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逸  陈銮  刘子惠  陈逸敏 《旅游学刊》2022,37(2):94-104
产业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议题,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对基于消费逻辑生长的旅游休闲服务产业关注不足,尚未充分揭示其集聚特征。文章借助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空间分析算法,以广州城市休闲娱乐业为例,对城市休闲产业集聚特征展开探索式研究。具体而言,该文基于地理空间分析中的最大团挖掘算法,编制出同位模式,对184249条广州市的休闲兴趣点(POI)数据,计算最为流行的空间共现关联,以此捕捉城市休闲产业空间集聚的基本组合模式,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同位模式可以准确地捕捉出城市休闲产业的集聚模式,休闲产业基本上以三阶为组团单位(即3类业态),在城市空间上呈现出广泛的分布,四阶为组团单位的流行度显著降低,五阶基本不具备流行度。第二,在所有流行团中,美容美发店这类POI的中心度最高,是关联其他休闲业态的最核心要素,而美容美发和餐饮的组合,在三阶、四阶流行团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是休闲产业的集聚核,构成了城市各个休闲中心和节点的基本功能。第三,以资源为导向和需要特定产业环境的休闲产业,基本不具备流行度。该研究创新性地将空间同位模式应用到城市休闲产业中,且较为精准地捕捉到现有研究尚难以揭示的休闲产业集聚模式,积极推动了基于海量数据的城市旅游休闲产业集聚研究,其发现能直接为目的地营销、产业行业管理与城市规划提供新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江苏省657家星级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探究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呈集聚分布,在苏北地区呈单核心空间分布,在苏中、苏南地区连绵呈环状分布格局。(2)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具有“沿路傍水” “环城近景”的分布特征,100万城镇人口是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门槛,大城市周边更容易形成乡村旅游地聚集区。(3)单因子探测结果发现,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4)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经济、社会、自然因素间的交叉作用显著性突出,空气质量与第一产业是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是基础性保障因素,邻近拥有富裕客源的大城市是促使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游产业区模式:比较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叶红 《旅游学刊》2006,21(8):24-29
旅游产业区在我国已发展得非常迅速.本文将旅游产业区分为城市型产业区、景区型产业区和社区型产业区.通过分析比较三者在形成动因、集聚结构、制约因素等方面差异,提出了应更新旅游产业区布局观,努力发展城市型集聚、限制景区型集聚、引导社区集聚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向集群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珠三角城市群的九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后裔采集器爬取携程网上相关民宿数据,通过最邻近分析、核密度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民宿点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且集聚极其显著;基于核密度分析,珠海、广州、深圳属于民宿分布的主要集聚中心,其中广州属于一级组团,深圳和珠海属于二级组团,中山、佛山和惠州则作为三级组团,呈多中心等级圈层向外扩散;研究发现民宿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旅游资源禀赋、人口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主要影响因素。区域内旅游资源禀赋越好,A级景区越多,客流量就越大,同时常住人口也越多越密集,促使更多的民宿在此集聚;而民宿密度则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成反比。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是我国地理学研究 4大权威性核心期刊。本文全面回顾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4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从综述、旅游地、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景观、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以及理论与方法研究等7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对 4种期刊进行了载文数量的时间分布、载文作者的地域分布、论文作者单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并总结了 4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主城区餐馆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互联网获取到北京市主城区的餐馆数据及其属性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人均消费等级和网络口碑等级3个方面对北京市主城区餐馆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和分析.研究发现,餐馆整体上呈现“一主两副多中心”,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分布格局,不同人均消费等级和网络口碑等级的餐馆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纺锤形分布特征.同时,构建了17个指标,从人口分布因素、区域经济水平、交通便捷度、公共服务设施便捷度、旅游资源、互联网用户情感这6个方面对餐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文章从互联网获取相关数据及居民情感信息,并将其应用到了城市规划实例中,为商业地理和城市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文章对餐馆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对城市规划、旅游行业、餐馆经营和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是我国地理学研究4大权威性核心期刊。本文全面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5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从综述、旅游地、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景观、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以及理论与方法研究等7大方面进行了阐述,对4种期刊进行了载文数量的时间分布、载文作者的地域分布、论文作者单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并总结了4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文章使用2005-2012年全国各省份的旅游业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运用系统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旅游业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8.4%,其中技术进步实现增长10.2%,但是技术效率退化了1.6%,表现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恶化.第二,旅游业产业集聚对各省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较高.第三,旅游业产业集聚对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但是对旅游业的技术进步影响并不显著,产业集聚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旅游业技术效率实现的.第四,产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升,但是二者在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对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小于其对纯技术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俞佳俐  凌理  李健 《旅游研究》2020,12(2):74-86
为分析民宿集聚现状,了解集聚区间相互竞合关系,并构建合理的乡村民宿发展图谱。文章以杭州市临安区现有民宿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及Arcgis地理空间技术分析临安民宿所存在的空间集聚现象。同时,基于生态学理论,以生态位角度分析民宿集聚区之间的竞合关系。研究发现:生态位最高的为天目山区块民宿集聚区。其中,天目山区块民宿集聚区在资源特色和服务特色方面具有最强的竞争力;河桥古镇区块民宿集聚区在餐饮特色及活动特色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但在其他几个维度中,几个民宿集聚区的生态位相差并不明显,同质化严重,区域民宿发展无法得到质的提升。最后,从生态位竞合关系的角度,对临安及浙江类似地区民宿集聚区从区域整体发展及个体内部发展两个主体方面提出相关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逸 《中国生态旅游》2022,12(3):343-357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行为逻辑发生剧烈的转变。本文从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属性出发,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研究进行回顾,重点评述了国际旅游地理学界所做的多次探索,并对核心问题的理论依据与逻辑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尚未明晰旅游活动的基本地理逻辑,理论框架较为模糊,且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中的演化理论,研究边界和研究问题尚未清晰。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旅游系统论为理论框架,提出旅游经济地理现象研究的3个关键理论问题:(1)旅游空间粘性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空间生产机制;(2)流动范式的地理逻辑带来的新型人地互动关系;(3)弱关系空间组织下的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一般机制。本研究所做的尝试,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也有助于推动主流经济地理学对旅游话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空间融合、集聚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二者融合实则是两个具有各自结构与功能的系统对各自产业进行“融合”“集聚”,形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要素,能激发出全新产品与服务模式的创新系统.文章首先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分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要素与层级结构的基础上将其解构为一个由内核与调控部分组成的创新系统;而后,综合运用矢量平行四边形法则(parallel law)、熵值权重法(entropy-weight method,EWM)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fuzzy membership function)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量测模型(PEF模型)及量测指标体系,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运用PEF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差异度、均衡度和模式选择与分类等方面对量测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初步探讨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类型、演化路径及集聚模式.上述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对文化旅游创新系统概念、发展现状的初步认识,还有助于为各省(市、自治区)制定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措施与模式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共享民宿的科学布局对有效释放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Airbnb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共享民宿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Airbnb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整体上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形态,形成4个明显的高密度核心区;(2) 置信度高于99 %的热点区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集聚在市中心周围至东四环附近地区,且Airbnb与其他相关地理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3) 休闲娱乐设施数量、距市中心距离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等因素的解释力较强,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强于单因子,休闲娱乐设施数量对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4) 在影响机制中,房东作为供给者,其选址行为和主观意愿为基础因素;房客作为需求方,其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主导因素;政府作为监管者,其宏观调控举措是调节因素;平台作为管理者,其战略决策和市场推广是引导因素。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耦合交互与权衡制约,各类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影响共享民宿空间集聚特征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面对在线旅行社业务的迅猛发展,传统旅行社的产业定位、服务策略和空间格局转型已成共识.其中,在地理实体空间实施零售门店扩张性布局战略,已成为传统旅行社空间转型的关键举措之一.然而,尚未有研究分析上述举措可能引发或加剧旅行社在共同地域市场内的空间竞争.利用ArcGIS和Crimetat软件中针对点状数据的最邻近指数、Ripley's K函数、核密度估计和最邻近层次聚类分析模块,文章分析了重庆都市区范围内排名前三的以组团业务为核心的传统旅行社之间的空间竞争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3家旅行社都呈现空间集聚,且都倾向于布局都市功能核心区,总体呈现非剩余竞争态势;(2)3家旅行社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集聚特征存在差异;(3)旅行社在城市商圈、近郊行政区和新兴城市社区形成了集聚区,但热点区数量、范围和空间形态存在差异,反映出在都市区内部不同区域采取了非剩余竞争、剩余竞争或错位竞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李丽梅  楼嘉军 《旅游学刊》2016,(12):126-134
城市休闲化是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态,是休闲时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必然反映.文章在提出城市体闲化的概念以及分析国外城市休闲化两个发展阶段基础上,从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和行为、城市休闲基础环境、城市居民休闲消费、城市休闲相关产业、休闲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5个层面对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文献进行概括与探讨.最后,结合国外城市休闲化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现状,从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实践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郭为  何媛媛 《旅游学刊》2008,23(3):29-36
本文利用1992-2005年分省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主要是饭店业和旅行社业的区域集聚,以及在此过程可能出现的收敛和发散;研究发现分省数据无法有效提供产业的分布对就业的显著影响,但是,分区域(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的数据表明,1992-2001年旅游产业的集聚总体上呈现发散态势,而2002年之后则呈现收敛态势,并且显著地支持就业增长的假说.最后,根据这些结论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速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交通体系的全面革新推动了“高速时代”的到来,而旅游业的格局和增长与地理集聚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交通的改善,将降低旅游业的交易成本,推动集聚和扩散作用的互动变化,改变旅游业的空间格局和增长方式,这将对中国旅游业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高速时代”将开创旅游业新的局面,发生同城化、近城化、网络化、网格化等多种变化,游客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旅游目的地选择将被重新分配,中国旅游业还将拥有新的价值、面对新的问题.文章旨在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研究这些变化,分析中国旅游业将产生的新的格局,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造成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的解释力。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得分差异较大,空间分布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苏州市,发展水平最低的是宿迁市;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强的影响因素为旅游资源因素,任意影响因子进行交互探测后的影响力均大于单一因子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旨在以旅游者视角来评价“城市旅游综合服务质量”软环境.该研究根据满意度理论和扎根理论,结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实践需要,构建了游客满意度调查体系,并以2010年全国50个城市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中国游客满意度的总体及区域特征.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包含现场问卷调查、网络评论调查及旅游投诉与质监调查,2010年全国整体处于78.95的“基本满意”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建议推广“大旅游”的产业发展理念,切实提升涉旅行业服务质量和城市综合配套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世博会旅游者空间扩散网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长三角16个地级城市为节点,构建了世博会客流向长三角区域空间扩散的网络,并对网络的整体特征和节点特征进行评价,分析了每个城市的集聚、中转和扩散客流的能力.网络的整体密度是0.2583,整体旅游流互动不明显,网络直径是4,旅游者至多在旅游线路中安排4个旅游城市.上海、苏州、杭州等节点城市在世博会客流空间扩散网络中处于竞争优势,对客流的虹吸效应较强.上海、苏州、杭州的集聚、中转、扩散能力最强,在网络中位于核心;南京、无锡、嘉兴的集聚、中转、扩散客流能力次之,是次级核心节点城市;常州、宁波、绍兴、扬州、镇江等城市是次级边缘节点城市;湖州是孤岛型城市,其余城市为边缘节点城市.受空间距离、旅游地资源、旅游地旅游发展情况等影响,长三角城市在接受世博会客流的空间扩散的效应中呈现一定的差异.从长三角区域整体来说,上海世博会对旅游客流的集聚效应要强于其对周边地区的空间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20.
孙业红 《旅游学刊》2012,27(6):10-19
城市旅游研究有长期的历史.文章从新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城市旅游这个并不新颖、但却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创新性的思想和理论构架,并指出了未来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城市中旅游集聚造成的拥挤问题、城市遗产类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中广泛存在的“复制与粘贴”问题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损害以及城市舞台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借鉴的一些国际先进经验,以及在借鉴这些经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