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为区域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偏移—份额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偏移份额比在空间上差异巨大;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农村居民点用地、特殊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属于衰退性结构;各地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竞争优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论: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性是由区域经济要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偏移—份额模型将区域空间和建设用地结构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一段时期内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配置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城市间建设用地结构的差异.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4个区域为单位计算出的同一地类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基尼系数很小,但不同地类问差异较大,而且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大多数省份的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基尼系数略有下降,说明中国整体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3)依据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使用基尼系数衡量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漳州市建设用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漳州市1997~2004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揭示漳州市土地利用的特征,分析了漳州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过程及区域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漳州市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减少—增加阶段性变化过程;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居民点及工矿建设,占了1997~2004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76.9%;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伊宁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96-2004年伊宁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特征,并引入土地面积"变化贡献率"和"年均变化强度指数"两项指标,对伊宁市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数量结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伊宁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瓶颈作用日益凸显,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讨土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C-D函数,对其2004-2011年的建设用地贡献率进行测算,并用ArcGIS 10.0进行聚类,探讨其空间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4.05%~55.47%,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区域差异主要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相关;2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3今后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创新型和资本、资源集约型道路。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弄清楚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规律性,以青岛市1996-2004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定量方法对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换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青岛市1996-2004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总体上呈逐年减少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和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影响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无锡市1990~2008年建设用地统计资料,对无锡市建设用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灰关联度模型,对引起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无锡市建设用地呈高速扩展态势,扩展合理性正逐步提高,建设用地多样性程度提高,用地结构趋于均衡;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道路长度扩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运营车辆数增加是造成建设用地扩展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探索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方法,以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 效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基于新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基本功能价值,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维护、政治公平和 文化科技 5 个维度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 绩效评价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多功能 绩效评价模型,有效避免了传统绩效评价模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考核标准相同的不足,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可 靠;(2)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功能绩效整体水平较高,在空间上呈现以佛深为双核心向外递减的空间分布 模式,各维度功能绩效差异性明显,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论: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 地绩效评价方法简洁、可行,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运用1988年、2000年和2007年三期多源影像数据,在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对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该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对用地类型变化最大的城乡居住建设用地进行了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和城市形态的分型特征模型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2007年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年增长率为6.58%;②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主要是由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三者占转移总量的84.53%;③重庆市城市分区建设用地重心向东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方向偏移,受歌乐山和南山地形制约明显,并且城市空间形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省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建设用地供应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均土地资源少,建设用地直接后备资源缺乏;二是城镇化总体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是工业发展存在突出的地区差异;四是全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结构存在重大不足。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建设用地供应的问题,四川必须既保证城镇化和工业化高效发展,又要实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还要考虑区域的发展协调,研究建设用地和各区域其他资源要素,如人力、社会资本等结合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建设用地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11.
1990—2017年河北省易县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北省易县是太行山片区的典型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征明显。研究该县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可以为区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对Landsat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获取易县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在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信息熵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的进行有效空间化,探索土地利用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1990—2017年,研究区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均明显减少,主要转移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净增14241.38hm^2;动态度持续增大,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日渐活跃,其中近7年的动态度达到2.50%;4个时间节点的信息熵值分别为1.309、1.330、1.349、1.353,呈不断升高趋势,表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类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类型已经逐渐完善,区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向自然生态方向,平原地区城市化率最高,偏离自然生态方向较大;低山丘陵地区的城市化率较低,趋向自然生态方向程度显著。[结论]通过分层次、多算法相结合,能够深入有效地分析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对于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空间格局状况,以期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基于河南省土地变化特征,通过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揭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并对河南省土地空间利用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最大,耕地、水域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土地空间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之间的变换。由土地利用综合区可知,不同土地类型转换过程中,草地是转换比率最小的类型。[结论]河南省的各类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制度、土地政策和土地管理,因此,有必要加强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目的:依据浙江省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状况,构建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各种地类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以图管地”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1996 — 2005年,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占耕地减少面积的59.39%,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占用耕地占37.65%。浙江省优质耕地与快速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合,必须科学地编制与实施省、市、县、乡4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护耕地与保障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间的关系,调控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目的: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典型多元相关分析与二元相关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1991—2001年间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比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正比,与人均粮食和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成反比;耕地比重与人均粮食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正比;牧草地比重与经济密度和人均粮食成反比,上述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甚至极显著水平。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利用这种相关关系,有助于加强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扬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选取相对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变化的区域差异.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扬州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预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未来的土地利用主要存在:耕地面积将持续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仍将继续增大、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等特征.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慈溪市1999—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及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计算法。研究结果:研究区1999—2005年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耕地基本不变,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随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研究结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一定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提高用地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以1990年以来江苏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村庄规模变动为基础,指出当前村庄用地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其变化的动力机制与用地集约化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江苏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村庄总人口减少和用地面积增大并行,江苏省城镇用地与农村用地同步扩张;村庄规模的变动受内、外因的共同影响,城镇空间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的外因,内部建设用地变动是主要的内因。未来村庄用地集约化要进一步加强村庄规模的调控力度,使其协调发展,适应农村用地集约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工业内部不同行业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主要工业行业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指标反映的行业间差距明显(;2)江苏省的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均低于上海,具有提升空间(;3)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为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论:将工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实现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布局,有利于发挥地区产业比较优势,促进江苏生态大省的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扬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1996-2004 年扬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建立3种模型,比对在每一种模型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新增过程及其面积变化、空间变化的差异.利用GIS软件分析影响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地理驱动因素;同时寻求社会经济政策驱动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最后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建议,以推进土地利用变化向经济、社会、生态最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讨1989—2006年期间江苏省土地利用的非均衡性,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非均衡计量模型。研究结果:研究期内江苏省土地利用的非均衡度表明,建设用地是后期土地利用的主导方面,国家宏观政策对前期调控的效用要优于后期。研究结论:国家调控与地方落实相结合,以实现土地利用的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