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师》2019,(7)
人工智能时代对非程序性的认知工作和创造性工作需求增加,为女性专业特长发挥拓展了新空间。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而女性劳动者技能与新技术要求不匹配。为此,需要提高女性接受正规教育的质量,加强对女性新职业培训的投资,落实女性就业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经济循环和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背景下,尽管大量文献关注到数字化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但却普遍忽视了最具增长潜力的女性就业。基于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文章将理工科技能和社交技能作为与数字化互补的非常规技能,将体力技能作为与数字化互斥的常规技能,采用职业名称词典法提取劳动者的相关技能,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2018年数据定量分析了数字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使用工具变量法和稳健性检验后的估计结果表明,数字化对女性就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相比于男性,这种促进作用偏向于女性。(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通过激发女性社交技能优势、削弱男性体力技能优势和缓解性别歧视的方式提高了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市场工资,进而体现出就业促进的女性偏向。(3)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对已婚和有幼年子女的女性依然有着显著的就业和工资收入促进作用,并且对年轻和高学历女性的促进作用更强。结论认为,数字化时代属于女性,但从长远考虑,应提高女性在理工科、逻辑思辨和人机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文章的研究为我国在数字化背景下制定教育、人口和就业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8-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提取上市公司的人工智能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复杂劳动,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出与传统信息技术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就业反极化效应,显著提升了中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降低了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并且在信息产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考察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文化技能素质入手,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此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要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扶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针对“三农”问题首次提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县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政府政策、资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而其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最重要的要素,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实用人才的重担。因此,创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观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原则是“实践第一”。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外交部、青岛市政府主办的“亚欧(ASEM)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于2011年1月11至12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这次研讨会旨在促进中国与亚欧各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增强职业教育(TVET)吸引力并促进就业”。会议原则通过《亚欧职业技术教育青岛宣言》。  相似文献   

7.
根据平台就业专项调查数据可得出,16~24岁青年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与其他年龄段劳动者相比,整体偏低:工资低、工时长、劳动强度大、社保参保比例低、工作满意度评价不高。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数量型就业矛盾的持续扩大、青年劳动者人力资本相对较低以及青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因此,为促进青年高质量就业,在宏观层面要构建青年就业友好型的政策体系,宏观调控要基准,健全青年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专项制度,构建青年劳动规制专项政策体系;在中观层面要为青年高质量就业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教育供给;在微观层面应激发企业雇佣青年劳动者的积极性,着力提升青年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江苏常熟市农村青年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就业途径与就业意愿。研究发现,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拓宽了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途径,受教育程度、性别、家庭抚养系数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选择的主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抚养系数高的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在农村务农,供养家庭是这些农村青年劳动力的首要任务,个人价值及梦想的实现往往让步于现实生活;拥有一定资本和劳动技能、家庭抚养系教较低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时更多地考虑个人喜好及发晨潜力,路了非农就业,选择从事新型农业的人数也在增多。  相似文献   

9.
陈金友  廖金雄  胡巍 《经济师》2022,(3):156-15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急需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此顺应时代要求及职业教育改革趋势。文章探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探索以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专业平台为抓手,加深创新创业教育与汽车专业教育的融合,以提升汽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与笔者收集的数据,本文采用跨地区和出生队列的变异构造双重差分模型(Cohort DID)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驱动型产业政策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2008年之后地方政府投资驱动型产业政策引致的大规模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适龄青年完成高中教育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使用工具变量的检验结果表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此外,本文还尝试性地探究了上述效应的作用机制:投资驱动型产业政策引致的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大幅攀升,一方面增加了建筑业及相关低技能工作的机会,提升了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带来了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提升,导致了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工资趋同、技能溢价下跌,降低了预期教育回报。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全面构建与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的产业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但目前新型农民“供给不足”。从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发展中等教育。农村中等教育发展失衡受众多因素影响,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是政府应从教育制度上做出调整;其次是要在教育投资上做出调整,改变农户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农村教育改革首先要克服现行高中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相分裂的弊端,政府除应从制度上规定和引导其均衡发展外,还应逐步实现农村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促进城乡教育、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尽管是在许多方面加强了广告专业技能教育,但学生初次就业的效果并不很理想。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把素养教育提升到与专业技术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将我国近几年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培养学员成功就业的"青鸟模式"来进行比较后发现,我们存在着明显的重专业技能教育,轻职业素养教育的偏向。广告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不能光依靠专业技能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将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让广告职业人的素养教育贯穿到核心技能的教育当中,贯穿到广告行业准职业人的培养和造就过程当中,而培养广告经营能力素养可以作为贯穿广告核心技能教育和广告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主要是强调职业技术与技能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需求。针对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呈现出流动性大、稳定性不高的特点,为了让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真正进城、实现市民化,就要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口进行有效培训,达到有效转移的目标,推动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干春晖  姜宏 《财经研究》2022,48(5):34-48,79
随着人工智能等自动化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偏向会呈现新的特征,已有文献缺乏对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新特征的关注,也缺乏对新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文章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12-2019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测度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对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自动化资本。(2)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替代效应,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是两个影响渠道。(3)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能通过生产率效应和技能结构效应来提升劳动力工资水平。(4)基于行业关联效应,制造业上游(下游)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推动下游(上游)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对下游(上游)企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和工资补偿效应。可见,大力推动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加快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扩大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重视产业链的传导和协同效应,是适应“机器换人”,实现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作为自然实验,应用回归调整的差中差方法分析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青年和中年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低技能群体中的男性和青年女性的就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对低技能群体中的中年女性就业却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且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幅度越大,对就业的消极影响越大。因此,政府适当的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将有助于低技能劳动力整体工资水平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用及经济效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理论界就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替代范围进行了激烈讨论。基于技术演进视角,划分了六次技术革命,分析历次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及劳动力结构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影响。同时,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结构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会增加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有助于劳动力整体质量提高和劳动力结构优化。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优化我国劳动力结构的对策建议,为解决我国的劳动力转型、失业、教育改革及产业升级等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隋想 《经济问题》2022,(10):73-82
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产业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工作,稳定就业局势产生重要作用。以2011—2019年城市层面数据为样本,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城镇化水平提升与劳动要素收入增加是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于就业环境的传导路径;城市地理位置、行政级别与智能设施水平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作用发挥的关键。整体来看,在东部及东北地区、普通城市、智能设施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环境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环境提升效应存在维度差异,其对保障环境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市场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会对就业环境产生激励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比短期更强。  相似文献   

18.
李芳华  肖寒 《经济研究》2022,(12):180-200
本文使用河南省某样本县2012—2019年全部初中毕业生的中考成绩和高中录取数据,基于普通高中第一轮录取的分数线可能对学生家庭造成的关于“考上大学”主观概率的冲击,以及2016年针对建档立卡户的普通高中学费减免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断点-差分法”和“双重差分法”研究后发现:面对同等的来自“考上大学”概率的负面冲击,贫困家庭的学生有更大的概率选择职业高中;当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费减免(即普通高中的净收益增加)时,这一概率差大幅下降。在排除了贴现因子差异、收入水平上升、教育观念突变与信息不足四种可能的解释后,本文充分证明,造成贫困家庭与一般家庭高中选择差异的原因在于贫困家庭更高的风险厌恶程度。本研究厘清了高中阶段教育决策的微观机制,为研究低收入群体的风险偏好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对于普职协调发展和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免费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非义务教育则应该放手发动社会 资金的力量,在政策上予以正面的扶持,使之缓解政府教育经费的窘 境;而现实却是,政策方面的细微变动便造成了民办教育的萎缩;中 国内地完全抛弃了民国时代早已形成的现代教育“三驾马车”制度设 计(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歧视民办教育反而成了拖累 自身的包袱。由此看来,挣脱制度之瓶颈才是教育改革的正道。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