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总部经济"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产物,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文章利用空间理论和信息理论对"总部经济"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应更多地强调形成条件。在对形成动力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2.
张贵平 《经济论坛》2003,(18):10-10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聚集,城市的形成是经济力量作用的自然结果。从经济学角度讲,它是市场作用的产物。市场的力量主要来源于比较利益和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比较利益促进了社会分工,而分工的深化和生产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则为非农经济的空间聚集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了城市的形成,而空间聚集则产生了种种独特的城市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的原因,是城市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聚集效应在经济学中包括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聚集利益是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聚集经济,又称聚集经济利益,一般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  相似文献   

3.
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决定了城市空间变迁的历史必然性,文物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也必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纵观北京旧城的变迁,对于历史建筑而言,保护与新要素的介入是密不可分,保护的目标同时也是介入新要素的目标.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应只是固定的形式化的文物保护的策略.城市及其内部空间形式的产生是由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是社会、经济、技术等各种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既然如此,就应该从这些现实力量中吸收动力,努力塑造新时代的城市建筑意象,同时保持历史意象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创新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关联对接与结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城市创新形成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远离平衡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共生发展的复杂系统。城市创新与产业集群在依存空间、创新系统、功能目标及生态特征等方面的关联对接,是集群生态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系统内各要素联系互动形成的"两层四群"网络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在非线性作用下,各要素竞争协作,形成了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推动了系统的演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课题通过调研总结廊坊科技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发现截至目前支持廊坊科技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并不完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还相对缺陷,没有一套成形的廊坊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提出构建廊坊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的软实力在于应形成廊坊自己的城市社会资本,并进一步提出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城市所形成的社会资本的不同存量,决定着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最后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存在形式及测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经济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之间经济的互动作用是永恒的,在我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农村市场容量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尤为重要。该文论证了实现城乡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形成城乡经济互动机制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群体化城市空问形态,城市群既是城市和区域经济演进的必然产物,又是实现区际间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由市场所决定的生产过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运行机理决定着城市群的产生、发育与成长机制:在微观层面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聚集与扩散;在中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在宏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机制揭示了城市群成长过程与企业、产业和工业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因此,从广义上说,一切城市都是相应地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但另一方面,城市又是分级的,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等级。由于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历史基础不同,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那些据有最有利的位置,在较大地域范围内发挥影响和作用,并领导着基层城镇的城市,无疑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常把这一类城市,特称“中心城市”。根据我国当前城镇发展的特点和水准,一般省内地区一级以上的区域发展中心,都起着“中心城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萍 《经济学家》2003,(6):65-72
本文研究了当代中国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的历史演进、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从经济学角度对经济转型初期、深入发展阶段和新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生产要素报酬率、商品市场价格、企业利润的地域空间差异变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是诱致中心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现象的内在经济动因,提出应以稀缺性最强且最缺乏市场提供求弹性的生产要素为核心,在中心城市与其边缘圈域之间优化配置资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的空间扩散运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陆军 《经济地理》2002,22(5):574-578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空间系统内,极核的位势增强必将引起空间扩散。扩散效应沿着一定的空间成长轴带向外部递延。在现代交通技术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转移方式。由此引起的空间转移效率的提高改变了原有空间系统的地域劳动分工和生产组合方式,进而导致初始空间系统的扩散规律和扩散结构发生改变。在现代区域经济中,空间经济关联单元之间的生产要素速度加快,“即时生产”方式成为决定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空间组合的重要因素。同时,空间传递效率也将成为决定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空间扩散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形态的实证描述来阐释经济系统进行空间扩散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