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济师》2017,(5)
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市农业与湿地经济在哈尔滨市逐渐发展起来。如何引导都市农业与湿地经济形成生态产业链,使之成为哈尔滨市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如何发挥哈尔滨市资源优势,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培育起哈尔滨市的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这一新兴产业是文章着重研究的问题,文章从五个部分对哈尔滨市的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产业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业旅游逐渐成为农业和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城乡交错带是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区域。文章分析了城乡交错带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性及优势,划分了地域结构及范围,探讨了农业旅游的功能定位及产品策划;并以上海为例,提出发展思路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成因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宋戈  吴次芳  魏东辉 《经济地理》2006,26(2):313-317
不同城市由于职能定位不同,其城乡结合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结构。文章从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机理和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入手,选取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这一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带为研究区域,以民主乡的现状数据为依据,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以SPSS和LINGO软件为计算手段,对这一特定地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分析优化结果,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哈尔滨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对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哈尔滨市发展农业保险的必然性,分析了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促进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朱越 《经济研究导刊》2009,(14):143-144,147
分析哈尔滨市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哈尔滨市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并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外部指标与农业生产力指标及农业现代化效果指标系,对哈尔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归纳,结合农业现代化的实际情况对哈尔滨市农业现代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利于哈尔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东北亚经济圈内,哈尔滨市以其多功能综合性重要工业城市的优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哈尔滨开埠之地和民营经济生长沃土的道外区,个体私营经济增势迅猛。而私营经济园区和市场群、专业街是道外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沃土。道外区个体私营经济已形成一座园区、两个商贸中心、三条商业带、五大市场群和十条商品专营街的新格局。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道外区典型专业街——沟沿街进行深入的访谈,  相似文献   

7.
从有助于形成有哈尔滨特色的可持续农业角度出发,研究可以发挥哈尔滨市农业产业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适应性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作物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经营成本,突出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名特优产品,实现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科学化,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把产业发展理论融入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生态农业。通过对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的基本情况分析,为哈尔滨市的农业生态化建设提供参考,从而能加快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论郑州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农业是适应大城市市场需求的农业,功能日益多样化,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寓于美食品尝、休闲与住宿之中,分析了郑州都市农业的主要经济、社会与生态产品,探讨了都市农业发展的目的,即提高农业的经济附加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环境教育和城乡交流、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形成了一定的城乡矛盾。基于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加农业收入,加强资源双向流动,提升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和谐城乡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WTO的加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已成为哈尔滨市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哈尔滨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些农产品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平房牌”大白菜,2003年5月通过了国家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一批传统名优农产品如创汇蔬菜、特色农产品等具有较好的出口基础。南岗英霞仙人掌、“绿山川”、道里嘉蜂食用菌等系列产品和呼兰乳蛋白肽、动力生物兽药、香坊巴西菇等名牌产品已率先打入国际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备受青睐。此外,通过哈洽会、冰洽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平台,哈尔滨市农业开发部门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外向型农业,进一步拓展了哈尔滨市郊区农业的发展空间,使哈尔滨市郊区农业逐步融入了世界农业这一大舞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对于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实现及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滞后,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低,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为此,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加快人才培养,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都市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构建了都市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代表性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估,并比较分析其差异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位于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的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的代表性城市的发展水平偏低。提出各地区应充分借鉴发达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提高都市农业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与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工哺农”主要是借政府“有形之手”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利益回馈,“以工促农”则是借市场“无形之手”实现工业对农业的自然促动。推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以工哺农”与“以工促农”不可偏废,一方面要通过“以工哺农”来为“以工促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以工促农”来引导“以工哺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有机创意农业发展是有机农业和创意农业的新结合,是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完美链接。文章分析了河南省有机创意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有机创意农业具有区位、市场、资金和人才等优势,研究了河南省发展有机创意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针对河南省有机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都市家庭农业:城市化危机、战略价值与支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家庭农业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在城市食物供应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程度的大幅提升和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助推了能源、食物和生态三大战略性危机。都市家庭农业以其多功能性在缓解这些危机方面具有显著的战略价值。而推动我国都市家庭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以提供相关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的企业为基石的具有高度集成性和便捷性的都市家庭农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拓展农业多功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结合三明市实际,从生产、服务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农业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城市农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加快,为此,应进一步认识发展城市农业的重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有效地融入城市农业,合理布局和设计城市农业;同时,要加强城市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8.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干旱区经济的主体是农业,而绿洲是其载体.当前绿洲农业现代化还面临农民受教育水平低、资金短缺、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等问题.实现中国干旱区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是走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与农业发展紧密相连.推行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点-线-面-体”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ole of agriculture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Asia. Popularnotions of economic duality and agricultural squeeze in sub-SaharanAfrica are re-examined, and new explanations in terms of agrarianstructures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ies are put forward to accountfor the apparent economic duality in that continent. Comparisonwith surplus labour economies of Asia highlights the constraintsposed by the prevailing agrarian structures for capital accumulationand industrialisation in post-colonial sub-Saharan Africa. Policyconclusions from this new perspective are contrasted with theconventional policies focusing on price reform and market liberali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