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3月份,央行行长表示今年拟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将面对利率市场化的严峻考验。本文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应从加快转型、完善自身利率定价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我国目前的利率体系结构入手,回顾了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总体进程,指出利率市场化建设的关键步骤是要打通市场型利率与管制型利率间的联动性,顺畅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此,当务之急是应从完善基准利率曲线、健全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市场成员风险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推进国内债券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而宏观调控也在不断深入,进入2005年以来,先是在1月3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再次进行了总体部署,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起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定价机制。然后在2005年3月5日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随着央行在3月17日调整房贷和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美联储不断加息的刺激,目前国内对中国利率政策再度关注,我们认为,对此应从利率基准、利率定价和利率结构三个角度观察当前中国的利率政策。  相似文献   

4.
姚丽 《时代金融》2013,(33):149-150
中国目前处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之中,本文首先从介绍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概念出发,其次总结中国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实现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必要性,然后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实践并根据国内实际,提出中国利率全面市场化最优路径,最后提出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入手,梳理了国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发展瓶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国内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内控机制不完善、国内资本有效配置机制尚未建立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调控能力有待提高等原因,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比较缓慢.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较高,如各类债券利率、部分贷款利率以及大额存款利率事实上已经完全市场化.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的变动也将越来越频繁,商业银行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相应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经营业绩,从而反过来影响着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中央银行有完善的价格调控手段,并体现在基准利率体系的完善和利率传导机制的畅通上。本文对我国主要利率品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央票利率、贷款利率等相关性不断增强。据此,本文对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质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领域的价格改革。对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并没有消除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利率风险,反而使其带有显著的政策性特征。在社会资金运行发展到利率风险转嫁机制已初步形成的情况下,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利率风险向银行体系的积聚。本文提出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关设想,进而提出了现阶段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并客观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利率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构建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9.
闫伟 《中国外资》2013,(16):38+40
利率市场化起到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在整个货币传导机制中起到了润滑的作用。利率货币化稳步的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此提出了相关执行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经验看,在健全的金融管理体系和市场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者居多,而在不成熟的条件和不适当的时机下完全放松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告终。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金融管理和市场体系基础的分析,指出当前利率实行全面市场化的弊端,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急功近利,应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尤其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务必审慎进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对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定价水平,本文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定价机制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将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也将改变商业银行原有的利率决定机制和经营模式。利率市场化将大大提高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复杂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都将是重大考验。本文选取10家国内上市商业银行,对其非利息收入占比、利率敏感性缺口等指标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白琳 《中国外汇》2013,(22):40-43
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谓水到渠成,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难关仍需攻坚。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制度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在此一个月之前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列出了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三大任务:一是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下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积极寻求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并科学借鉴已实施利率市场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于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实施思路以及客观分析当前所需外部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思路和方案已经基本明晰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是积极创造条件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蕴藏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利率均衡机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认识利率的本质是财产权利借贷的费用,是利率均衡机制形成的前提和条件,对我国利率均衡机制中的微观主体进行产权分析,得出我国的利率均衡机制是一种“二重需求”的供需机制,利率管制具有必然性,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产权问题,我国利率市场化首先必须纠正这一扭曲的均衡机制,进行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定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宏观决策层就已经决定推动国内利率市场化,但受制于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国内商业银行硬约束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利率市场化进展极其缓慢。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价格信号对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开始通过各种创新活动自下而上的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理财产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理财产品多采取资产组合(或资产池)的运作模式,投向以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利率调控模式的较优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不排斥政府对利率的宏观调控,即使在利率市场化机制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政府的利率调控也对市场利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宏观调控作用更加重要。我国之所以至今没有完全放开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致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金融类上市公司是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上市公司不仅面临国内同业竞争,而且面临国际银团竞争。本文从金融上市公司现状出发,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其影响,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面对利差收入下降、客户融资渠道多样性以及议价能力提高等挑战,对银行本身利率定价机制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的影响,通过介绍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的现状,揭示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堵塞与资金逆配置: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金农和肖提出的利率自由化对经济促进的传导机制存在着三个隐含的前提,即储蓄对实际存款利率富有弹性、储蓄能够畅通地转化为投资以及利率市场化能够改善投资质量,这三个前提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居民、银行、企业三个角度对上述三个前提进行了检验,得出金融堵塞和资金逆配置现象是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的制约因素。并在麦金农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在金融堵塞与资金逆配置条件下利率市场化的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