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以CTCS 2级列车控制系统采用的目标距离控制模式为基础,分析列车在区间运行、到达车站、车站出发3种不同情况下的追踪运行过程,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列车追踪间隔及其模式曲线生成,建立模拟运算模型和相应算法.通过模拟计算列车在区间、车站,以及不同的参数下的追踪间隔时间,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移动空间闭塞、移动时间闭塞、完全移动闭塞3种移动闭塞模式,模拟讨论了3种模式下的列车延迟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初始延迟时间下,完全移动闭塞模式晚点列车总数最少,总的列车晚点时间最小;移动空间闭塞模式晚点列车总数最多,总的列车晚点时间最大。  相似文献   

6.
客运专线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检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开行速度在200km/h及以上的高速列车时,采用连续式一次速度控制模式曲线控制列车运行,而现行既有线开行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的客货列车时,采用的是分级速度控制模式。对两种不同速度控制模式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进行了计算,并运用牵引计算软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进行检算,分析其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客运专线列车要实现3 min追踪间隔,其追踪到达车站间隔时间往往成为限制追踪间隔时间.通过对列车速度-间隔控制制式的分析,根据列车追踪到达车站间隔时间的形成机理,提出摈弃传统的运用平均速度进行计算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车站模拟检算,提出相应的优化处理措施,并应用设计的流程模型进行了实例验算.  相似文献   

8.
根据重载列车组合站的特点,分析车站站型、列车在站作业特点和列车在站作业过程等,探讨影响重载列车组合站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明确基于实现概率的组合站通过能力的含义,提出重载列车组合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以计算机仿真为手段,建立重载列车组合站通过能力仿真模型,制定了仿真实现策略,并以湖东站为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大秦铁路是国家重要的煤炭重载运输通道,为进一步提升其列车速度、密度、重量,实现"速密重"科学合理匹配,有效实现运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在阐述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重载列车的速度、密度和重量匹配方案,研究进一步提高重载列车速度、密度、重量的途径,分别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分析其产生的相应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大秦铁路提升重载列车速度、密度和重量的分阶段发展步骤,以实现大秦铁路提质增量。  相似文献   

10.
单线追踪列车数与车站配线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铁路单线自动闭塞铁路区段,追踪运行列车数与沿线车站配线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给出相对方向追踪运行的列车在车站交会和越行时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车、越行方式进行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分析,对每种会车、越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两者之间的一般规律,得出单线自动闭塞区段组织追踪运行的列车数量与站线配置的一般原则和结论。  相似文献   

11.
紧跟世界重载铁路先进技术水平,提高运输能力,我国有必要发展3万吨重载列车。以大秦线为例,借鉴2万吨重载列车开行经验,探讨开行3万吨重载列车的运输组织方案,采用组合站始发—直达终到站分解卸车—空车返回的循环运输模式,从列车始发作业站、编组方式、列车检查、司机换班、终到分解、回空运行等方面,阐述运输组织方案的合理性。考虑运输能力受始发作业站能力、牵引供电能力、区间通过能力的限制,检算始发组合站到发线能力及重车方向运输能力,结果表明,在现有列车开行方案基础上,开行6列3万吨重载列车,平均通过能力利用率达到93.1%,输送能力可提升0.49亿t,运输能力提高11.5%,扩能效果良好;也可以选择采用3万吨重载列车1∶1替换2万吨重载列车的组织方式,输送能力可提升0.17亿t。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数据库的列车运行图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列车运行图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研究,提出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应采用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结构和基于分布式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并结合基于对象-关系模型的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访问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载列车在高坡区段发生坡停的问题,分析坡停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列车发生坡停的危害,并从完善重载列车的操纵办法、提高列车操纵技能、稳定设备质量和提高调度指挥水平等方面,提出防止列车坡停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高峰客流拥堵,提高列车服务能力,通过对各种运行列车组在沿途中间站的停站组合分析,推导出始发站列车发车间隔的计算公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以站间服务可达性、列车到达时间、旅客候车时间等作为主要约束条件,旅客旅行时间消耗最小化为目标的非线性0-1规划模型,同步优化城际铁路客流高峰时段的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根据模型特点设计遗传算法对算例进行求解,验证设计的模型及算法可行,能够为制定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2个方面,通过探讨线路附加阻力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推导出限速运行下的列车追踪过程与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不同线路附加阻力与限速运行下的各类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检算结果,得到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规律,为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以及线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速铁路旅客高标准、高质量的出行需求,针对现有研究中双层规划模型存在的问题,均衡考虑运营企业利益和旅客需求,建立反映高速铁路旅客行为的双层规划模型.在客流分配的下层规划模型中根据服务网络结构,结合失败概率的换乘惩罚,采用合适的路径搜索算法进行客流分配,并基于客流分配结果对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进行评价.通过算例分析得到列车开行方案较优解,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列车重量、速度和密度的合理匹配是解决铁路重载运输的关键问题之一。实现重载铁路重量、速度、密度的合理匹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是影响三者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因素。从运输管理理论的角度,结合不同运输组织模式的特点,对不同运输组织条件下,我国重载铁路列车重量、速度、密度合理匹配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不同运输组织模式下列车重量、速度、密度的合理匹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重载运输空车调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重载铁路具有空车运行方向确定、空车调整以列为单位、空车方向线路通过能力大的特点,结合重载运输装、卸车端的重空车组合、分解的货流流向需求、装卸车时间窗需求,制定大列和小列协同配合的空列车调整方案。以重载铁路一个工作日全部空车列车的总旅行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一个线性整数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特点,基于数学求解器编程对模型进行求解,以获得不同类型空车列车的开行方案。最后,通过一个重载运输通道的空车调配问题进行数据试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优化的空车列车的调整方案。通过实例验算,该模型能够为重载运输铁路运营企业的空车调整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铁路货物列车适当欠轴发车能够加速货车周转,保障货物运到时限。阐述货物到达情况与列车图定发车时刻间的接续关系,以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基于接续时间的货物列车编成辆数波动模型,利用软件对算例进行列车编成辆数波动下的货物列车配流,同时分析最大、最小编成辆数与技术作业时间波动率对发送货车数量和货物运输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货物到达与列车编组的接续时间关系会直接影响列车编成辆数和货物列车配流方案的确定,发送货车数量和货物运输收益依不同的最大、最小编成辆数和技术作业时间波动率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新时代女性多层次、个性化出行的需求,改善女性旅客乘坐高铁动卧列车的乘车体验,通过对高铁动卧列车女性包房进行研究,分析设立女性包房后旅客需求的影响因素。首先针对女性旅客旅行需求,从购票方式、旅行时间、车厢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态度、增设项目6个维度设计问卷,通过信度效度检验后,采用Kano模型对旅客需求的属性类别划分为4类;其次利用Better-Worse满意度指数分析法确定用户需求重要度排序,认为女性包房需要满足购票方式、车厢环境、服务设施与增设服务4项需求;最后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细化为8项具体功能,并在上海至广州的3对动卧列车上进行为期3周的试点,对旅客需求与列车功能的匹配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可为探索高铁动卧列车女性旅客个性化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