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艳芬 《中国经贸》2012,(24):115-115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的使用者之间建立相互沟通、全面协调、依法治理、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公平、平等的建立劳动关系,并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一个单位是社会的一份子,也可以说整个社会的缩影,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能否稳定发展、职工能否安心工作。因此,构建事业单位的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般劳动者对于竞业禁止义务的承担,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在先,属于一种合同义务。用人单位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掌握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及在劳动关系终止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劳动权是生存权的前提。因此竞业禁止协议作为寻求劳动者劳动权与用人单位公平竞争权平衡点的产物,其对劳动权的限制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即构成权利的滥用。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近期陆续实施。深圳市首次在全国立法保障建筑工人工资按时发放。对于新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这是我国首部促进劳动和谐关系的地方法律法规,它建立了劳动者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劳动争议三级调解网络工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建立了建筑行业工资保证金制度。首次从立法的角度保护建筑工人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按要求,建筑单位应当在申请施工许可证时,  相似文献   

4.
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劳动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决策依据,全面了解掌握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情况则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规定,有劳动合同法规定的14种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14种情形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一款第一项关于劳动者以欺诈、  相似文献   

6.
现代劳动法的理念已经实现劳资关系从“斗争”向“合作”的转变。《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追求社会公正,达成劳资双赢,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作出了较大贡献。然而,政策的推进、落实过程是渐进、复杂的,社会劳动者受到保护的同时,广大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利益也不容忽视,唯有政府搭好了台,平衡好两者关系,《劳动合同法》才能唱出企业和劳动者双赢的一场好戏。  相似文献   

7.
杨雪芹 《中国经贸》2010,(10):86-86
随着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增长,职工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有所增加。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王贤森 《上海改革》1995,(11):32-34
劳动关系.当今国际社会中亦称为产业关系,是指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用人单位中的具体化。这种关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单位中被称之为劳资关系.我国劳动关系在企业中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劳动用工与就业、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保障(保险与福利)、劳动培训,劳动管理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元 《天津经济》2005,(11):8-10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与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劳动关系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不稳定、不协调,社会和谐就无异于沙上建塔,没有根基。可以说它是现代社会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因而,完善和协调好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0.
陈冲 《宁波通讯》2012,(18):66-66
谈起价值观,有人感觉虚无缥缈,似乎有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感觉,也有人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观,可还是生活的有姿有色,我不想也不愿意对别人的生活态度与个人思想做任何探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特有的价值取向,只是有的人值得我们敬服,而有的则让他们自己快活,我们鄙夷。  相似文献   

11.
李群 《辽宁经济》2007,(2):23-23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劳动关系不协调、不稳定,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在劳动关系双方地位与权益处于失衡状态的情况下,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重心应当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倾斜,注重维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崔伟 《魅力中国》2014,(1):268-268
工会组织是法人组织与劳动者的桥梁与纽带,是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表达者,肩负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责任。构建和谐工会组织,对构建和谐法人组织、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劳动合同法》获高票通过。国家主席胡锌涛签暑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对保护劳动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法律.是掏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法律;  相似文献   

14.
当前企业劳动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宁波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当前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仍存在诸多困难,有体制性、政策性的,也有企业和劳动者行为的。因此,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发动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并把握好发展第一、以人为本,坚持以利益为核心、分配合理,坚持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创新,坚持法制管理、道德建设并重,坚持共建共享、共谋发展等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经济上共同富裕,政治上人民民主,文化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上诚信友爱,自然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和睦稳定,生机勃勃的社会,才能真正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安全、生存、发展和人权。广大劳动者追求社会和谐,生活充实,职业稳定,就是希望在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中,为国家发展、为改善提高自身生活、为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与人亲睦融洽关系中感受人生的美好。为此,工会作为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当做些什么?中国工会因其社会属性和特有的政治属性,自身的改革只能是适应型的、跟从型的。在这样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中国工会如何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特征、新任务,紧跟时代发展的大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职能,为党的构建和谐社会大局、为维护职工权益根本要求积极推进自身改革,走出一条有生命力、有发展前途的道路,进而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应有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介《劳动合同法》已于2007年6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部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实施,将会给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至于整个经营管理方面带来重大改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进入“十二五”,浙江省将实现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重大跨越,按照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5月25日发布的12号文件《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因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终年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为社会和人类创造着财富,但是他们的劳动权益却屡遭侵害,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在《劳动法》颁布10周年之际,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鼓与呼,让那些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周扒皮”们懂得没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没有和谐的企业,就得不到企业和社会的最大利润。  相似文献   

20.
曾玉胶 《魅力中国》2010,(3):220-221
在校学生在基本完成学业后提前就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许多用人单位甚至劳动仲裁委认为在校大学生不能成为劳动者.这也阻碍了在校学生在劳动关系中获得《劳动法》的保护。本文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劳动者主体界定标准和劳动者概念内涵出发,结合案例对在校学生能否成为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