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建设项目中,要正确认识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其加快建设的紧迫感;必须把区域城际轨道交通放在整个交通工作中全面考虑,统筹协调;要提高交通规则的连续性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参与性;要加强城际轨道交通与所连接城市的协调;要开辟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而且建设与管理必须公开、规范、稳健。  相似文献   

2.
在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建设项目中,要正确认识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其加快建设的紧迫感;必须把区域城际轨道交通放在整个交通工作中全面考虑,统筹协调;要提高交通规则的连续性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参与性;要加强城际轨道交通与所连接城市的协调;要开辟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而且建设与管理必须公开、规范、稳健.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设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建设项目中,要正确认识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其加快建设的紧迫感;必须把区域城际轨道交通放在整个交通工作中全面考虑,统筹协调;要提高交通规则的连续性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参与性;要加强城际轨道交通与所连接城市的协调;要开辟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而且建设与管理必须公开、规范、稳健。  相似文献   

4.
皖江地区是安徽经济较为发达与活跃的区域,区域内铁路交通最早在清末就开始议建,至2008年底已有宁芜、铜九、淮南、皖赣、宣杭及京沪等路线经过境内。但总体上来说,该区铁路交通还很滞后,路网结构与技术等都比较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在国家及省政府的支持下,铁路交通的发展有所改变,在建与拟定的线路规划将大大助力于皖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文献大多证明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围绕基础设施跨区域溢出效应的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利用中国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相邻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本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是显著为正的;(2)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相邻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远远超过跨区域的溢出效应;(3)铁路基础设施与公路基础设施相比,公路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更加明显,而铁路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更加显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将继续建设和完善中原综合运输大通道,巩固提升河南在全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地位;拓展新的航空运输通道,大力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适时建设城市轻轨;加强城际、省际快速公路通道建设,尽快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全面启动旅游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体系,继续提高河南旅游交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大旅游交通的旅游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也迎合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以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优先领域和重要着力点的系统部署。文章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明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规模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的最优方向,应是沿海省市乃至我国其他省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今后一个时期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及FDI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利用30个省级区域1998—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普通公路、铁路及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普通公路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具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铁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倒“U”型相关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为“U”型;FDI显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FDI通过作用于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9.
<正>福建省发改委日前对外公布的海西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福建省计划建设18条城际铁路,新建里程达1045公里。至2030年,整个福建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将基本形成"一环、两网"的主体架构。根据规划,在18条新建城际线中,福(州)莆(田)宁(德)大都市区城际线网新建10条放射状城际线,线网规模为536公里;厦(门)漳(州)泉(州)大都市区城际线网新  相似文献   

10.
上海正处于建设世界一流综合交通体系的进程中,其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水平是体现综合交通整体服务能力和质量的重要方面。而基于白皮书的对交通现状问题的分析和国外先进经验的论述,将有助于在完善航空枢纽服务功能、协调铁路与城市轨道发展、深化长三角区域交通合作以及建立部门间协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积极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苏州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遇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要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不断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水平。苏州经济以外向型产业集群为主,受到了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苏州人将这种不确定性当成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遇,并在产业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太湖地区五个地级城市和若干县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提高环太湖地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必须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制度分割,构建城市群运转的协调机制,提高制度竞争力;利用优势,完善长三角经济圈腹地的循环功能,提高其区域竞争力;加强环太湖地区环境保护的协作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长三角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要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不断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环太湖地区五个地级城市和若干县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提高环太湖地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必须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制度分割,构建城市群运转的协调机制,提高制度竞争力;利用优势,完善长三角经济圈腹地的循环功能,提高其区域竞争力;加强环太湖地区环境保护的协作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构建动态可比的评价指标体系着手,运用全局主成分法建模,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长三角城市动态竞争力的演变,并对长三角中江苏与浙江所属城市的竞争力差异进行分析,得出城乡协调发展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构想,改变西部经济落后面貌,缩小东西部差距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亟待全面深化对内开放,打破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东西部进行合理分工,增强企业竞争力,使西部的发展融入全国全球的经济体系中.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承接服务外包既面临着国外服务外包城市的竞争,也面临着国内其他基地城市的激烈竞争.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将武汉与1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武汉在吸引服务外包的商业环境以及人才储备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与其它基地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在吸引服务外包的综合竞争力方面在全国处于相对弱势.应重点发展本土优势领域的软件服务,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武汉市服务外包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邮轮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研究港口城市邮轮旅游的竞争力,对明确邮轮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布局、洞悉各港口城市邮轮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港口城市邮轮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 IS法的城市邮轮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对上海、天津、深圳等全国9大港口城市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比较各港口城市之间邮轮旅游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港口城市邮轮旅游竞争实力悬殊,为避免盲目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应考虑城市间邮轮旅游的竞合关系,注意准确定位和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执政纲领,《资政新篇》勾画出了一幅发展近代铁路、水路、公路交通的蓝图,指明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方向。洪仁玕作为中国铁路建设思想的先驱者,在其执政期间将其规划,付以蓝本,实在是时代的一大进步,尽管没有投身到参与建设的实践中去,但在中国铁路史上,应该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流通业发展的特点为基础,试图建立一个反映地区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选取影响流通业竞争力4大主要因素和14项指标,确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利用江苏省2006年13个地级市的原始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地区综合竞争力指标水平。本文基本结论是流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同时具有动态收敛性。这为进一步了解江苏各地区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升地区流通业竞争力、提出客观的政策建议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