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和研究了1995—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的空间轨迹变动,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相对不均,尤其是东西横向失衡较突出,人力资源区域配置同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变动趋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配置影响显著,产业层次越高、越集聚引致人才的层次也越高、越集聚。因此,提出应提高西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来协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从而形成合理的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产业升级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和研究了1995—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的空间轨迹变动,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相对不均,尤其是东西横向失衡较突出,人力资源区域配置同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变动趋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配置影响显著,产业层次越高、越集聚引致人才的层次也越高、越集聚。因此,提出应提高西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来协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从而形成合理的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产业升级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企业研究报告》2006,(7):11-17
3.1园区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产业出现专业化趋势,产业集群和专业园的发展对园区配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工的细化,一个园区很难在所有的领域都占有竞争优势,促进高新区产业专业化发展,打造园区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如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等园区都在自己的专业产业领域做到全球领先,拥有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竞争地位,我国高新区如武汉、惠州、杨凌等也已经形成了产业专业化优势。同时,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以解决创新要素(人才、资本、技术等)集聚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产业专业化集聚的趋势,出现以专业园为主要空间载体的集聚形式。这种专业产业的集聚,需要形成良好的专业产业发展环境,对园区的配套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7,(1):127-134
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思想,通过突变级数法测算区域技术引进综合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综合指数,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区域技术引进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在我国省域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动态跃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区域技术引进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并形成了不同的集聚区域;区域技术引进高值集聚区一般也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高值集聚区。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技术引进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影响情况,得出技术引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与硅谷的区域发展网络的比较,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网络体系,并提出通过政府、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现代金融制度、创新的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不断完善,进而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集聚,发挥出更大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模式及发展对策,认为今后西安应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战略部署,通过重点实施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全面提升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加快培育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文 《企业活力》2007,(12):86-87
<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是实现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必然选择。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看,集群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适应这一趋势,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对推动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集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方面的发展均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同时也应正确认识其在成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在制造强国的建设中,需要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促使高新技术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依托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基地建成先进制造集聚区,提升集群和基地竞争力;增强孵化功能,提升在孵企业质量,加快建成创业孵化链。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的原因,指出高平台上运行的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以巨大的产业集聚,强有力的产业配套和服务及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必须探索产业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与研发的国际化,积极努力地以科学发展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方涛 《企业导报》2013,(6):146-146,211
以1996~2010年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熵指数,行业集中度等系数对中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以及变动趋势进行精确测度,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度一直在低位震荡徘徊,然后根据各产业状况提出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2008~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年鉴数据,测度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水平及两产业的协同集聚水平,然后利用多元线性模型分析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整体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但各地区具有较大差异;上海市的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一直处于长三角地区的最前沿;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强度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政府干预、科研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萍  刘丽明 《价值工程》2004,23(5):17-19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一方面从要素、需求、相关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方面来推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凭借集群的组织结构、竞争、合作以及文化优势,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利用新技术来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3.
胡启兵 《企业经济》2012,(12):24-27
当前,我国各省市区都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问题。常州低碳经济示范区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以纯低碳理念为发展目标、重点引进低碳产业高新企业、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高新化为主、以低碳生活为理念规划园区布局及主动与科研院所联姻等措施,走出了一条低碳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也为我国其他地区低碳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中运用S曲线模型分析高技术各细分产业技术发展轨迹与生命周期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生命周期较短,大部分技术领域即将或已进入成熟期。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是调整产业结构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生力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动因,讨论了在诸多动因的带动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所产生的基本行为。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效应是反映某一产业在当地发展速度与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通常来讲,要分析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主要是利用对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结果来衡量的。本文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为例,以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在深入分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朱斌  赵艳艳 《价值工程》2013,32(1):148-149
我国高技术服务业面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和厦门市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特点的研究,总结出这些地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经验及对其他地区的启示,旨在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柳州国家高新区是柳州乃至广西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柳州国家高新区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制约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柳州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科技金融投入与创新的情况,提出了加快和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举措,推进柳州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世军 《物流技术》2012,(13):94-96,137
从产业集聚视角出发,在分析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及与产业集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宁秋  李玉兰  廖莹 《价值工程》2014,(32):227-228
本文对南宁市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南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