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重视启动人力资本投资项目,不仅能够加快经济企稳回升的速度,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的就业压力。本文在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就业困难形势下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最后提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我国应采取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相似文献   

2.
治理通胀与治理失业(或就业)的政策往往是相互抵触的.可我国目前的情况经常是通胀与失业并存.在我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近千万的城镇劳动力、近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就业不解决,社会就无法安定,社会不安定,经济及社会就无法发展.所以,就业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而不太严重的通胀则是一个次要的问题.拉动就业的是投资.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消费是投资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治理通胀与治理失业(或就业)的政策往往是相互抵触的。可我国目前的情况经常是通胀与失业并存。在我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近千万的城镇劳动力、近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就业不解决,社会就无法安定,社会不安定,经济及社会就无法发展。所以,就业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而不太严重的通胀则是一个次要的问题。拉动就业的是投资。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消费是投资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经验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投资的就业拉动效应较小且明显趋于减弱。从结构层面看,三次产业中,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而在城乡各类经济中,城镇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则更能促进就业。从各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贡献度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民间投资是衡量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短期经济刺激政策的淡出也走到了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6.
黄浩 《经济师》2010,(4):67-69
文章利用Panel Data的变系数模型对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敏感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经济体的就业对投资有着很大的敏感性差异;民营经济由于具有较高的投资就业弹性,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外商投资的就业弹性也很大;但农业、公有经济的投资存在就业挤出效应,尤其是公有经济挤出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政府要保大学生就业,就必须突破体制限制,侧重增加就业效应显著的行业和非公有经济的投资比例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7.
易磊 《经济师》2008,(1):11-12
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消费包括生活性消费和投资性消费两部分。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关系到政府宏观调控能否有效实施。然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很难摆脱消费过热或投资过热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来动态调整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尤其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更要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出发,动态调整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8.
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高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女性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女性受教育现状来看,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不足。从妇女从业情况来看,女性多就业于劳动技能要求不高,技术含量低、报酬少的行业。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社会观念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增加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供求矛盾逐级加大,沉重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瓶颈”。如何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经济命题。税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劳动力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10.
凯恩斯认为,在现代经济中之所以存在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的缘故。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因此,就业率受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在即,那么,研究加入WTO会对我国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产生的影响,社会得知其对我国就业状况的影响。 一、加入WTO,可刺激投资需求 1、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增加就业。 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3%,而资本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3.4%,资本资源严重不足。中国失业问题是总量问题,即就业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政策从目的上看,应从短期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为主,调整为长期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主。 实际上笔者觉得,这里有个市场取向的财政政策和行政取向的财政政策之差别。市场取向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短期的、促进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投资,扩大需求,使国民经济走出通缩。而行政取向的财政政  相似文献   

12.
改革的方向——以资本社会化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需要区分国家资本、私人资本和社会资本。改革的第三个阶段核心是国家资本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第三阶段的改革取向是从政府经济转 向社会经济,基础是将大量的国有资本改造为社会酱在此基础上,将国家在投资企业家就业风险承担等方面的政府经济模式转向社会投资风险社会,企业家有市场选择、自我创业、自我就业等的社会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流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而国内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流出对外直接投资将对母国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就业的各种情形,认为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国内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的大小,并针对我国的经济形势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鼓励私人投资和创业活动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建立微型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途径和增加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约作用。然而,和国际上许多国家相比,中国投资在创业约税费负担明显偏重,这种情况不利于私人投资、创业和就业,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政府要通过制定合理的税负水平,取消各种乱收费和罚款,给投资、创业和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理论及中国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深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国外多重因素作用,国内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日益成为我国理论和实际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效应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增加我国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信心经济,消费信心、投资信心、政治信心和可持续发展信心会对当前乃至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在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促进从经济信心到信心经济的制度嬗变,进而形成社会范围的就业氛围。本文研究了构成信心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信心经济的社会因素,旨在强化信心经济的理念和完善信心经济的制度规则。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数量影响的问题。外商直接投资除了直接雇佣东道国的劳动力就业外,还通过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业链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影响,间接地促进或抑制东道国国内企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国内投资、技术转移、国际贸易等传导机制间接影响东道国国内就业。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的收入分配、金融资产增长与消费需求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影响预期投资收益率并进而影响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背景下 ,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必须扩大消费需求 ,并通过消费需求的扩张带动投资需求的扩大。扩大消费需求 ,主要应着力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水平 ,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宏观经济政策应以扩大就业为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中国198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修正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并无明显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贡献程度低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贡献程度。政府应打破垄断,放宽投资条件,并运用多种经济手段,鼓励外资进入劳动力密集产业,从而实现双方共赢。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保投资的就业效应:挤出还是带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不变要素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对环保投资的就业效应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发现不论是生产性环保投资,还是技术性环保投资,都应该对就业产生带动作用,并利用两阶段GMM估计方法,检验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地区环保投资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投资对就业规模能产生带动作用,但并不具备长期性。具体而言,生产性环保投资在当期会带动就业规模的增长,而技术性环保投资在当期对就业规模却有挤出效应;环保投资还能改善就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并对就业结构的改善作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加大环保投资不仅仅是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需要,而且还有益于就业,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民生改善的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