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流动资本周转时指出:“我们暂且不谈由固定资本的平均损耗追加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和生产过程中追加到产品中去的剩余价值,这样,这个产品的价值就等于生产这个产品时预付的流动资本的价值,也就是等于工资和生产这个产品时消费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价值”。这就是说,马克思在研究流动资本周转时是抛开剩余价值和固定资本折旧,仅就垫支流动资本来计算的。如果我们把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剩余价值”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金”、“积累”所体现的不同阶级内容严格加以区分,马克思分析流动资本周转的这一原理仍是我们分析流动资金周转的根本指导思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把提高劳动强度作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加以论述。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被当做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在许多统编教材中延用。其实这是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误解。马克思认为,提高劳动强度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而非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3.
马艳 《财经研究》2007,33(7):58-69
文章尝试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探讨:一是依据马克思剩余价值基本理论抽理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定条件,并在这些假定条件下构建经典马克思剩余价值函数的基本模型,然后根据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现实,改变部分假定条件,尝试构建一个新约束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动态模型,这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重要内容。二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最大化生产模型与西方利润最大化的沟通与连接的问题,并通过数学推理证明两个模型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以相互沟通,这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形成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理论为我们研究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的非劳动收入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除了一部分劳动收入还有一部分非劳动收入。这部分非劳动收入是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是私营企业主凭借资本所有权所获得的一部分收入。在我国现阶段这部分非劳动收入的存在是有客观上的必然性,与社会主义远大目标并不矛盾。但在一些私营业主的收入中还存在一部分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对这部分收入必须加强管理,对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固定资本理论对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必须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动态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理论。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联合生产体系及置盐—中谷模型, 讨论了联合生产体系在分析固定资本问题中的局限性。 接着从现有的资本循环模型出发, 构建了刻画固定资本周转过程的动态模型。 通过本文所构建的模型, 本文讨论了马克思经济学关于固定资本的一些基本观点, 并对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理论和联合生产模型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分析了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他指出:“机器除了有形损耗以外,还有所谓无形损耗。只要同样结构的机器能够更便宜地再生产出来,或者出现更好的机器相竞争,原有机器的交换价值就会受到损失。”(《资本论》第一卷,第443页。)这是因为固定资本在它们的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即使原有的机器还十分年轻和富有生命力,它的价值也不再由实际物化在其中的劳动时间来决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囿于马克思的部分论断,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范畴,这是不准确的。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劳动主要以价值的形式存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范畴一般。剩余劳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剩余价值,我们应鼓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了劳动本体论思想,这一思想分别在“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劳动价值论”中“商品”这一研究起点的选取、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拜物教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中“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中工资的本质、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资本的积累”中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论述从未脱离马克思以劳动为本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与古典学派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分歧,对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及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亚当·斯密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方法.并且简要分析马克思与科斯的流通费用的概念的异同.说明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经济学著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马思远集》卷三,第243页)长期以来,我们恰恰在这个有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命的要害问题上,犯了书本教条主义,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不叫剩余价值.叫劳动剩余,利润、剩余劳动价值,并长期成为禁区,这在客观上就是把马克思经济理论“封锁”起来…  相似文献   

12.
在《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地租量的确定在文字叙述上有所差别。据此,国内外均有学者认为《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论》中地租量的确定是相互矛盾的。本文讨论马克思关于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量的确定,得出结论:《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论》中地租量的确定是一致的,其文字表述上的差别是由这两部著作中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叙述次序的区别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钱伯海 《经济经纬》2000,25(1):8-13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党的十五大,正式确定按资分配的合理合法地位,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是不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过时了,它不适用于社会主义,或者通过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三要素理论是正确的,现在接受或默认了这个理论.无疑,这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解或怀疑,都失之偏颇,不符实际.应该说,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巨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平时谈起剩余价值,就会想到资本主义和剥削.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不存在剩余价值.事实上,把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是片面的,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存在剩余价值的范畴.我们要全面的来看待剩余价值相关问题,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而且要利用剩余价值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5.
董云飞 《时代经贸》2011,(10):59-59
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平时谈起剩余价值,就会想到资本主义和剥削。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不存在剩余价值。事实上,把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是片面的,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存在剩余价值的范畴。我们要全面的来看待剩余价值相关问题,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而且要利用剩余价值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6.
<正> 综观《资本论》三卷,马克思从三个层次上分析了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第一,马克思在论述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时指出:“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含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第二,在分析企业利用折旧基金进行局部更新时,马克思指出:折旧基金“可以用来扩大企业,或改良机器,以提高机器效率”,这样,企业就会实现“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如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出来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价值的这一部分,在资本市场中进一步分割为利润、利息和地租等资产性收入。这一观点可以做进一步推理:如果工人自由地选择任意消费品,并且资本家根据最优化行为对所有资产进行投资,并不改变马克思的结论。同时,资本家利润最大化行为使得个别资本家总是按照其资本禀赋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例获取剩余价值。因此,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技术可以被纳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内。  相似文献   

18.
莱博维奇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相对固定的假设不合理,并提出了阶级斗争决定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格决定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不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等观点。这些否定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他所提出的对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补充不仅对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毫无帮助,而且还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尹吉成  于春明 《经济师》2001,23(10):34-36
如何科学地认识剩余价值的属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依据 ,通过对剩余价值产生和存在根源的考察 ,以及对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一般和剩余价值个别理论内涵的揭示 ,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存在剩余价值。肯定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地位 ,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一般的经济学著作中,对“资本积聚”的解释是这样:“依靠剩余价值的积累,即依靠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扩大资本额。”或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加资本的总额。”这种解释很难把“资本积聚”同“资本积累”区分开来。因为资本积累也是剩余价值资本化,也意味着资本额的增大。其实,马克思在“资本积累”之外,又提出“资本积聚”这一概念,是有其特有的涵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