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骏  彭苏雅 《水利经济》2021,39(4):8-13
基于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本区域和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当下,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化解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刚性约束条件的背景下,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促进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以及用水效率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对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用水效率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性。据此提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动用水效率提升、强化地区联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创新只是区域创新地理边界的缩小,忽略了城市的空间特性——城市的关联和互动作用,这一缺陷随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而凸显。以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收敛性和溢出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均质性突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条件收敛却不强收敛,收敛速度为7.274%;同时,城市创新还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信息化、工业化水平对本城市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水平的贡献率最大。但除了工业化水平之外,其他3个影响因素空间锁定效应极强,对其他城市并不存在空间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1995—2011年的分省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建模及估计技术,设置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多样化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实证测度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在控制了资本、财政支出、国有化程度等变量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内溢出为正,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城镇化的区域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不同,其中:在经济空间的关联模式下为正,在邻接、地理距离空间关联模式下为负。但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农业碳生产率,而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方法]文章以1997—2014年中国31省区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城镇化划分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维度,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别探讨其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及差异。[结果]1997—2014年,中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邻近省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控制其他变量后,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不利于当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城镇化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邻近地区人口城镇化对本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间接的正向溢出效应,其他城镇化并无此效应。而在利用熵值法构建综合城镇化变量后,仍发现城镇化不利于农业碳生产率的改善。[结论]因此,制定区域农业碳减排及污染治理政策时,应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要素配置的同时,强化空间综合治理与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2010—2018年中国30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研究结果:(1)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耕地流转面积在省域层面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贫困发生率与耕地流转面积之间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2)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他省份的农地流转会间接促进本省的农村减贫;(3)农地流转促进农村减贫的过程存在门槛特征,在农业生产效率及经济发展水平两个门槛解释变量下,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分别呈现出持续上升和先升后降的特征;(4)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在农林牧渔总产值较低的省份中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更强,而在农林牧渔总产值较高的省份该作用则相对较弱。研究结论:要解决好中国的贫困问题应全面统筹,注重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因地制宜推进全国各省农地有序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实现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8.
运用我国2005-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主要以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个指标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从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从区域层面看,东部、中部地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负向作用,但东部负向作用显著,中部负向作用不显著,西部城镇化却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城镇化进程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合理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发展城镇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农情、粮情、城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益  宋洪远 《农村经济》2022,(5):116-124
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DM)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结果发现:(1)以农业专利衡量的科技创新不仅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农业经济增长,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地促进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技术距离邻近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2)考虑地理区位因素,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都表现的更加突出,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不显著;(3)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边界,在500公里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密集区域,超出上述距离范围空间溢出效应迅速衰减直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考虑到空间溢出效应,将资本因素划分为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和结构3个纬度,结合劳动力投入量,通过构建前沿的计量经济学空间面板Durbin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2000~2009年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农村金融规模、效率、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存在反向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具有显著而正向的直接影响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良好互动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各省市在加大农村金融投资规模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1.
华坚  曹慧敏  潘雪晴  刘蕾 《水利经济》2022,40(6):33-38, 61
基于资源约束理论,构建包含水量和水质两个维度的水资源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阻尼模型分析2001—2019年西北五省区水资源量质综合水平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影响。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水量和水质的情况下,样本期内西北五省区水资源综合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水资源数量单一约束相比,水资源量质综合水平对西北五省区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明显增大;从时间层面看,西北五省区水资源约束的阻尼系数波动变化特征显著;从空间层面看,西北五省区水资源约束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约束强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产业空间匹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发展与区域优势要素相匹配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方法 文章从水土资源匹配和产业相对优势匹配两个角度定义了农业空间匹配质量,以长三角为例量化该地区41个地级市的匹配质量,随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农业空间匹配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效应为-0.146 4,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滞后影响力为0.27。长三角各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总体趋势上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5年达到最大值。结论 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相对优势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增长模型中体现了空间的适应性,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空间集聚。科技、劳动力和城市化都是其主要的驱动力,推动着水土资源匹配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 (1)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2)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 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事实,利用1997—2018年中国28个省( 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度比较高,同时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大多数省份的技术效率不高,同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不平衡特点;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论 考虑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当前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涉农政策调整,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明确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存在空间不均衡特征且具有波动扩大趋势,空间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高(低)水平为邻能够提高本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向上(下)转移的概率。地市空间尺度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政府财力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负,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显著。研究结论:提升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坚持绿色集约导向,从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营商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系统推进,积极发挥土地利用效率领先城市的溢出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尾效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两种发展情景假设,对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尾效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土地资源稀缺对城镇化发展制约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为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和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资源尾效的空间分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从全局空间分析来看,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地资源稀缺对城镇化进程的阻力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关联性和依赖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性分布格局。这说明总体上中国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尾效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局部空间分析来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尾效表现出的局部空间差异性和集聚性较为显著,即尾效高值集聚的地区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而尾效低值集聚的地区相对来说经济较为落后;从两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假定来看,情景2(土地资源数量有一定增长)可以缓解情景1(土地资源数量保持不变)假定下部分省、市、自治区土地资源对城镇化进程的阻力。研究结论:将土地资源尾效研究与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揭示出土地资源稀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水资源环境和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2—2013年间江苏省的水资源环境和城镇化发展的交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水资源和城镇化的变化过程并不具有一致性。水资源环境水平波动上升,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上升的态势。这决定了两者的耦合关系呈现出独有的特征:2004年之前处于波动的较低水平耦合阶段(拮抗或磨合阶段),2004年起迅速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并随后一直保持在此水平。据此提出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水灾风险防范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