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经济互补运动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说明了对经济互补功能进行操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既可以是替代关系也可以是互补关系。现实中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关关系一方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真实的经济互补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虚假的统计互补关系。垂直联系机制和水平联系机制构成经济互补关系的传递渠道,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共存成为统计互补关系的基础。在经验分析中,只有控制同时影响二者的外生因素,才能剔除统计互补的影响,得出二者之间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较全面的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分析了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经济性指标,提出了分析该系统的经济性模型,并用该模型对一个具体的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进行了分析,为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经济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凯恩斯主义的“协调失灵”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凯恩期主义的“协调失灵”理论认为,在一个由许多经济人构成的分散经济中,由于“策略互补”、“溢出效应”、宏观经济外部性等原因,市场机制无法成功地协调整体的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将会出现多重均衡。经济体系可能持续地陷入低效率的失业均衡中,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来调整市场的协调机制,引导经济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运动。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省际地缘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地缘经济关系指数,并以其对环渤海地区各省市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环渤海地区2012年的地缘经济关系,并分析环渤海地区1981—2012年地缘经济关系的演化规律,为环渤海地区的地域分工与协作指明方向。结果表明:山东与河北、辽宁与河北为强竞争型,河北与北京、河北与天津为强互补型,其他省市之间都为一般竞争型或一般互补型。在1981—2012年间河北—北京、山东—北京、山东—天津、河北—天津及辽宁—北京之间总是处于互补型;辽宁—河北、山东—河北之间属于竞争型;辽宁—天津、天津—北京早期属于一般竞争型,后期演化为互补型;山东与辽宁原属于一般互补型,慢慢演化为一般竞争型;环渤海地区区域整体地缘经济关系的互补性趋于增强。具有互补性的地区应充分发挥互补型地缘经济的关系的作用;具有竞争性的省市应处理好彼此之间的竞争领域,寻求地域分工合作;各地区间应加强经济联系,拓宽区域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经济持续增长的一般原理,构建了协调改善、知识增进的增长效应模型,并通过计量模拟的方式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生产要素之间的互补效应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而要素之间的互补效应则来源于因协调改善而导致的广义知识的增进。由于各个经济增长要素"协同"地作用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路径可能是不确定和复杂的。  相似文献   

7.
姚慎  简洁 《当代经济》2016,(19):72-75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进行开放式创新从而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关键资源成为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外部互补资产的获取变成一个影响开放式创新全过程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企业如何利用互补资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创新模式,提出开放式创新企业利用互补资产战略决策流程与互补资产影响开放式创新全过程概念模型,旨在回答企业如何在开放式创新中利用互补资产获取有利地位这一重要问题.对于开放式的创新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垂直型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假定中间产品贸易仅以跨国企业内部贸易的形式实现,这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必然导致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增加,显示了对外投资与贸易之间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的基础在于,FDI对企业水平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动态规模经济的影响,简单的实例提供了一种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既有相关研究,对转轨经济中的国有企业重构进行了一个新的理论解析,指出转轨经济中的国有企业重构是民营化、治理演进与制度互补三者之间的整合,其实质是一种基于民营化与制度互补的国有企业治理重构。本文籍此就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国有企业重构及其治理文化的适应性重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争论之一在于经济是否会收敛,后者通过将技术进步率内生进而证明经济可以持续增长。本文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性质不但和生产及技术有关,而且会越来越受到闲暇选择的影响。当经济进入高收入阶段向稳态逼近时,闲暇的互补效应和正边际效应引致个体选择更多的闲暇,这会使闲暇的替代效应最终抵消并超过闲暇的互补效应,导致经济收敛。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1.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互接互补。一方面,通过经济互接互补,改善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经济互接互补,使我国更加明确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并通过外部竞争的压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2.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新的活力。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  相似文献   

12.
政府指令治理与市场信号治理是最基本的经济治理机制,传统观点认为两者是非此即彼的垂直替代关系。基于中国和东亚的经济发展及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等现实考量,本文提出两者是平行的互补关系。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应该继续秉承这种治理机制的水平互补观,在动态上优化两者的水平组合边界,提高治理的组合效率。  相似文献   

13.
协调改善、知识增进与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鹤  刘涛  舒元 《经济学》2004,3(4):889-904
本探讨了经济持续增长的一般原理.构建了协调改善、知识增进的增长效应模型,并通过计量模拟的方式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生产要素之间的互补效应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而要素之间的互补效应则来源于因协调改善而导致的广义知识的增进。由于各个经济增长要素“协同”地作用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路径可能是不确定和复杂的。  相似文献   

14.
运用期权博弈和合作博弈理论,基于对称双寡头模型,从技术互补程度出发,将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互补程度、专利经济寿命、市场波动率)作为数学模型中的输入量,专利价值和投资阈值作为输出量,研究了互补性专利下创业企业协同创新的金融性质。结果表明,具有互补性专利的企业协同创新能够获得理想的专利投资价值,并且专利互补程度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采取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日本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外经济合作力度,积极促进本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政企之间分工合作形成资金互补、角色互补、利益互补的优势,推动了构建"日本元素、海外制造、全球销售"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的进程,实现了产品从"本土制造"向"海外制造"的转型。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可以汲取和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以全球为视野构建新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推动平台企业主导的生态系统快速发展。平台企业与互补者协同创新对平台生态系统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平台企业与互补者的竞合关系演化及治理路径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建立两主体(平台企业-互补者)和基于政府参与的三主体(平台企业-互补者-政府)竞合关系演化模型,通过仿真模拟分析不同主体参与下的竞合演化,结果发现:平台企业发展阶段、主体间创新影响系数、创新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竞合关系演化方向;政府监管与创新激励对促进平台企业与互补者协同发展具有显著作用。据此,构建基于创新竞合关系演化的治理路径,并提出相关策略建议。研究结论对平台企业与互补者协同创新策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和新熊彼特派分别构成了两类各具特色、具有明显互补性质的派别.在马克思主义一派中,又有曼德尔、调节学派、SSA学派的理论.后两种理论试图把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运动规律与具体历史相结合,发展一种中间层次的制度分析,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检讨了SSA学派和调节学派的理论,在强调其功绩的同时,也力图指出其方法论上的局限.并从技术、经济、制度协同演化的角度,对以佩蕾丝为代表的新熊彼特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建立一种新综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资本—技能互补"假说是指相对于非技能劳动,技能劳动与物质资本的互补性更强。该假说最早由Griliches(1969)正式提出,之后经过许多研究的验证,有丰富的证据支持这一假说。因此,经济学家开始将"资本—技能互补"作为生产函数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就业、收入分配、经济发展与政策评估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研究者逐渐注意到并开始重视"资本—技能互补"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潜力,一支应用"资本—技能互补"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及问题的文献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9.
要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通过优质的生态服务、优美的生态环境、优秀的生态文化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推动传统经济向开放型循环经济、互补型共生经济、规模型网络经济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经济空间的E-关联和K-关联,使用1979-2011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外向型"和内陆地区"内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运行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内陆地区没有形成溢出效应,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陆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互补型"区域关系,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竞争型"区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空间是分割的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内陆"互补型"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