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纪大冰期中,我国广大山区曾有多次冰川流行。大量材料证实,我国第四纪冰川活动,主要属山谷冰川类型,部分地区古冰川曾扩展到山麓平原。多次冰川的流行和消融深刻地影响第四纪时期古地理的演变,海面的升降、生物的发展与迁移以及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同时对第四纪构造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第四纪冰川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具有一定意义,关系到水文工程地质工作的各个领域。本文仅就冰碛物及冰川地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提出初步探讨。一、冰川堆积物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水碛泥砾和冰水砂砾沉积是冰川堆积物的二种主要形式,其水文工程地质特征明显不同。冰碛泥砾主要由砾(卵)、砂、粘土组成,其特征是粒级极限宽、分选差、不均匀系数大。但不同冰期之泥砾,三者的含量百分比是不同的(表1)。其中较老冰碛泥砾层中细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下花园地区第四纪地层典型剖面,运用岩石学、古生物孢粉学、矿物学、古地磁学及年代学等综合分析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确立了该区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层序,并分析了其沉积环境及地质演化史。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晚更新世地层发育区实测21条地层剖面,发掘了四十八处化石产地和一百多件哺乳动物化石<详见图1>。这些化石经鉴定绝大多数是1959年周明镇等提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他们认为这一动物群“代表我国第四纪晚期一个特殊动物群,  相似文献   

4.
大象曾在新近纪及第四纪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其生存空间对气候变化响应较敏感。基于已发现的大象化石类型及分布,根据大象的生活习性,反推我国新近纪至第四纪的气候变化,结果显示:(1)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期间中国东部及黄土高原气候逐渐变暖,中、晚上新世期间气候较前一阶段明显变冷;(2)更新世时期气候总体呈变冷趋势,气候冷暖波动频繁、幅度大,晚更新世时则较为寒冷:全新世时期则相对温暖;(3)云贵高原新近纪以来隆升情况复杂,大象化石对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还需进一步考证。将大象化石分布指示的气候变化与红黏土、黄土、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气候变化趋势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黄山地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对我国以至整个东亚第四纪古气侯的演变有着重大意义.笔者在黄山考察中,进行了实地观察和孢粉分析。乌泥关“绛色泥砾”为 Pinus—Pterocarya—Quercus—Chenopodiaceae 孢粉组合带。反映了温暖的针阔叶混交林;白亭“红色泥砾”为 Keteleeria—Quercus—Rhus.形成亚热带含常绿树落叶林—针阔叶林;消遥溪“黄色泥砾”为 Pinus—Quercus—Chenopodiaceae—Gramineae—Artemisia,反映了干凉的疏林草原型气候。形成上述“冰碛层”时的古气侯接近或略低于现今该区气温。倘若形成古冰川则降水、气温条件不足。  相似文献   

6.
酒西盆地为一中、新生代断陷沉积盆地,新构造运功在本区异常活跃。本文通过分析酒西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讨论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五种特征,指出第四纪以来共发生过7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前3次主要表现为地层间的不整合接触,后4次主要表现为河流阶地的形成及阶地的变形。根据实测河流阶地位相图及钻孔资料计算出各次构造运动的活动幅度和第四纪各个时期的活动速率。作者认为,早更新世时期本区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至中更新世活功强度减弱,而自中更新世以来活动强度又逐渐加强。在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本区各种构造形迹的基础上,对本区新构造运动应力场作了定性的研究,认为本区第四纪时期处于近南北向挤压应力状态下。新构造运动对酒西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油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琼北第四系具有海相沉积、陆相沉积两种类型。海相沉积物在一定的层位内含有贝壳富集层。陆相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孢粉,在一定层位内含有玻璃陨石。第四纪玄武岩覆盖了琼北的大部分面积,火山活动可分为三期: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火山活动累积时间达140万年之久。笔者通过对琼北第四系和第四纪玄武岩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琼北第四纪地质演化特征在第四纪滨太平洋活动带上具有代表性。其特征十分明显:没有冰川作用,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强烈。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我国的寒武纪地层中“滹沱”与“震旦”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阐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此问题研究取得的进展。现在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一、华北地台内部“滹沱”与“震旦”地层关系可初步肯定为上下关系。二、华北地台边缘及以外地层,随着对其“震旦”地层的厘定,下伏滹沱群的基底变质岩系的全部或一部可能相当长城系和蓟县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孢粉资料为主要依据,同时参照其它沉积特征指标,重点对天津平原第四纪古气侯演化序列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上新世末期,植被以北亚热带半湿润森林向干旱草原发展,为湿热干旱温暖气侯。第四纪时期,曾出现四次冷期和三次温暖期的气侯交替。中更新世以来,逐渐向干旱气侯发展:晚更新世,气侯更为干旱:全新世也有冷暖气侯的波动,但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0.
克什米尔利达山谷中的更新世克来瓦群地层发育良好的新构造形迹。根据对简单断层,小型地堑,阶梯状断层系,碎屑岩墙,冰水沉积物分布,河湖相阶地和地貌的研究,作者认为:(1)晚更新世以来利达山谷地区的构造活动以垂直运动为主;(2)地壳运动的不均衡导致该区局部的抬升或下降;(3)该区新构造运动以穹隆式隆起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泥河湾盆地44条剖面、6个钻孔介形类生物地层研究,发现介形类26属70余种,从老到新可划分Ⅰ~Ⅴ个组合带,第I组合带分布于上新统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第Ⅱ~Ⅳ组合带分别见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的下、中、上段;第Ⅴ组合带分布于中更新统虎头梁组和上更新统许家窑组。从马圈沟、小长梁、虎头梁、东坡、雀儿沟、皮裤裆、侯家窑探方(1~4)剖面岩石地层、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层分布,从东到西的地层时代,具有由老到新的分布特征,这正是泥河湾古湖和盆地发展及环境演化的反应。马圈沟遗址剖面发现有10个文化层。下部MJG-Ⅰb,MJG-Ⅰa,MJG-Ⅰ~Ⅶ文化层段,含第Ⅱ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早期泥河湾组下段,系滨浅湖相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55~1.77Ma;半山BSH(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段,含第Ⅲ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中期泥河湾组中段;半山BSH(Ma)文化层为湖滨河流相沉积,为扰动轻微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32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为湖滨岸沉积的原地埋藏,年龄分别为1.36 Ma和1.05 Ma。东坡、雀儿沟、皮裤裆文化层段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中更新世虎头梁组,属河口三角洲相的异地埋藏。侯家窑探方(1~4)剖面的文化层段也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晚更新世许家窑组湖沼相沉积,铀子系年龄104~125 ka,新近研究表明为古河流的牛轭湖相沉积,光释光年龄224~161 ka。论文对相关剖面文化层的形成和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及泥河湾古湖形成、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周口店地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已有50余年的历史。1978—197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并主持了“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工作。主要目的是:建立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层序;恢复第三纪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发展序列;划分第三纪与第四纪的界限;重建北京猿人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成因。为此,我们对上新世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粗浅认识。本文承杨子赓同志作了详细修改,兰州大学牟昀智等同志参加了野外工作,井对此文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13.
赵家庄组是笔者研究太行山中南段长城系时提出并建议命名的一个新的地层单位。该层在河北赞皇县赵家庄地区出露最好;距区域代表性的郭万井剖面仅十七公里,为蓟县剖面所没有。建组的主要依据是:①剖面连续,层序完整。岩性以紫红色页(泥)岩夹白云岩为主,属半咸化泻湖或海湾相沉积;②上、下限清楚。与上覆常州沟组或串岭沟组大都成明显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滹沱群成明显角度不整合按触;③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在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地区均有出露,沉积于古地形低凹处,并始终位于长城系底部:④富含多层以Gruneria——Xiaλingella组合为主的迭层石。该组(段)的建立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最好证据。综上所述,笔名认为:太行——五台山区长城系与滹沱群,不论从地层层序,岩性,接触关系,迭层石组合,构造特征,变质程度,含矿性以及同位素年令等方面,均说明二者纯属上下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内蒙呼市大窑文化遗址第四纪地层的研究中,通过对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微体化石的研究,获得了十分丰富的古生物信息,为从生物地层学角度划分本区地层提供了重要依据。孢粉组合共划分了四个不同的植被演化阶段和三个古动物群,结合古地磁测年,提出了划分本区地层的具体界限。  相似文献   

15.
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连续,沉积厚约300余米至500余米。在濒临渤海的沧州地区,又有多层海相层及火山岩分布,是研究第四纪地质有意义的地区。十余年来,河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为勘探开发地下水,在沧州地区施工了四百多个岩心钻孔。最大研究深度787.79米,并在许多兄弟单位支持下,完成了大量样品分析鉴定工作。1975—1976年,我们整理了各种资料,完成了《河北平原沧州地区第四系》。近年来又补充了一些新的资料,特别是古地磁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太行山山前平原邯郸地区HDZKF孔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探讨了早更新世以来该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磁化率特征、水动力条件及古气候环境演变。研究表明,邯郸地区先后经历了5个阶段的环境演化:(1)早更新世地层为洼地沉积,水动力条件平稳,磁化率值较高且波动大,气候温暖湿润,对应倒四冰期之后的间冰期;(2)中更新世地层为河流环境沉积,水动力条件增强,磁化率值较为稳定,气候总体较为寒冷干旱,对应倒三冰期与倒二冰期;(3)晚更新世气候由温和潮湿迅速转为寒冷干旱,磁化率值低且波动小,水动力条件平稳低能,沉积环境以河流为主,对应末次间冰期与末次冰期;(4)全新世早期水动力条件增强,总体为以泛滥平原为主的沉积环境;(5)全新世晚期气候温暖湿润,处于水位上升的湖沼环境阶段,磁化率值最高,与中粉砂(5~6φ)呈正相关,水动力条件弱,对应冰后期。  相似文献   

17.
震旦亚界在我国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层序清楚,并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各种类型的化石层位;其时限约在815±20百万年到1950±50百万年之间。现据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放射性年龄等方面资料,可由下而上分成长城、蓟县、青白口和震旦四个系(详见表1)。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冀北坝上地区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冰缘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冰期、冰缘期进行了划分,分别命名为塔拉囫囵冰期、刘家营冰缘期,前者可与庐山冰期对比,后者相当于晚大理亚冰期。传统的观点认为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属干爆寒冷气候,但对本区冰缘现象的研究发现,此时期曾出现过湿冷阶段。在本区建立的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塔拉囫囵组,位于赤城组之上马兰组之下,时代属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9.
公乐亭泉出露于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地层与第四地层接触部位,为溢出泉。水温14℃,水型为重碳酸钙镁型,多年平均流量0.2m~3/s。公乐亭泉域地下水径流具剖面二维流特征,存在统一的深部水流系统及上水泉和骆驼鞍两个局部水流系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蓟县地区长城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生物地层和生态环境研究工作,初步发现和证实在长城系中含有宏体化石5科(类)、5个属、6个种,其中1个新种和1个相似种。通过区内长城纪宏体化石的分布、层应、类型、特征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同时结合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如化石固定炭、有机炭、红外光谱分析,电镜扫描、稳定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初步探讨了化石成分、时代、生态环境、生物归属和地层意义等问题。长城纪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和高于庄组宏体化石,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400Ma 之间,它们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宏体化石,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宏体化石之一。从高于庄组宏体化石与北美及印度宏体化石对比,具有大致相同时代、相同类型,表明了生物在演化上的同步性和阶段性,具有较大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