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宏观政策的变化是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RS与GIS支持下,建立了兰州市1995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结合1985年和1990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引起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Markov与GM(1,1)两种预测方法对研究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两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吻合度较高,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为耕地、未利用土地持续减少;林地、城镇工矿居民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也有明显的减少;水域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川渝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渝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作了简要分析;认为目前对林业重视不够,耕地质量较差,建设用地多,耕地总量不断减少;提出应加强对现有耕地的利用,提高耕地的生产率,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实现耕地动态平衡,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对崇阳县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明确发展阶段,从而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使用制度从无偿、无期限使用转向有偿、有期限使用;土地有偿使用的主要形式是出让,即"批租制";出让这种有偿使用形式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土地有偿使用应建立并推行"土地租赁制". 相似文献
14.
滁州市的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立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2):38-40
分析了滁州市土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并着重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合理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出吉林西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根据土地质量状况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与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张丽琴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2):48-49
阐明生态用地的涵义,剖析我国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原因,即生态型用地利用不当地过伐过垦过笔过围行为,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生态型用地途管制的重点及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铜山县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运用Costanza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得到全县1997-2007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再结合铜山县1997-2007的GDP变化情况,得出铜山县1997-2007生态经济协调度的动态变化情况。然后计算铜山县不同乡(镇)1997-2007年的生态经济协调,并结合铜山县的实际情况对其变化做出解释。通过研究发现、铜山县的从1997-2007年生态经济协调度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变化,从1998、2002、2007年的生态经济协调度来看,铜山县自然资源丰富的东北片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要低于西北片、东南片的平原地带。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桓曼曼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3):36-38
分析了当前广东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耕地减少、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退化等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包括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控制人口数量、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地质量、加强土地管理,加大投入、改变人们土地利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张兆福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1):32-34
基于我国城市化趋势和人多地少的国情,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合理与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城市土地利用的科学水平不高,城市用地无计划的扩张,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效益低,环境问题严重,提出应加强宏观管理,建立规范化土地市场,加强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做好土地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新要求。简介了FAO土地 可持续 利用的评价原则及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动态,在总结国外成功模式与国内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讨论了21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可持续利用用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