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目前城镇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主要有:(1)以土地定级为基础,用市场交易价格等资料评估基准地价;(2)以土地定级为基础,土地收益为依据,市场交易资料为参考评估基准地价。上述方法对于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基准  相似文献   

2.
对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是土地估价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笔者认为该方法没有考虑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届满后续期的情况.为此,该文在原有基准地价系数修正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基准地价系数修正公式,并在该公式中引入概率理论.  相似文献   

3.
土地空间使用权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提出了土地使用权可以分层设立的规定。这就提出了评估土地空间使用权价值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建筑物各层立体价值的评估方法,认为可以将这一方法引入我国土地空间使用权的评估。本文还认为对以往的地价评估方法加以改进也可以用于土地空间使用权的评估;并认为土地空间使用权评估不应脱离现有的基准地价体系和地价评估理论。  相似文献   

4.
黄道立 《证券导刊》2014,(45):77-78
公司工业用地储备超700万方,其中在北京的有540万方,五环以内的有250万方。近期,北京更新了城市土地基准地价,仅按土地所在区域基准地价均价测算。这些土地市值就超过170亿元。若按假设开发法,假设这些土地转化为自住型商品房销售。则北京的工业用地估值有望达18705亿元。  相似文献   

5.
土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价格杠杆调控是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可及时掌握城市地价的变化动态,量化反映城市地价变化信息。本文结合我国动态监测体系的研究进程,以南京市为例,初步探索了关于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线路。  相似文献   

6.
对年期修正系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期修正系数是采用基准地价修正法评估宗地地价时经常涉及的因素。在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及考虑续期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年期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使用权评估的基本方法有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成本法、剩余法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五种。但存在使用条件方面的限制:如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和剩余法对土地交易市场和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成熟程度有较高的要求,而成本法不能计算出土地所在位置和用途对价值的影响程度。因此在评估实务中,较多的是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与上述的某一种方法并用,然后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简单平均或加权平均。  相似文献   

8.
基准地价测算、变更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基准地价测算和更新的方法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对基准地价测算的方法、基准地价评估区域的确定、基准地价变更的思路和基准地价在宗地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对促进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资产评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评估的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价格评估的主要依据包括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国家的有关标准,地方政府公布的指导参考标准,估价人员的现场勘查收集资料、市场收集资料及估价经验,各种参考数据手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的重置价格应当定期确定并公布".当前,各地基本上均公布了基准地价.基准地价成为估价人员热衷采用的估价依据,甚至普遍把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作为地价评估的首选方法.这么做主要原因是,普遍认为该方法资料容易收集,价格标准是政府公布的,不会出现估价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的特点出发,在分析群体评估方法在我国目前适用性的基础上,借鉴土地基准地价的评估思路,提出了根据基准物业价格评估物业税税基的技术思路和方法,为我国物业税税基群体评估的实施提出了一个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在不少场合仍沿用"亩"这个单位.基准地价也往往用"万元/亩"作单位.但我国土地面积的法定计量单位是"平方米".土地面积单位在"亩"与"平方米"之间以及地价在"万元/亩"与"元/平方米"之间的换算,还是土地价值评估中经常要遇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土地出让方式、地价与房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3~2008年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数据,考察了土地出让方式对地价和房价的影响。描述性分析发现,地价房价比不高,均值为10.23%;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均值为62.49%,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协议出让面积占比最高,其次是挂牌出让和行政划拨,最小是拍卖和招标,土地出让存在明显的"双轨制"。实证发现,房价主要是由供求决定的,而非地价和土地出让方式决定的。因此,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主要是调节房地产供求关系,而非一味地降低地价乃至否定土地的"招拍挂"制度。实证还发现,地价主要是由房价决定的,而非土地出让方式决定的。这表明,"招拍挂"制度并未导致地价的快速上涨,高房价是"地王"出现的主因。  相似文献   

13.
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的背景下,房价调控能否使资本流向非房地产部门?房价调控如果触发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宏观政策应如何应对?本文基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特征事实,引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将房价变动与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联系起来。研究表明,由于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贷款筹集收入,房价管控导致的地价下降会带来地方政府收入的下降,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不出现违约,那么房价管控带来的地价下降会降低地方政府从金融部门获得的抵押融资额,使非基建部门的融资成本下降,非基建部门投资和产出上升。而如果调控房价带来的地价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金融部门资产受损,使金融中介减少贷款和提高贷款成本,带来整个社会的信贷紧缩,经济中各个部门的产出大幅下降。进一步的政策分析表明,有必要在避免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同时,使用财政资金补充银行资本金等多种方式稳定金融中介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将房价调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金融》2008,(3):75-75
本轮土地市场降温并不会是房价步入下跌周期的信号。固然,根据面粉与面包原理,地价“面粉”降价,房价“面包”理应降价,但是,目前中国的房价助长因素极其复杂,并不完全是由地价所决定的。换言之,这轮土地降温潮对房价影响有限。这是因为,一是地价仅占房价三成左右,地价并不是房价的决定性因素,而供求关系是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定性因素;二是从短期来看,因为开发商囤积的土地没有消化,仅开发商现囤土地就能维持一段时间高房价;  相似文献   

15.
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房价一直处于快速上涨趋势中,而且根据房价一收入比等指标可以断定,部分地区的房价已经偏高,并且积聚了大量价格泡沫。推动地价、房价持续上升并最终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动力是地方政府得自批租商业用地的财政利益。为增加其土地收益,地方政府不仅有激励在土地供给侧极力抬升地价,还有动力在房产需求侧积极推涨房价。结果,房地产泡沫就在这一利益的驱动下生长起来了。根据我们的分析,促使地方政府极力提高地价的深层原因在于现存的商业用地批租制度,它和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机制一起构成了诱发价格泡沫的微观基础。因此,降低房价、治理房地产泡沫也应从改革这一制度安排入手,从源头上割断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利益而推动地价、房价上涨的利益链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介绍土地出让金的作用与存在的不足,以及与地价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土地出让金管理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建立独立的土地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及规范土地出让金收支制度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造成地价节节攀升、土地闲置的原因不在于土地招拍挂制度这种形式,而是我国现有土地供应方的绝对垄断,建议按照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性同权同价的原则,从部分城市"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开始试点多元土地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剖析政府为保障非税收入中的租金型收入和利润型收入所做的制度安排及制度后果,认为非税收入会推动收入分配差距,恶化分配状况。而且这种差距深刻而不可逆,是无法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等常规手段消弭的。因此建议改革财政收入结构,保证利润型收入,降低租金型收入比重,转变政府筹资模式,向现代税收型制度转变。提出转变土地财政模式,由向增量土地要收入向从存量土地要收入的方式转变;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加快地方税体系建设,降低地方财政对非税收入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地价和房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待地价和房价的关系,并认为房价和地价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机理,房价形成于土地的机会成本,地价形成于房屋的预测价。实际房价涨幅超过了调整后的房价涨幅,不仅是由于土地制度的异化,而且是开发商的垄断定价能力所致,这反映出我国深层次的房地产制度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于素涌 《云南金融》2012,(1X):160-160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规划与地价的关系,可以为在现实中脱节的城市规划工作与土地市场研究找到恰当结合点,为进一步研究两者耦合发展机制奠定基础。经过分析认为,城市规划与地价应协调发展,规划决策与实施过程要注重地价导向作用和地价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