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有文献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关系存在悖论。为打开该作用机制的“黑箱”,基于创新二元性理论,区分企业社会责任对探索式和利用式技术创新的差异性影响,并检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机制。基于2008—2016年中国研发密集型上市企业实证研究发现:①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显著正向影响探索式技术创新;②非沉淀性冗余资源正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与探索式技术创新间的关系。结论深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权变观。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精神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市场经济浪潮。从传统角度而言,在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凭借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技术研发能力进行技术创新,进而实现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中,科研机构与企业扮演着不同角色。科研机构承担科学技术的研发拓新而企业负责将技术成果商业化,并投放市场,这两种行为之间由于存在价值观、目标、组织认同等分歧而难以共存。因此,在这种两难选择下,按照权变理论的逻辑,科研机构与企业通常只能二者选其一。基于新的悖论整合思想研究认为,科研机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学术创业是可以存在的。通过对学术创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不同悖论进行归类,提出对包括二元情境、二元能力、二元领导等在内的组织二元性的认识,并建立一个动态管理模型,从而形成学术创业型组织中悖论的管理思想体系。最后,以杨代常科研团队为案例对动态管理模型进行验证,探讨二元能力培养方式,以期为学术创业发展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程文 《经济研究》2021,56(10):22-38
在生产网络中对新一代通用目的 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和扩散是实现中国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在通用目的 技术扩散初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将经历较长时间的低迷阶段,这被称为"索洛悖论".本文在对比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典型事实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在生产网络中采用和扩散的过程内生化,构建了一个通用目的 技术扩散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态模型,揭示了"索洛悖论"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经济机制,并进行了参数校准与仿真模拟.模型模拟结合基于中国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用研发投入与SG&A费用,还是以上市公司股票估值溢价所衡量的无形资本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都呈现出短期抑制作用,但在长期将有效提升生产率.此外,由于生产网络中的上游产业传导效应并不显著,提高下游产业传导效应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是提高短期和长期劳动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结合领导力、知识管理及创新相关理论,基于中国情境构建并检验链接悖论式领导与团队创新关系的理论模型,从知识—权力转化视角探讨悖论式领导对团队创新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得出,悖论式领导对创新团队的知识权力集中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进而通过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等阶段性过程作用于团队创新;在领导权力与知识权力的转化及承接过程中,高竞争性价值观会提升悖论式领导对知识权力集中度的作用,低竞争性价值观会削弱悖论式领导对知识权力集中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团队内部网络连带强度和团队外部网络连带强度为中介变量,建构并验证了悖论式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双重中介模型。基于41个团队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对团队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内部网络连带强度、团队外部网络连带强度在悖论式领导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两者的中介效应无显著差异。该结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网络理论在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拓展了悖论式领导作用机制的相关理论,也为企业有效提升团队创造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彭伟  马越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2):145-152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团队内部网络连带强度和团队外部网络连带强度为中介变量,建构并验证了悖论式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双重中介模型。基于41个团队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对团队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内部网络连带强度、团队外部网络连带强度在悖论式领导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两者的中介效应无显著差异。该结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网络理论在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拓展了悖论式领导作用机制的相关理论,也为企业有效提升团队创造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精神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市场经济浪潮。从传统角度而言,在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凭借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技术研发能力进行技术创新,进而实现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中,科研机构与企业扮演着不同角色。科研机构承担科学技术的研发拓新而企业负责将技术成果商业化,并投放市场,这两种行为之间由于存在价值观、目标、组织认同等分歧而难以共存。因此,在这种两难选择下,按照权变理论的逻辑,科研机构与企业通常只能二者选其一。基于新的悖论整合思想研究认为,科研机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学术创业是可以存在的。通过对学术创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不同悖论进行归类,提出对包括二元情境、二元能力、二元领导等在内的组织二元性的认识,并建立一个动态管理模型,从而形成学术创业型组织中悖论的管理思想体系。最后,以杨代常科研团队为案例对动态管理模型进行验证,探讨二元能力培养方式,以期为学术创业发展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韩国三星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研发网络是由某企业主导,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建立研发合作关系的一种组织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它是企业研发国际化战略的延伸。以韩国三星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其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动机、切入路径、吸收能力、技术扩散4个方面入手,分析三星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追赶发达国家企业的经验,归纳出三星公司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时从“获取—吸收—改进—创新”到“创新-超越”道路的演变,提出三星公司发展经验对我国企业追赶发达国家企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基于A-H模型,选取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互联网应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了技能溢价在互联网应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当互联网应用产生的创新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能够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替代效应大于创新效应时,互联网应用对制造业生产过程产生了非适应性冲击,出现"索洛悖论";技能溢价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调节互联网应用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增强互联网的创新效应,从而有效化解"索洛悖论".  相似文献   

10.
网络市场价格悖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网络市场价格离散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且针对性较强,但是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使国内也涌现出一些成果.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网络市场价格离散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网络市场价格悖论的研究.本文试图对网络市场价格悖论研究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对网络经济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技术多样性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但现有研究对于技术多样性与创新扩散的关系存在争议。对此,区分相关和不相关技术多样性对创新扩散的异质性影响,并检验实质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2008—2017年中国研发密集型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相关技术多样性能够积极影响创新扩散;不相关技术多样性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实质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向调节不相关技术多样性与创新扩散的关系。结论丰富了创新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颠覆性技术演进的14个特征范畴,从低端颠覆和高端颠覆视角选取电动自行车等4项不同类型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进行跨案例分析,遵循复制法对特征范畴进行反复修正、补充与融合,分别得到12个低端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和13个高端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并据此构建全过程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特征模型。通过对两种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在创造性、异轨性和迭代性上的特征共性,以及在价值主张、价值路线和价值检验上的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备受关注。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良性演化能够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系统内种群主体间关系的复杂多变和数据资源的频繁流动共同影响系统演化进程和路径选择。将Logistic模型与熵模型相结合,完整刻画、分析主体间竞合关系和系统资源流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企业种群和系统集成演化路径:数据生产型企业业务数据集聚—多渠道数据拓展—数据智能化应用演化路径、数据服务型企业数据云聚合—高质量数据融合—数据资产化演化路径、转型企业业务信息网络化—流程再造数字化—服务应用智能化演化路径以及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大数据云存储处理中心建立—数据融合扩展—数智化应用种群集成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创新创业过程中融资分配不均难题,风险投资行业基于联合伙伴选择偏好而产生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现象愈加普遍,理解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机制对于构建高效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扎根理论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影响因素和演化路径进行挖掘,提炼相关概念和范畴,进而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动因—过程—结果作用路径和整体模型。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在机构地位、二维邻近、社群嵌入等不同层次影响因素作用下,引起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形成和解散,并随着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演化的持续累积,最终导致风险投资网络呈现社群集聚性、地位不对称性和可达性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有助于从中观视角丰富风险投资网络研究,并深化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动态演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复杂网络视角,从微观层面对新产品扩散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博弈论,构建个体决策行为模型,并设计出一种智能学习方法实现消费者间的互动。在Anylogic上建立多Agent模型,考虑局部网络效应,设计网络演化规则,探究不同网络环境下网络结构和消费者决策共同演化规律,并分析产品效用参数、沟通交互强度、种子用户数量以及链接断开时间对共同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尽管初始网络结构不同,消费者关系结构均能够以更高的聚集性和稳定性重构,且在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下,共同演化、彼此促进,从而有助于产品扩散;②尽管在高度数的无标度网络下共同演化会使扩散结果呈现出两面性,但在扩散过程中网络结构变化趋势一致;③网络效应强度提高能增大产品效用值,但过高和过低的效用值都将削弱网络演化对扩散的促进效果;④种子用户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不再影响最终扩散结果;⑤若共同演化能在最终时刻前达到稳定,链接断开时间则不影响扩散结果。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中国特色,突出志愿精神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了探索。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明晰高校行政机构、学术单位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的关系。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三要素的关系探讨,明确中国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三结合问题,而网络平台搭建是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中集团ChinaVenture数据库风险投资事件,从风投机构联盟网络及其子群层面实证检验风投机构网络位置对联合投资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网络位置与联合投资概率呈倒U型关系,与跨子群联合投资概率呈正U型关系,即随着网络位置上升,网络位置偏低机构更倾向于与原子群伙伴进行联合投资;网络位置偏高机构更倾向于独立投资,且在联合投资中更倾向于寻找跨子群联合伙伴。在我国风投机构联盟网络演变过程中,网络关系缔结或终止影响风投机构信息获取能力及投资决策。因此,政府应关注风投行业自发形成的联盟网络,掌握这一非正式制度的演变规律,以更好地培育当地风险投资市场。  相似文献   

18.
企业创新网络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创新活力的源泉,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主体参与式创新,可优化创新网络的关系嵌入,两者是驱动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因素。结合企业家精神和关系嵌入理论,采用探索性双案例研究方法,以贵州茅台和均胜电子为案例研究对象,按照“情境—过程—结果”逻辑,探析企业家精神与关系嵌入互动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一般过程。研究发现:①不同阶段,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表现各异,企业家精神和关系嵌入的作用亦存在差异;②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遵循位点移动,整体呈“倒U”型;③企业创新网络演化机制表现为市场导向为主的内部驱动路径和技术导向为主的外部驱动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创新过程的演进,企业创新网络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创新任务由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依次转换。不同阶段企业创新网络环境在结构、关系和知识方面的特征,给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带来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市场风险、关系风险和锁定风险。在对企业创新网络不同阶段风险产生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关系治理角度提出关系契约、关系交易和关系调节三大风险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ffer curve and the green paradox in the context of a Ramsey model with endogenous labor supply in which pollution increases consumer demand (through a compensation effect). We find that—in the long run—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 Laffer curve and a green paradox emerge are mutually exclusive. Indeed, the Laffer curve exists under a weak compensation effect, while the green paradox requires a strong effect. Also, we find that, in the short run, limit cycles may arise in the presence of a Laffer curve, while they never occur under a green parado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