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期收款销售是指商品已经交付,但货款分期收回的一种销售方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分期收款销售成为日常经济业务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销售方式。由于分期收款销售具有销售商品的价值金额较大、收款期较长、收款风险比较大的特点,因此,如何合理地对该种销售方式下的收入进行确认,关系到财务报告中收益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影响到信息使用对企业获利能力的正确判断。本对分期收款销售收入确认方法作些研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明确规定,分期收款期限超过三年,即已经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业务,应该按照合同价款的公允价值作为销售收入的入账金额,公允价值和合同实际价款的差异计入融资收益科目。税法规定,企业销售合同的收款日为企业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并且应税收入应该等同于合同约定的分期款项金额,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给企业的会计操作和涉税处理方面带来困惑。  相似文献   

3.
销售收入是利润的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获取收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企业除经常性销售业务外,对特殊销售业务的核算尚不规范。对此,笔者谈几点看法。一、分期收款销售分期收款销售是指商品已经交付,货款需分期收回,其特点是:销售商品的价值较大,收款期较长,收取货款的风险较大。采用此种销售方式时企业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同时,按商品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例:永明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大华机械厂销售重型机械5台,每台售价5万元…  相似文献   

4.
分期收款法是指当某项销售交易实质上已经完成,但却因客户初期交款不足等原因而无法合理估计收款情况时,采用分期收款法确认该项交易的销售收入,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促销手段,一般适用于金额大、收款期限长、款项收回风险大的重大商品交易,如房产、汽车、重型设备等。如果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其实质是出售商品的企业给购货方提供了一笔长期贷款。新准  相似文献   

5.
改革增值税抵扣办法的可行措施黄福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应纳税额一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但是,在实际工作中,1.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期进项税额大于当期销项税额时,其不足扣除的部分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致使企业当期不必纳税;2.由于企业进货不能取得专...  相似文献   

6.
近期审计发现,某些开发企业财务账面在“在建工程”科目中存在大量红字,高达数亿元。经查核是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不是按照销售收入相应的各个项目配比成本,分类分别一一对应结转计算,而是或高或低,人为估算成本,且总设一个红字备抵科目,表示已结转的成本,造成损益核算不实,偷逃当期税金。笔者就其红字的产生操作、造成红字的原因、带采的两种危害及解决的途径浅析如下。 一、红字的产生及操作 表现一:高估成本现象。有的开发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连续几年均按当期销售收入94-95%结转销售成本,目在操作中用红字做备抵…  相似文献   

7.
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种,其应纳税额是以销售收入为依据计算确定的。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销售方式不同,对收入的确认时间也有所不同。本文就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企业应该如何选择最优的销售方案,合理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增值税当期应纳税额为本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之差。企业要进行税收筹划,首先就是要推迟纳税时间:一方面可设法推迟销售额的实现,另一方面可提高进项税额抵扣。销售结算  相似文献   

8.
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与相关税收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其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商品房的销售也多采用分期收款的方式,销售收入的确认及预收账款的核算,在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上有不同的要求,形成了纳税计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明显差异。为了执行销售收入确认准则.同时满足相关税金核算要求,对收入确认、相关税金核算在准确把握准则、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实务操作方法.供探讨商榷。  相似文献   

9.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规定,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收款期限通常超过3年)销售商品,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一次性确定收入的金额,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与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差额确认为融资收益;而税法规定,企业纳税业务发生的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且应税收入金额为合同约定分期收取的价款,这无疑将产生增值税及所得税纳税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固定资产购入当期累计折旧及相关所得税费用的抵销 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购入企业按售价(为简化说明,设不考虑增值税及其他费用)作为固定资产原价入账;销售企业要按售价确认销售收入,同时要结转销售成本.由于属于内部交易,从企业集团的角度看,此项交易既不会产生收益,也不会发生损失.但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中,购入企业计提的折旧额中包含了内部未实现的销售利润,为此,必须将多计提的折旧应予抵销.若企业所得税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核算,且会计与税法采用的折旧方法或折旧年限不一致时,还需将多计提折旧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数额(即递延税款)作抵销处理.其抵销分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企业确认销售收入成立的标志周志忠企业销售收入能否确认是乡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其所以重要,一是涉及交纳各种流转税的时间;二是涉及企业取得销售收入以后必须在本期结转相应的成本和当期费用,如有利润还应交纳所得税。因此,企业销售收入一旦被确...  相似文献   

12.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收款期限通常超过3年)销售商品,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融资收益;而税法规定,企业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且应税收入金额为合同约定分期收取的价款,这无疑将产生增值税及所得税纳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分期收款销售行为的纳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收款期限通常超过3年)销售商品,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融资收益;而税法规定,企业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且应税收入金额为合同约定分期收取的价款,这无疑将产生增值税及所得税纳税问题。  相似文献   

14.
按税法规定,企业销售材料应申报纳税,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在处理这类业务时并不规范。如在销售材料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原材料”或“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前者未将材料销售纳入收入范围,而后者虽作了收入,但未结转材料成本,且两者均未申报纳税,因而是不正确的。企业材料销售一般有三种情况:减少不合理的材料储备;以物抵帐;销售残料,改变原有用途。在取得销售收入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现金”、“应收帐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金”等科目;同时应结转已销售材料的成本。例1-某厂销售…  相似文献   

15.
一、纳税筹划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的纳税筹划。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上有三种类型:现销方式、赊销方式和预收贷款方式。不同的结算方式其收入的确认时间有不同的标准。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相似文献   

16.
一、买一赠一方式销售的税务处理 买一赠一方式销售是商业零售企业采用的一种促销方式,其行为性质属于降价销售。按照税法规定,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销售收入。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应按照实际取得的销售收入计算缴纳增值税,对送出的货物直接结转成本。  相似文献   

17.
谈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增值税会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发出商品时一次性确认销售收入,而税法要求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相似文献   

18.
企业集团内部取得存货抵销会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集团内部购入存货当期的抵销处理在内部购销活动中,销售企业在其个别利润表中按集团内部销售价款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销售成本,计算出售该产品的损益;购买企业则是以支付购货的价款作为存货成本,并在其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
王薇 《会计之友》2008,(2):74-77
很多企业会计在核算增值税时,经常出现商品产品非销售业务和价外费用不计税或少计税、混合销售收入错计税以及不会应用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法律规定等问题,导致被税务机关依法惩处,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为此,企业会计必须认真学习并正确应用税法规定,完整地归集征税对象,依法确认纳税义务并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准确地核算应纳增值税额.  相似文献   

20.
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是指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一般为三年以上)的商品销售。该销售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收入确认方式、确认时间和确认金额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给企业带来了烦琐的纳税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