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何优化水资源压力结构是“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继续支撑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解决的约束性问题。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采用压力指数法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虚拟水视角分析2002—2019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压力结构特征和虚拟水流动对区域压力的贡献。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间实际压力年均值和变化趋势差距明显,其中上海、江苏压力值远高于其他省市,二者对过境水的依赖性较强;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主要呈现虚拟水对内净流出状态,且安徽和江西的虚拟水净流出量为上升趋势;总体上,通过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对缓解上海、浙江和重庆的水资源压力的贡献较大,而对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地区却呈压力加剧的作用力。提出包括建立科学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推进节水力度、改善区域内外贸易结构、协调虚拟水和实物水流出量等实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压力的区域空间均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形成了“东高西低”,以上海市、重庆市为“核心”的集聚状态;2010—2020年上、中、下游的耦合协调度重心呈现向南、向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不同流域的集聚性也有所不同;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空非平稳性与异质性,其中外资依存度、技术创新、居民教育程度和水资源拥有量是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的主导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水污染审计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水污染审计实施路径提出了建议,包括创新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环境审计模式、实施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专项环境审计、构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跟踪审计的动态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虚拟水是水资源短缺地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新途径。国际上,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虚拟水出口国家,日本是主要的虚拟水进口国,印度则是发展中国家中主要的虚拟水出口国。本文分析了美国、日本和印度的虚拟水贸易情况,可以看出虚拟水贸易在国际上已广泛存在,虚拟水贸易除了受水资源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短缺,因此应该重视虚拟水战略的实施,可以从国际贸易和国内地区贸易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5-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对FDI、环境管制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DI的流入并未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环境管制水平的上升能够促进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FDI与环境管制具有互补效应。提出了转变引资方式,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环境污染惩罚力度,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应用突变级数模型、Dagum基尼系数以及障碍诊断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2009—2019年水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了其空间差异与障碍因素。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水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转向较安全,而黄河流域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从空间差异来看,相较于黄河流域,整体上长江经济带水安全综合指数地区分布更为协同,超变密度贡献是长江经济带水安全综合指数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而区域间差异是黄河流域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两大区域水安全问题各有短板,长江经济带主要是受到压力系统的阻碍,而黄河流域主是受到响应系统、状态系统和影响系统的三重阻碍;提出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从宏观角度探索影响中国重点大宗农产品贸易中隐含虚拟土的驱动因素,本文在对虚拟土贸易研究进展和虚拟土净进口进行测算以及分析的基础上,使用LMDI模型对大宗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的虚拟土净进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虚拟土净进口的变化是强度效应、质量效应、依赖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需求效应六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质量效应(54%)、依赖效应(26%)、经济效应(16%)、结构效应(6%)、需求效应(1%)是虚拟土净进口的正向驱动因素,而强度效应(-3%)是虚拟土净进口的逆向驱动因素。因此应加大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主动创造良好的农产品贸易环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8.
基于“消费-产出”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利用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测算了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生态补偿优先级和生态补偿系数,构建了生态补偿量化模型,计算并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补偿优先顺序及横向补偿额度。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消费生态足迹呈平稳增长态势,产出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各省市之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上游4个省市是典型的生态输出区,下游省市为典型的生态输入区;长江经济带生态可持续性较强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11个省市支出与获得生态补偿的总额总为正值,总体获得生态补偿额小于支出生态补偿额。  相似文献   

9.
探究区域"三生"功能共生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例,在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Moran’s I指数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好,呈现出由轻度失调到基本协调的波动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但其差异逐渐缩小;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高—高聚集区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低—低聚集区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内陆省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产品虚拟水流动格局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雪 《水利经济》2012,30(6):1-6
我国2000—2009年八大区域间的虚拟水流量关系计算结果表明:10年间我国通过粮食贸易产生的虚拟水流向主要是从北方流向南方地区;在八大区域中,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虚拟水净调出区,其他五大区域为虚拟水净调入区,其中华南和东南为主要的净流入区。我国区际间虚拟水流动格局形成的原因,除受水资源影响外,还受到耕地资源、生态需要、经济因素、人口、政策因素的限制。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中虚拟水流动格局主要受大豆影响,大米、小麦、玉米虚拟水含量仍以出口为主。基于虚拟水流动格局构建的区际间农业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为解决农业生态补偿中补偿主客体不明确及补偿标准模糊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水资源承载力不会影响虚拟水流动格局,但却是虚拟水流动格局合理与否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及限制性因素,以及各省域农业比较优势,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用实证分析法,采用农业相对比重指标(AG)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相对比重和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了近几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的相对比重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结果]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占其经济总量比重较低,农业相对比较优势不明显;各省市的农业比重和相对比较优势差异明显;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业比重和比较优势波动平缓,甚至有略微下降趋势。[结论]应加强各省域农业部门合作,做好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农业布局;利用辐射效应,加强农业发展要素流通;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建立农业协同发展激励机制。此外,完善和统筹长江经济带区域农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沿江省市农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农业用水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核密度估计及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 (1)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农业用水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效率的总体效率值分别为0.879、0.933、0.939,农业用水的绿色效率高于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即农业用水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近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农业用水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效率总体平均值均呈轻微波动下降趋势,农业用水科学利用问题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3)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均值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其中上海市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多年均值最高(1.206),云南省最低(0.513),地区差异较显著,但核密度估计显示2010—2018年区域内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差距在缩小,总体上呈均衡协调发展趋势。(4)城镇化水平、R&D占比、人均节水灌溉面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水、人均教育财政支出、人均水资源量等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研究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绿色可持续利用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长江经济带多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辅助跨区域耕地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合作博弈赋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利用耕地规模、投入和产出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近10年多空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1)2005~2015年期间长江经济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产出能力均呈现增长态势,增长比例分别为8.98%、124.27%、18.81%。(2)长江经济带不同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上游耕地规模指数增长20.26%,中游地区耕地投入强度增长明显,下游地区耕地规模指数下降3.86%,但耕地产出能力提升显著。从省域尺度上来看,"云南—贵州—湖南—湖北"一带耕地规模指数增加明显,云南、安徽、贵州和四川4省耕地投入强度的涨幅超20%,四川、安徽、江西、江苏省耕地产出能力增长明显。地级及以上城市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呈"大范围增长,局部小幅降低"格局。(3)地级及以上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变动关系错位明显。[结论]大区域多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深层次动力机制,是有效推进跨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布局和助力流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平台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增长方式,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平台经济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指数,综合运用灰色关联方法,研究平台经济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关联发展程度。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平台经济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稳步上升;平台经济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灰色关联程度总体水平不高,但时间轴上呈现稳步上升状态。  相似文献   

15.
China’s vibrant interregional trade has widened the gap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hich transfers the pressure of built-up land resources caused by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supply/demand imbalances. 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China’s built-up land use issues, considering the complex interregional trading network. Accordingly, the virtual built-up land transfers embodied in China’s interregional trade is illustrated, based on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In China, the national average of virtual built-up land intensity illustrates a downward trend. This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nsive built-up land utilization policies implemented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Three 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 with the most active trade activitie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s, and Guangdong Province) have attracted many virtual land flows to relieve the built-up land resource pressures caused b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se flows have mainly derived from neighboring provinces. Considering the detail virtual built-up land transfer profiles embodied in China’s interregional trade, policymakers must collaborate to formulate differentiated policies and optimize built-up land types that combin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de patterns.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内耕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可忽视。对区域内耕地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测算,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11个省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耕地生态足迹等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引入耕地生态超载指数,最终建立耕地生态补偿量测算模型得出区域内各省市耕地生态补偿量。[结果]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总体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尚有盈余,全区域共可获得200.0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费;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3个片区所提供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之比约为3∶3∶4,而产生的耕地生态足迹之比约为4∶3∶3;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主要的补偿省份是浙江,需补偿247.25亿元,主要的受偿省份是云南,可受偿167.13亿元。[结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耕地生态服务与生态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位"现象,应建立该区域内省际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达的生态输入区应优先对生态输出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7.
王保乾  严蕾 《水利经济》2022,40(1):6-12
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足迹的面板数据,运用Tapio脱钩弹性系数模型研究水足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水足迹强度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足迹总量在2016年出现拐点后逐年下降,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二者整体上呈现弱脱钩趋势。其中,长江下游省市基本实现强脱钩,中上游省市从弱相关性向强相关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绿色信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实证研究了绿色信贷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行业环境技术进步存在中介效应;通过门槛效应检验得出环境技术进步水平、绿色信贷强度在不同区间范围时,绿色信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地区层面下游地区绿色信贷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而中上游地区绿色信贷效果不显著,行业层面绿色信贷对五大高耗能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因此,需完善绿色信贷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合理把控绿色信贷实施强度,积极推动制造业环境技术进步,实现制造业高效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3个层次共30个指标在内的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并对30个省级行政区2003—2019年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9年30个省级行政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沿线省级行政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值提升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冀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值较低,主要是由于较高的生活水成本和生态水成本;宁夏、新疆两自治区的高农业化肥施用量和农作物受灾率导致后期安全指数波动明显;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能源安全指数差距和粮食安全指数差距较大,反映出目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普遍存在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相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童纪新  盛前 《水利经济》2022,40(5):8-13, 22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对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及动态演变趋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时序变化平稳,但内部空间差异显著;多数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未跟上行业技术变革的步伐;政府管控水平、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等对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水平呈显著正向影响。指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通过创新农业用水方式、挖掘节水减排潜力等方式来改善其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