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由政府主导、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面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确有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发放的,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商业信用贷款.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2004年进行重大改革后,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我国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时间不长,助学贷款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贷款学生违约率高.  相似文献   

2.
高校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教育管理、开发银行办理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学费和住宿费的信用助学贷款品种。高校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但是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贷款回收的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形成及控制,以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从而推动高校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于1998年提出,2000年正式实施,2004年进行了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大学生支付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费用,资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和金融手段。如今贫困学生贷款上大学已成趋势,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各项助学贷款余额达86.7亿元,100多万学生受益。但据央行统计显示,我国由政府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行以来,  相似文献   

4.
为帮助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并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然而受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后很大一部分选择失信违约拒不缴还贷款,致使银行助学贷款坏账率偏高风险加大.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国家助学贷款供需双方的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阐明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杜冬萍  刘恩栋 《特区经济》2004,(11):232-232
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2002年第一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部分学生进入还贷期,贷款风险开始凸现。到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进入首批还贷高峰,但相关的数据却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还贷风险的增加使各经办银行暂停了不少高校的助学贷款业务,国家助学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支付学费、生活费而发放的财政贴息贷款,是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对我国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偿还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实和实施困难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策略,这对完善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诚信教育与助学贷款分离,社会诚信氛围淡薄、助学贷款办理信用缺失等问题,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正确执行。必须通过经济资助与教育资助的循环,在校教育与离校教育的延伸,认清国家助学贷款特点,抓住教育关键时期,落实对贷款学生的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与诚信品质教育的结合,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和高校诚信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杨佳 《魅力中国》2010,(36):174-174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加速人才培养,促进公平,使经济困难的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决策。商业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主体。虽然国家助学政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无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收回概率不确定,贷款学生信用缺失等现象屡屡出现,使得银行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时顾虑重重,部分银行“惜贷”现象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保证新生顺利入学,确保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推行的一项举措。自1999年试点,2000年推行至今,全国已发放贷款69.8亿元,享受贷款学生108多万人。陕西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现有高校57所,在校学生43万人,其中经济困难学生11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5.6%,高于全国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诚信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在全国高等院校推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解决了高校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然而,国家助学贷款中凸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又使助学贷款陷入两难境地。对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一有助于推动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冯玲 《改革与战略》2010,26(7):167-169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国家主要为解决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来自农村的全日制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由银行开办并由国家财政贴息的一系列助学贷款制度安排的集合。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内涵,探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缺失,指出从四方协调、制度创新和法律法规三方面建立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优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工作,需要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同时推进。全面推行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应使其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相应贷款管理制度;出台支持获贷贫困生回当地就业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3.
浅析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国华 《特区经济》2005,(11):222-223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了帮助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支付学费、生活费等而发放的财政贴息贷款,是国家采用经济手段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自1999年6月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来,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目前全国个人征信体制尚未建立,贷款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不协调的现实背景下,贷款在执行中遇到很大困难。从2003年开始,各家银行以防范风险为由,纷纷出现了大面积的停货现象,使该工作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国家助学贷款为家庭困难学生上大学解了燃眉之急,有效地保证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完善和风险规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文章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诚信教育出发,倡导社会、学校、银行及学生个人共同打造助学贷款的和谐局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助学贷款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政府推行大学生助学贷款过程中,银行、学校、贷款学生、社会这四方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关者体系,由于贷款学生和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助学贷款的政府强制性以及国家征信系统执行的缺失性,导致银行在助学贷款的发放上的风险。通过对银行、高校和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行为建立博弈模型,对高校与学生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最后提出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高违约率"的原因,提出了提升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催收能力的若干建议。要增强贷款催收意识;加强贷款催收制度建设;打造高素质贷款催收队伍;加强贷后教育管理工作;依托新媒体建立催本催息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诚信与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让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各高校分别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助学保障体系。其中,国家助学贷款已日益成为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取得了相当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为减轻贫困大学生的还贷压力,要通过诚信原则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来约束和规范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各方行为,弥补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这是教育部在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出台时提出的口号,但是有关方面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年国家实施助学贷款以来.全国借贷学生违约率已占到近30%。然而.澄城县信用联社自1998年开办商业助学贷款以来.7年间累计发放货款3200多万元,资助学生5800多人。至今,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困面无法上学,且无一笔沉淀款,收息率实现100%。全国高校、银行都头疼的事情,一个小小信用社是怎样解决的?  相似文献   

20.
杜荷 《发展》2011,(6):114-115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学生或其合法监护人,向家庭所在的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无需担保或抵押的助学贷款。它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机组成部分,享受与国家助学贷款同样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