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方敏 《上海商业》2021,(4):169-171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和深厚底蕴,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地方政府对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日趋重视,对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及文化基因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开发也日渐火热。本文以上海静安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为例,探讨在城区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引进合宜的产业来保持历史街区的活力、如何通过历史保护建筑的魅力来反哺城市的发展,使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开放与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敏 《中国电子商务》2014,(23):129-129
朝鲜族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是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深入进行研究朝鲜族建筑色彩及材料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合理应用传统文化的元素,以便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遗产扣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我们的归纳总结,实际研究讨论,研究朝鲜族建筑色彩和材料,分析朝鲜族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我们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的重要内涵.而城市人文精神又是城市文化的本质和灵魂.一个城市精神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城市的风格与魅力,城市人文精神得好与坏不仅决定着整个城市精神文化品位的高低,而且关.系着城市管理的质量与效果,同时还关系着整个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李瑾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3):272-273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借以表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空间形态,而依附于建筑上的符号又使它具有了文化内涵。从建筑与符号的内在联系出发,通过传统建筑符号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分析符号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对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手法和影响,都作了系统化的分析。同时希望通过对传统符号的现代运用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宋戈 《商》2014,(50):99-99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这种“会通”精神体现于古建筑中,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传统建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国传统建筑很重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崔昊  杨云 《品牌》2014,(10)
中东铁路哈尔滨段工作者住宅建筑,在哈尔滨城市建筑发展中占了重要位置,是城市历史及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很多,有“新艺术”独立式别墅、传统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单层独立式、联户式住宅;古典折衷主义独立式别墅和多层公寓式住宅。以照片为主的影像资料中,对当时的建筑样式甚至是建筑过程都有生动的记录,成为了中东铁路摄影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深度把握中东铁路摄影史。  相似文献   

7.
斯宾格勒有句名言:“世界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城市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可记忆、可遗传,可延续。一个城市有形的建筑风格、文学艺术、传媒网络和各种文化产品,以及无形的历史沉淀、精神风貌、道德理念共同组成并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城市文化在世界文明向现代发展中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的发展从传统转向现代、从农村转向城市,才成为一个真正自觉的趋势。城市的文化素质、精神内蕴主要通过城市形象表现出来。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分析,得出城市时尚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历史记忆,朱家峪古村落的建筑,不仅为当地村民的生活等提供了简单的物质外壳,更重要的是其显示了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古村落历史悠久,传统建筑文化积淀厚重,村中除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建筑之外,还有许多寄托精神的场所,建筑类型丰富。概括地说朱家峪古村落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崇祀建筑、文教建筑、民居建筑、礼制建筑和其他辅助建筑设施等。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5,(11)
本文首先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元素中内涵丰富且出类拔萃的部分,判断标准主要看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凸显、超越的社会性质的文化建设的作用。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其次又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最后以秦皇岛建设文化强市为例,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建构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体系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城市文化建设水平,文化已成为一个城市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识。大庆是一座因油而生的新型城市,丰富的石油能源与丰厚的精神资源共同创造了大庆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大庆精神是大庆这座城市独有的品质,毋庸置疑这种精神内涵就是大庆城市文化的根基与灵魂,是大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代表着大庆人民的价值追求。当前,加强大庆城市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大庆精神为核心,使大庆精神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市民人文素质,最终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精神的内涵。校训、校风、名师文化、图书馆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彰显并强化着大学精神的存在。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传播中心,是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机构,在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着知识信息保障的作用。图书馆精神与大学精神具有共同的价值趋向及价值认同,明确了图书馆精神重塑的理由及路径。  相似文献   

12.
鲁班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名片,是建筑产业的魂与根。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开展鲁班文化研究与实践,构建"三建设一活动"鲁班文化育人新模式,用鲁班精神塑造精技强能的善建者,培育鲁班传人,建设美丽城市。师生对鲁班文化高度认同,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形成"精技强能的善建者"人才品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入手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企业家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企业家精神还直接影响或制约了企业文化的选择,特定的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家精神的取向发生反作用.文中最后简要提出企业家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商》2016,(1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对于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进一步分析,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生活品质和精神品质的折射。当代城市的建设,缺少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千城一面”问题十分突出。人们物质充足但精神文化生活愈加匮乏,公共文化空间对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和城市个性特色的塑造具有重大意义,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富裕,在当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和塑造的研究问题越来越有价值。文章以阿姆斯特丹和杭州的两大运河文化带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公共文化空间的布局和塑造方面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魏成平 《商》2008,(8):25-26,13
文章通过分析600多座城市的建筑雷同,提出了对建筑的文化传统与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5,(11)
当前,国家对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愈来愈重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保护好城市在发展中沉淀下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中注入文化氛围、文化内涵、文化精神,推进文化旅游强市的建设,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成为文化开发的重镇,本文正是以景德镇陶瓷为例阐述陶瓷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深入发展以陶瓷为特色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蕴含了"和谐"、"合作"等精神内涵,对于塑造优秀的商业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寻求和合文化与商业精神二者的融合性,将"和合"的文化内涵阐述与商业品德和商业行为的实践相结合,提升对传统文化和商业精神的理解和践行意识。  相似文献   

19.
皇甫炳坤  杨丽 《商》2013,(11):266-266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一所学校先进性与独特性的突出表现。校园精神文化对校园主体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约束规范等功能。本文着重论述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特点、功能,希望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建筑作为维持人类基本生存需求,即“衣食住行”中的“住”,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不断进步。传统建筑是伴随人类发展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本文就传统建筑装饰的具体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以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中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