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是有影响的,但它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存在困难.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仍是目前最理想的计价模式.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深入,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市场经济的弊端也不断暴露出来,对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经济的大萧条。于是在巨大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对金融市场的银行监管政策不断调整,展开了银行对金融市场监管改革。同时,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断引发争议,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角度出发,重新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和特征,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审慎监管中的作用和缺陷,从而提出了银行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深入,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市场经济的弊端也不断暴露出来,对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经济的大萧条。于是在巨大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对金融市场的银行监管政策不断调整,展开了银行对金融市场监管改革。同时,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断引发争议,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角度出发,重新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和特征,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审慎监管中的作用和缺陷,从而提出了银行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的地位备受质疑,金融界以及一些国会议员与会计界就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强大的压力下,IASB和SEC、FASB并没有改变公允价值计价的基本原则和取向,但对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修正。从IASB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的视角,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以及金融危机对会计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金融危机环境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公认会计计量属性,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而随着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受到空前关注.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目前公允价值会计基础仍然存在,但面对金融危机,有必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方法,改进特殊时期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以期促进金融经济稳定.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入手,剖析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作用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而提出要在认清公允价值应用前景和局限性的前提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而不是摒弃它。  相似文献   

7.
李雅萍 《商业会计》2011,(30):43-45
公允价值是一种均衡价格,它能反映资产价值的本质,符合决策有用观,有助于理顺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同时,公允价值也因其固有的"顺周期性"而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加速器。然而,"顺周期性"不能完全归罪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只要能够改进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就能很好地在其决策有用性与顺周期性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本文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决策有用性、顺周期性出发,提出解决方法,对公允价值进行再一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SFAS157号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高潮.然而就在同时,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并逐渐演变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纵观次贷危机的演化过程,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成为专家学者广泛讨论的对象.因此,本文就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及机理展开讨论,并从中得出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新思考,是继续引入公允价值还是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成为当下会计界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在确认、计量与披露环节的再比较,重新审视公允价值在当前会计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允价值计量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焦点.我国企业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原本被社会各界看好,但是在新准则确立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后,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公司采用了这种新型的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曾一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被人们指认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线.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两年,它的影响已经渐渐退去,世界经济开始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但是各个行业仍然对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自身资产计量持观望态度.我国企业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金融危机之后又一次受到考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对我国企业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玥 《商》2013,(9Z):98-98
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的确认过程中的账簿的记录和财务报表的披露都离不开计量,美籍日本会计学家井民雄士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阐述公允价值的计量,向大家展示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程和本身存在的缺陷。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谢红宾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0):174-175
就金融危机中两种对公允价值原则的截然相反的观点出发,分析得出两种观点的交集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一方面是否能客观反映资产的价值,特别是在经济波动的时期,另一方面所谓的公允价值原则造成的顺周期效应,客观反映了经济的本质,使得金融危机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清真相,它也是金融危机的助推器。因此从经济学的价值反映的产生过程和金融危机中的内因研究对公允价值原则应用的争议。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爆发后,使得就是否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本文从经济波动的视角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应该是:坚定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公允价值计量缺陷,适度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暴发之后,由于公允价值计价规则的特殊性,一时间,在寻找金融危机暴发原因的背景下,其特殊的身份成为了很多指责和政策的指向所在,有些指责甚至认为其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一些政府也迅速出台了针对公允价值的措施,修改其计价规则,停止使用其计价方法等等.从国际上看全面应用公允价值依然大势所趋.所以,在新准则加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前提条件下,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经济内涵有现实和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佳敏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199-200
公允价值会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饱受指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采取了允许金融机构不必按当前市价确认金融资产价值,重新分类金融资产以避免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等措施力图缓解金融危机。在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导的现代会计目标下,公允价值会计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有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现代市场经济中仍有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基础。但面对金融危机中非公允的市场报价,有必要建立起适应非活跃,非理性市场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试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市场停滞期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教育指南》(IASB Expert AdvisoryPanel),并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修订发布的《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SP),讨论在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情况下衡量和披露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而本文主要从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背景展开,进而讨论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提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双重属性的计量模式,最后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提出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金融危机中审视公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盛极一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备受冲击,华尔街银行家指责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要求废除公允价值计量,而会计界的人士则认为不能将金融危机的罪责推给公允价值。本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以及如何正确发展公允价值计量。  相似文献   

18.
自金融危机以来,公允价值一直是会计界和经济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被誉为"隐藏在金融市场背后的创子手".正确认识公允价值,了解其理论基础和应用务件,对充分发挥这个新兴计量属性的优点有重太作用.从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得到启发,使公允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接轨,新会计准则是一种发展,一种进步,是人们对公允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的体现,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会计理论也必须随之发展,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公允价值的地位在未来必将逐渐突出,本文将对会计计量的新属性进行探讨研究,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确实起到了放大作用,由此也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自身的缺陷。作为市场经济环境还不成熟的国家,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引进更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全方位提升会计环境,建立和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