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中国三十年的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和转轨密不可分.但是转轨经济的特征,使得金融功能的发挥,同样有了较大转型.改革开放前期,以"汲取金融"为主,金融业主要发挥了动员储蓄功能,金融业被异化为"第二财政",也使得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中后期,金融业逐渐发挥出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有步骤的金融再造努力,使得中国金融改革,进入了"建设金融"时期.  相似文献   

2.
民营银行的设立是打破金融垄断、推动中国金融走向市场化的里程碑之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能够降低金融改革风险、推动金融主体多元化、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促进银行业市场化竞争;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也面临培育市场信用、跨越管理障碍、防范经营风险、形成差异化经营模式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3.
韩伟 《时代金融》2014,(7X):93-94
民营银行的设立是打破金融垄断、推动中国金融走向市场化的里程碑之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能够降低金融改革风险、推动金融主体多元化、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促进银行业市场化竞争;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也面临培育市场信用、跨越管理障碍、防范经营风险、形成差异化经营模式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之管见李涤凡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即便是在正常运行中,也会存在风险的可能,这是由金融这种信用活动的特点而决定的。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改革滞后是诱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只有深化金融改...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伴随着各种风险的产生,但这并不能成为抑制金融创新的理由。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业应该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能力,在金融创新产品的专利权保护、金融监管、金融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政策完善等方面寻求制度突破。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趋加强,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速度也日渐加快。就当前来看,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就在于金融资本的拉动,而金融资本发展的推力则在于金融创新,所以说金融创新在金融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金融创新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它打破了金融业原先的平衡,它给金融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本文一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涵义及关系,另一方面则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努力方向和预防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文 《时代金融》2014,(7Z):55-56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趋加强,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速度也日渐加快。就当前来看,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就在于金融资本的拉动,而金融资本发展的推力则在于金融创新,所以说金融创新在金融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金融创新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它打破了金融业原先的平衡,它给金融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本文一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涵义及关系,另一方面则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努力方向和预防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2006,(7):38-39
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业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全面开放,这对深化中国金融改革、提高市场发展水平具有深远意义。然而,金融业全面开放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金融安全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利益和政治安全。应在遵循开放承诺的前提下,加强国内金融业的保护,防止某些领域的过度开放。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涌入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与改革,金融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他们在引进人才时不仅考察毕业生的理论水平,更加注重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高校在培育金融人才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金融纵横》2006,(10):13-15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通过控股各类金融机构,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效率和盈利能力,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但也蕴涵着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为在当前金融业分业经营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推动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在金融支付、金融科技、金融产品、金融主体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持续创新,在供给侧丰富了服务内容,在需求侧满足了客户差异化的需要。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风险。对此,金融机构要保持清醒的认知,合理把握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在坚守风险防控底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声音     
胡锦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充分认识金融工作重要性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要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金融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增强金融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知识管理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控股公司是目前国际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的主体形式,也是未来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必然选择。最近几年金融控股公司在国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中信、光大、平安等诸多金融集团已羽翼丰满并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实力。在新世纪国际金融业的改革浪潮中,主流趋势就是智力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因此,中国金融业也在不断地提高管理的知识含量与内容,加强知识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将介绍知识管理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应用背景,提出知识管理在金融控股公司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历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是启动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风向标”。而时值中国金融业正处于内外风险交织的转折期,2012年1月6日至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是被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大事记》主编吴晓灵定价:220.00元《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大事记》是中国金融业第一部以编年体形式,忠实、客观、简明地记录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辉煌历程的大型史料工具书。它以金融制度变迁和重要金融改革措施为主线,按时间顺序记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领域的重要政策演进、重要机构变动和重要事件概要,完整地勾勒出了3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时代变迁,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索引。  相似文献   

16.
经过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金融税制改革,日本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覆盖所有金融业和金融产品的课税制度,并随着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税收政策,优化金融资产结构,减少个人投资风险,简化纳税方式,以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日本现行金融税制及其改革进程对我国金融税制改革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操作风险频繁引爆,破坏力量之大令人震惊,中国金融业越来越意识到管理操作风险的必要性。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金融产品种类增多、复杂性增强,商业银行发生操作风险损失的可能也在增大。因此,认真研究近年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有助于银行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防范,也有助于监管机构有针对性的实施监管措施,对增强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走向综合经营势在必行。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的最优模式在给金融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为规范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防范其存在的规制不足、规制过度及规制不当的问题,控制其法律风险,必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同时入手。从宏观层面而言,必须界定金融控股公司及其法律地位、变革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理念以及明确金融控股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就微观层面来讲,具体制度设计应该从法人关系、资金链条、信息防火墙以及人事隔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规划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项目在我国试点地区、试点行业内如火如荼进行。作为"纳税大户"的金融业虽还未列入试点行业,"营改增"也迫在眉睫。然而金融业行业特殊,并且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税制改革更需谨慎。国际上金融业增值税征税方法主要有基本免税法、缩小的免税法和进项税允许抵扣的免税法。本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改革我国金融服务业税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银行家》2006,(1):10-21
2005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昂首急行的姿态,作为其中枢的金融则是进行了一场近乎惊险的跳跃。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倒计时钟即将谢幕,可是我们却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准备妥当,我们的惟一选择就是只争朝夕。那么, 在中国金融业匆匆走过的2005年中,可以沉淀给2006乃至更长远未来的人和事有哪些?本刊梳理出的十大金融人物和十大金融事件可望为所有关心中国金融业未来的人士提供一隅之见。按照中国的传统,“十”代表完美,但我们坦诚“双十”的确无法对中国金融业在过去一年里的风雨历程做出完美的概括。我们深知,中国金融业一刻也离不开无数普通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也清楚,本刊的“双十”概括肯定会引发一些争论,但争论是一种常态。2005年的中国金融业正是在争论中度过。 2006年,争论将会持续,但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也必将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