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艰苦努力以及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援助下,经过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灾后恢复重建转入了全面完成重建任务和灾区发展振兴的新阶段。在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及各灾区分支机构切实发挥牵头推动作用,牢记央行肩负的社会责任,坚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震后灾区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固然有其特殊性、紧迫性,但就本质而言,这项工作依然要受经济规律的支配,要依科学规划的指导,避免陷入"欲速则不达"的怪圈.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从2008年9月正式拉开序幕,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持和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到2010年9月已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目前,灾区生产和生活秩序已经恢复正常,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健康,灾区群众安居乐业,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金融系统实施倾斜性政策扶持和金融业广大干部职工恪尽职守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从抗震救灾到支持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机构一年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系统都积极行动起来,出资出力,为灾区人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彰显了金融机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期《大事记》栏目向您全面展示金融机构一年来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的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家》2011,(4):48-49
"5·12"汶川特大地震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这一伟大实践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将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铸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一段奇迹。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恢复重建奇迹背后强大的金融支撑。金融业鼎力支持遭受重创的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灾区迅速重建,灾后恢复重建贷款像救命的“血液”,“输入”各个灾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需要扶持的重点企业、灾区支柱产业以及受损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中,助灾区人民重拾生活的信心,为社会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社会责任答卷。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过去已一年,灾后重建举世瞩目.由于巨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叠加,人们对灾区更加牵挂.在这一年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帮助灾区恢复重建的政策,诸如1+9规划、对口援助措施、灾后城乡住房重建、重大项目布局、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就业、生态重建的制度创新探索等等.尤其是中国刺激经济政策的4万亿投资中,灾后恢复重建安排1万亿,这一切,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经济发展,正在开始走出低谷,"止滑回升",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7.
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必将带来城镇经济形势、金融格局的新变化,敏感的业者已经从中嗅到了商机,处在这一新兴市场前沿的工商银行的二级分行是有所为,还是为之不动,继续固守已有的城市市场?灾区机构网点的恢复重建如何与工商银行发展战略相统一,如何更加系统地提出工行在西部、中小城市以及重点县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战略?如今灾区机构恢复重建,也面临着许多"特办"的现实需求,有关部门是否做好了准备?作者在回答如何恢复重建灾区银行机构网点这一重大问题的同时,还对银行面临的今后如何科学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感受值得一读并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8.
大地震往往对震区的社会财富带来巨大的破坏,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应该加强金融支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合理地调动信贷资金投入到灾区。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经营目标的银行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对贷款项目进行审查和借贷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撬动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灾区的信贷投放。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群众生活安置、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恢复、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等多项内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本文通过考察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中金融和财政政策,分析其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金融支持灾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增加恢复重建融资渠道和密切关注援建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人民银行总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全力支持下,成都分行指导灾区各分支机构、在川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国家对地震灾区的特殊金融政策,坚持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支持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可持续原则,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金融改革发展相结合,有力促进了灾区经济全面恢复发展和金融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0.
以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对灾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重创。如何尽快实现灾后经济重建,恢复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灾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产业经济学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正确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雅安为例,依托雅安地震灾区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归纳整理出适宜的灾后产业重构机制,以期为今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来,为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国务院和"一行三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灾区的特殊金融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结合四川实际,积极推动各项支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继续认真落实灾区金融优惠政策。目前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继续执行9%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比非灾区农信社执行标准低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由政府出资壮大岷县诚信担保公司实力,各涉农金融机构按照1:8倍数发放贷款,为有效解决农户5万元额度内的农房重建贷款提供了可能。甘肃省定西市岷县"7·22"地震灾害发生后,各金融机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灾后重建工作,制定灾后重建方案,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利率,加强信贷支持,优化金融服务,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13.
<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中央财政加快了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拨付进度,2009年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1300亿元已全部下达。  相似文献   

14.
据悉,今后3年,四川省将投资370亿元用于水利灾后恢复重建。汶川特大地震和攀西地震对四川水利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按照《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从今年起到2010年,四川要恢复重建地震震损水利设施,全面恢复灾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为灾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年来,工行陕西分行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总行党委指导下,以各种方式支持灾区重建工作,充分展现了工商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为灾区恢复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信用卡》2008,(18):74-74
8月6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灾区的信贷投放,对灾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根据灾区恢复重建的实际需求,2008年安排增加灾区2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如有需要可再适当增加。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功能,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党和国家为灾区恢复重建投入巨额资金,社会各界为灾区捐款数额巨大,资金使用情况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为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保障资金使用不出重大问题,根据国务院要求,自2009年开始审计署组织3个受灾省、20个对口援建省市审计机关和  相似文献   

18.
《甘肃金融》2013,(9):76-76
(2013.08.16-2013.09.15)(2013.08.16-2013.09.15)8月16日,招商银行兰州分行举办"专注您所关注"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推介会。会上推介了招商银行小企业融资"结算流量贷"、记账宝、智能定期存款及网上企业银行等业务,共吸引了40余家小企业负责人参加。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陪同李克强总理来到岷县、漳县地震灾区考察灾后重建工作,了解地震灾区群众实际困难,研究做好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四川金融界在地震灾害中也遭遇巨大损失,同样经受住了考验。一年过去了,省级以及灾区金融机构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如何,今年有怎样的规划?本期《热点关注》、《银行百度》和《周年特写》栏目为您详细诠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金融》2010,(6):I0001-I0001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距今已有两年时间。灾难在瞬间定格,而灾区发展的脚步却一刻也不愿停留。灾后重建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希望与信心并进。四川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塑造了灾后重建的中国奇迹。在支持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国工商银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在加快自身网点恢复重建、努力提升灾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的同时,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和创新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和方案,全力支持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在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上充分履行了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