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房地产业如何介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提出后,房地产业进入中国农村市场,不仅可以为其发展开拓一个新空间,同时也可以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经济适用的住房,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农村市场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房地产业在进入农村市场拥有机遇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在支农中具有战略作用。而银行卡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便利农民工汇款、方便农民生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实现农民与金融的共赢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用社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是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6.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国债市场潜力巨大湖南是个农业大省。2005年,乡村人口数4241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3%,农业产值1255亿元,占GDP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6月末,全省储蓄存款4650.9亿元,较上年新增16%,其中定期存款2916亿元,占储蓄存款总额的62%;县乡居民储蓄存款占全省储蓄存款总额的57%,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占全省定期存款总额的55%。近两年以11%的速度稳步增长,2006年6月末,已达到2005年的全年增长水平,隆回、邵东、华容和平江四县(市)城镇银行存款90%为个人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占比高达60%。县乡居民储蓄存款增  相似文献   

8.
当代我国农业正向着信息农业的方向发展,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中,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按照“十一五”规划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积极利用现在的信息科技发展技术,着力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但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以由农民、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村基层政府共同构成完整的农村信息生态链为着力点,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缺失与破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进诚 《中国金融》2006,(12):26-27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症结及原因 多数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农村金融深化程度不高,农村金融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中国农村金融最多的批评,是认为农村对国民经济的资金贡献远远大干其从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获得的资金支持,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服务缺失问题。这里面,有金融本身的原因,也有农村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因素,归纳起来可以用“三缺三不缺”概括,即:不缺信贷,缺信用;不缺资金,缺政策;不缺银行,缺竞争。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与问题 近几年,区域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但与新农村建设长远目标相比,差距还很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没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众多难点与问题。以七台河为例:  相似文献   

11.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社会上义新农村确定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继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3年开始税费改革之后,我国农村迎来的第三次重大调整,中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重点已经从粮食产量到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入重要目标,并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大力发展农  相似文献   

13.
构建新金融体系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新农村建设战略启动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将会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作为一家源自农村、连接城乡、长期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大型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县级农行的市场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行作为以城乡联动优势为最大特色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县级农行的市场定位作粗浅探讨。一、明晰市场定位,打造县级农行竞争新优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县级农行应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市场定位转型和业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所做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的省份和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实施不同的方案。吉林省应从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农民;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多种形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加大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投入,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加快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五”规划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呈现在国人面前,全国九亿农民为之欢欣鼓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血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生了明显变化,金融机构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策略,但以市场为导向的整合也导致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金融功能弱化。为此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建立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昌 《中国金融》2006,(12):28-29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国家从总体上对农业和农村给予支持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市场机制向农村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它将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完善农村金融结构以及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而金融结构的完善和金融体系的深化反过来必将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激活农村消费信贷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启动农村消费对于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挥农村消费信贷作用促进农村消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以新疆县城经济发展较好的库车县为例,研究探讨如何激活农村消费信货业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消费信贷服务,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并将其提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战略高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农村金融的强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会更快更好,农村经济才会发展壮大。当前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如何通过有效的金融支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金融部门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科学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城乡统筹、科学规划。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目前,新乡市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日渐具备,总体上看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