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晓璐 《时代金融》2014,(8):147+149
我国种业出口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具有国际竞争力。而种业,关系到世界各国国际民生。本文从部分种业企业出口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寄希望我国种业能够更快更好的走上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2.
出口退税速度快慢,既关系到企业效益和出口资金的回收,又直接影响到当年出口任务的完成,现阶段虽退税单证繁多、手续复杂,但企业若上下重视,争取退税部门配合,还是可以尽早足额收回退税款的。  相似文献   

3.
选择合适的国内支持政策,对于应对入世后的挑战至关重要。中国成为世贸正式成员后,农业生产将受到重大影响。尤其是大宗田间作物的生产,明显处于劣势。粮棉油等农产品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典型农区的农民收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国内支持,与市场准入、出口补贴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中的三大核心内容。我们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外生性,难以调整和改变。出口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外在的出口补贴会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李福娣 《时代金融》2014,(6X):44-4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生产国与出口国,凭借质优价廉的比较优势,大蒜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80%。我国大蒜出口以初级商品为主,加工程度低,出口结构单一,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低廉,出现了出口量不断增大创汇收入相对降低的现象。进口国针对大蒜设置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大蒜出口贸易同样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大蒜出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不仅关系到几百万蒜农的切身利益,对大蒜主产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保持我国大蒜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农产品出口的借鉴,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生产国与出口国,凭借质优价廉的比较优势,大蒜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80%。我国大蒜出口以初级商品为主,加工程度低,出口结构单一,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低廉,出现了出口量不断增大创汇收入相对降低的现象。进口国针对大蒜设置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大蒜出口贸易同样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大蒜出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不仅关系到几百万蒜农的切身利益,对大蒜主产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保持我国大蒜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农产品出口的借鉴,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7,(14)
国际贸易涉及对外出口和对内进口双向交易流程,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是国际贸易对外出口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项管理内容,关系到国际贸易企业能否强化内部管理,合理规避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本文探索企业在客户信用管理与收汇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思考提高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的可行对策,对国际贸易企业及时规避风险、保证企业利润、维护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传统动力(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的衰减不可逆转,要使"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需要新的增长动力来弥补或替换。何以能担当此重任,唯有居民消费之扩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消费需求能否持续扩大,消费主动型经济能否实现将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更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纺织品贸易壁垒的演变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5年1月1日以后,纺织品配额制度已终止,世界纺织品贸易迎来了后配额时代。美国和欧洲人不甘心纺织品贸易被中国主导。2005年以来,美国和欧盟重又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使中国纺织品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将关系到中国纺织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论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南方金融》2007,(3):61-62
“走出去”战略关系到我国资源与经济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局,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是有效实施该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及产业与地区投向分析入手,结合当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支持现状,提出应建立“官方出口信用机构风险管理 商业性金融综合服务”的金融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服装业战略成本管理新模式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月  陈秀利  宋嫒 《会计师》2009,(4):104-105
<正>一、引言我国是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服装业现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也是制造业中吸收劳动力最多的一个部门。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外贸出口顺差,还与我国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因此服装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94年以来出口退税率的过度调整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中国出口退税率变化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1994年以来出口退税率调整存在过度倾向。从表面来看,调节出口规模、减轻中央财政压力和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政策目标是出口退税率过频过大调整的原因,但是问题的根源还主要在于出口贸易调控工具的有限性、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的不彻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体系的不健全。  相似文献   

12.
出口货物退(免)税期限是出口退税制度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本文归纳了我国目前有关该期限的规定,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应明确法定支付退税期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实施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出口退税政策是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但目前在我国存在的高退税率与"彻底退税"的制度安排下,产生了严重的出口退税拖欠问题,使国家、企业、银行都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使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有效实施陷入了困境,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王君斌  刘河北 《金融研究》2021,498(12):152-169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本文以中美贸易为例,探讨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在稳就业、稳外贸以及应对贸易摩擦中的作用机制。首先基于1994-2020年季度数据发现:中国就业的波动较平稳;净出口则呈现高波动特征;中国就业和净出口呈现弱顺周期。这些周期特征与其他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其次构建了一个含有不完全金融市场和价格不完全传递的对称两国开放经济DSGE模型,数值模拟发现:在本国出口退税冲击和它国技术冲击下,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中国就业和净出口的周期特征,其中财富效应和由贸易条件变化引起的支出转移效应是主要的内在传导机制。借助模型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反事实实验发现:中国单方面提高1%出口退税时,中国就业增长0.05%,净出口增长0.28%,呈现较强持续性,提高出口退税能够稳就业和稳外贸;当中国提高1%出口退税和美国提高1%进口关税时,中国就业增长0.03%,净出口增长0.16%,呈现较强持续性,勒纳中性不成立,此时出口退税在稳就业和稳外贸中的作用尽管有所削弱,但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不对称信息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也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出口退税中税企之间存在博弈关系。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设计出口退税激励机制,应实行退税担保基础上的分类管理,并优化退税检查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出口退税率调整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单变量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出口退税额、汇率、价格、GDP等因素变动对外贸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论为:出口退税额、汇率、价格、GDP变动1%,分别会引起外贸出口额产生0.311%、0.334%、0.755%和0.986%的变动。  相似文献   

17.
论出口退税政策的有效性及调整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阶段宏观经济背景下出口退税政策可以作为调节对外贸易、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本文肯定了前期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所发挥的作用,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明了出口退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正相关性,分析并初步测算了退税率的调整空间及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解程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经济形势下对出口退税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上调出口退税率成为我国促进出口增长的一种惯性选择。本文认为,不应把出口退税作为从整体上挽救外贸出口下滑趋势的基本手段,这既有财政负担的原因,也有出口退税政策目标合理定位的原因。出口退税政策应更多体现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要求,而不应单纯作为刺激出口的政策工具。当前我国要促进出口增长,除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外,还应更多地利用汇率、贸易融资等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纺织品的出口,并带动了国内纺织业的发展,但因其存在的高退税率、频繁变动性等弊端,产生了外部贸易摩擦趋多、出口骗税严重、行业发展模式不健康等不利影响,必须对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出口退税申报时限是出口退税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规定。本文对我国现行出口退税申报时限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加快立法进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