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漫画与幽默     
《西部人》2004,(7)
腰围的折算一位男士到超级商场为他的太太挑选一条裙子。售货小姐问他:“您太太的腰围是多少?”“不知道。”男士回答。“不过,”男士凝神了一会儿,说,“我家里有一台21英寸的彩电,我太太站在它前面时,正好把整个屏幕全遮上。”什么是胆量三个将军坐在一起比谁的部下胆子最大。  相似文献   

2.
底线的突破     
我曾听到一个笑话,说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学生: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学生答:因为害怕是“毒米”;老师又问:为什么他说“举怀消愁愁更愁”?学生回答:因为喝的是“假酒”,当然会愁上加愁。 有人据此发议论说,现在除了说假话是真的,没有什么是真的了。想一想也是,我们看的是假新闻,读的是盗版书,种的是假种子,上的是假化肥,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喝农药自  相似文献   

3.
《西部人》2004,(7)
1.你现在的鼻子是不是就是你小时候跌伤的那个鼻子?2.医生先生,当某人在睡眠中死去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安静地死去,直到次日早晨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说的对吗?3.问:后来发生了什么事?答:他威胁我说:“我必须把你干掉,因为你知道我的身份。”问:他把你干掉了吗?4.是你还是你兄弟在战争中遇难了?5.问:我现在出示证据三,请问你知道这张照片吗?答:照片中是我。问:拍照时你在场吗?6.问:史密斯女士,你的首婚是怎么结束的?答:死亡。问:是谁的死亡结束了这场婚姻?7.问:你现在怀孕几个月了?答:到11月8日整三个月。问:很明显,怀孕的日期为8月8…  相似文献   

4.
问:从1995年1月1日起,技术产品,尤其是机械类产品,一定要带新的“CE”标志才能进入欧盟市场,没有“CE”标志的产品在欧盟不再予以流通。什么是“CE”标志? 答:机电产品出口企业都知道出口机电产品有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还不太清楚现在出口欧洲市场又增加了一个“CE”标志。 大家知道,1993年1月1日统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斯坦国家收入部副部长萨比特·卡纳托夫答本报记者问。问:不久前,议会通过了税务法令的修正案,其中涉及了新的折旧政策。其实质是什么? 答:似乎有待从这里谈起,就是法令草案中引进了“确定资产”这一概念。我在这里称它是草案,这是因为它尚未经总统签署。这个  相似文献   

6.
可圈可点     
记者暗访南京“色情街” 据江南时报报道,某日零时24分,记者选择了南京应天路段加油站附近的一家无门牌、无店招的洗头房停下。进店后,五六名正在玩扑克的小姐放下手中的牌,收起桌上的钱,忙着招呼记者坐下。一操浙江口音、化浓妆、着低胸露脐装的小姐开口道:“你们几位要不要敲背?”记者“多少钱?”小姐:“50元一位。”记者:“其他活动呢?”小姐:“全套优惠价150元。”记者:“全套服务包括什么?”小姐:“一步到位、全部搞掂、包你满意。”在小姐再三劝说下,记者只得借口不安全推脱。哪知小姐早已料此一招,接话道:“这里当然不行,我们在外租有套间,这里的小姐任你选。”记者只得顺势问道:“出台什么价?”小姐犹豫了一下答“出台300元,在套间干150元。”  相似文献   

7.
<正>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或者“空间”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被概括为:什么经济活动会发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发生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应该有什么?第一个问题中的“经济活动”包括各种类型。它不仅狭义地包括工厂、农场和矿山的生产性活动,而且包括商业、家庭和其它公、私机构的经济活动。“在什么地方”是指某项经济活动与其它经  相似文献   

8.
有个小故事:樵夫和学者乘小舟,漂游在河中,闲着无聊,试着做猜谜游戏,二人约定,如果学者输了,就付十块钱给砍柴人,反之则由樵夫付给五块钱。樵夫问:“什么东西在河里重1000斤而在岸上仅10斤?”学者苦思不得其解,遂付出十块。转问对方谜底,樵夫答:“我也不知道”。并找还学者五块,学者愕然。  相似文献   

9.
Andrew  Feinberg  高永宏 《新财经》2006,(2):113-113
不同的基金公司有不同选择基金经理的方法,但是全球最好的基金公司们的选择标准中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得承认在写这篇报道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怀好意的。我采访了很多表现极差的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员,询问他们如何挑选基金经理。后来,我开始问自己:“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随便从街上拽一个人来问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开放潮》2003,(7)
想想看,如果,买的麦片盒上有一项比赛:“请用15个字回答‘人生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会写什么呢? “得到一幢房子,里面应有尽有”? “赚数百万,到百慕大退休”? “把我的高尔夫球让杆评分减到最低”?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知道,生命并不止于此。我们知道,“人”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万向集团是一家乡镇企业。1969年企业成立之初,拥有的先进技术含量近乎“零”。但现在企业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1997年,鲁冠球应邀赴美国杜兰大学讲学时,有记者问他:万向发展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中国农民跨世纪发展最需要什么?他回答了四个字:“政策、科技”。在企业技术创新这条道路上,万向集团是这样走过来的:一、做精一个产品,走技术、市场、工艺延伸拓展之路,实现产品系列化、生产专业化、供应系统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万向开始专业生产万向节,当时国内同类企业有56家,竞争非常激烈。乡镇企业没有国家计划,要用户接受万向的产品,首先质量必须过  相似文献   

12.
问:国家经贸委最近出台了7个可持续发展相关规划,其中包括节能和可再生能源规划。在这方面,浙江有什么考虑?答:浙江95%以上的能源资源依赖外省调入,因此,节约能源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节约能源又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省经贸委正在着手制定《浙江省“十五”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工作规划》。这个规划从整体上明确了我省“十五”期间节能、可再生能源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以及对策措  相似文献   

13.
书讯·经管     
谁把孔雀变黑白:企业与员工的创新之路企鹅是一种心态、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企业文化。孔雀佩里在企鹅王国的遭遇引出了当今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员工如何突破企业既有的稳定规则和模式,彰显自身独特的价值?企业如何整合各有所长的员工,打造创新型企业文化?这本书借孔雀和企鹅的故事为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实际的对策。[美]哈德利施密特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  相似文献   

14.
记者从外经贸部获悉,外经贸部吴仪部长在“两会”期间的全国人大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改革和调整进口关税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问:中国政府改革和调整进口税收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吴部长答:改革和调整进口关税政策,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5.
这两年城市里关心楼市的人多起来了。大家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少不了两个:一个是买楼,一个是炒股。在广州,常常有朋友问我:“现在买楼是时机吗?”“楼价还有可能跌吗?”“买楼买什么地方的好?”不但房地产业外的普通老百姓问这几个问题,连房地产业内的人士也在互相询问这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工商企业的生命力靠什么来维持?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企业良好的信誉。企业成功的经验更是丰富多采的,但也不外乎要取得顾客和用户的信任。这里,就有一个公共关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关系就是企业生命力的营养剂。何谓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个新名词,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流传进来的。公共关系的英文名词叫 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PR”,中文简称为“公关”。  相似文献   

17.
动物幽默     
事故原因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有辆轿车在电灯柱子上撞得稀巴烂,车上男女两人重伤昏迷。警察在观场调查的时候。从路边树丛里跳出来一只猴子。现场的警官看到猴子戴着颈圈,心想它可能是人养的宠物,于是问它:“你也是车上的乘客吗?”猴子居然点了点头,看来是通人性的。警察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又问它:“出事的时候,车上的人在干什么?”猴子伸出两个手指,放在嘴巴上。“他们在抽烟?”警官猜测。猴子点了点头。警宫接着问:“他们还干了什么?”猴子一只手握拳,假装拿着什么东西往嘴里倒。“你是说他们在喝酒?”猴子点点头。“还有什么?”猴…  相似文献   

18.
“你博了吗?”“博了。”“什么时候博的?”“早博了!”这是互联网时代最流行的对话。生活在e时代,如果自忖做不了“闪客”和“黑客”,那么至少可以做个博客。因为它的门槛低:一个是草根,不管你地位高低都可以;一个是自由,懂不懂技术都无所谓。难怪人们惊呼:没有什么东西比迅速兴起的博客更具有杀伤力了。  相似文献   

19.
漫画与幽默     
《西部人》2003,(9)
“将来时”语法“将来时”语法课上,老师正在讲授动词的时态。他问爱琳:“你说说,‘爱’的将来时是什么?”爱琳毫不迟疑地问答:“结婚!”“只有我没笑”老师常在课堂上教育大家说,当看到别人的缺陷和不幸时,千万不要嘲笑。一天,小布朗对老师说:“今天校园里有一个孩子掉进水坑里,大家都大笑,只有我没有笑。”“你做得对。”老师表扬道,“是谁掉进了水坑里呢?”“是我。”布朗回答。看到数字我看见丈夫站在浴室磅秤上拼命缩着肚子,以为他想用这个方式减轻重量。我说:“我看这么做恐怕是没什么用!”“当然有用。”他说,“只有这样我才能看到数…  相似文献   

20.
临近下班,接老同学电话,问:“混得怎样?”答曰“一般般。”放下电话,一回想,不觉莞尔。 “混”在机关已有时日矣。6年前,书生意气的我初参加工作,常听到周围同事有这样的口头语:“在哪里混”、混得不错”、混混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