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区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人地相互作用、互相制约,有利于其它生态经济系统的巨系统。西北山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许多问题,对祁连县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研究,运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生态足迹方法对该县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发现该年经济发展在其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对该县在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辽宁省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特点和长时期抗旱避灾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该地区干旱少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借鉴过去旱作节水的工作经验,从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角度出发,在对阜新、朝阳两市调研的基础上,对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讨。其重要意义在于,采取怎样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抗旱避灾、恢复生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各方对河北坝上地区贫困和生态问题研究的分析,提出了该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农牧业,形成农、牧、游型生态产业区的思路,且作为今后发展的突破点;提出了走农业企业化发展道路,并把农业企业化发展与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该地区传统农牧业与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的投入,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暴露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风险不断增多。在本文中,笔者介绍了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种生态风险,并就该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提出防控农村生态风险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西部生态脆弱带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黑龙江省西部生态脆弱带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是农牧和农林交错地区;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发生了水土流失、土地消化、盐碱化等问题;指出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分析了生态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退化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是我国生态脆弱带,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形成是由人类活动诱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互作用、不断恶性循环的结果。其中地理环境条件构成了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因;人口急剧增加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构成生态退化的社会诱因;政策的负面影响是生态退化的制度诱因。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多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也日益突出。为缓解人与自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尖锐矛盾,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生态移民计划。生态移民政策旨在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搬迁到宜居地区,这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西北地区拥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本文从草地生态资源、水资源、森林生态资源、耕地生态资源以及地区生物量等方面总结了生态移民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后续生态移民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秦海铜 《山西农经》2023,(1):130-132
基于塞罕坝地区森林植被覆盖地形图,统计该地区森林植被,利用恢复生态学中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分析塞罕坝地区生态优化因素。同时,通过样本取样分析、林区植被笼罩度剖析等方法,综合研究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探求其生态环境改进过程,考察地区内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促使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推动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匀二叶"是明代以来在嘉湖地区流传的一种桑树管理技术。这项技术是夏伐后对桑树进行疏芽、整枝、养成树型等一系列技术事项的总称。这一技术基于明清时期嘉湖地区高度繁荣的蚕桑经济而产生,又与嘉湖地区特殊的农业生态背景相联系。本文探讨了"匀二叶"的技术要点、程序及技术产生的农业生态背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部干旱区由于气候条件和自然地形条件的限制,水资源非常短缺。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该地区受到水资源的资源性短缺和结构型短缺的双重约束。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指出水资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管理层面尝试性地提出建议: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化管理;制定合理水价;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节水。  相似文献   

11.
对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产生于城镇化进程中,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创新模式,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径。本文详细叙述了生态庄园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左权县生态庄园产生的效益,指出该经济模式的创新意义,并且对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肯定左权生态庄园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还分析并总结出这种经济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沿江地区生态林业建设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系统及其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了沿江地区生态林业定位,庭院林业开发及其经营水平上档次的科技投入、政策引导等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一方面,城市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随之也将企业污染带到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农村自身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也对农村环境也会产生一些污染。加之农业污染、生产生活污染等问题给农村生态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提升农村生态治理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志勇 《山西农经》2023,(3):133-135
睢宁县是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试点地区之一,该试点是新时期省内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项目。近年来,睢宁县为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全县18个镇(街道)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试点工程,通过财政补助奖励支持,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初步构建了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条,达到了村集体增收目标。文章梳理了睢宁县试点期间的经验和心得,以期为全省乃至黄淮海范围内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提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辽西脱贫致富之路--辽西天然纤维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琦 《农业经济》2002,(9):22-23
一、问题的提出1.辽西贫困的根源。以朝阳为代表的辽西地区,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它制约着辽宁的发展,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辽西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它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无力支撑农业的基本生产和农民的基本生活。而该地区以粮为主的封闭式传统农业和与农业关联性较小的传统工业的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非但不能恢复该地区的生态和经济,而且会进一步恶化该地区的生态环境。2.对策。欲使辽西地区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建立能够牵动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即建立一种与可更新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资源等)存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及各种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的总体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农村地区较少受到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农民自身关注,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制度规制的死角。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本身具有脆弱性,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已远远不能承受生态破坏之重。本文将以华北平原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为出发点,总结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建设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沙化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云南红河流域所实施的一系列反贫困战略和措施,其基本的依据是高海拔山区人口密集,土地相对稀缺,交通不便,加之森林破坏;而河谷地区土地(主要是荒坡)相对丰富,人口稀少,向河谷地区移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山地区人口对土地和资源的压力,而河谷地区只要水利条件具备即可形成新的以热带林果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区。对红河流域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综合研究的初步发现,上述战略的实施存在着经济、社会及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因素。按目前的开发模式运行,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生态恶化,从而导致潜在贫困化的发生。该问题直接涉及扶贫与可持续性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这不仅在红河流域,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均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理在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我国的土地整理发展比较迟,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大多数地区将增加耕地面积作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而忽略了生态安全建设,进而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分析比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分析当前土地整理对生态安全产生的影响,找出土地整理对生态安全负面影响的根源,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施工过程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属于共有资源,往往导致公地悲剧现象的产生.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便调整相关利益各方生态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促进生态和环境保护,促进城乡间、地区间和群体间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