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2.
生态视角下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十分脆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开发强度进一步增强,有可能使本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导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削弱,国家整体生态安全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本文分析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建立西部生态安全体系,促进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时空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黄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学者与公众关注的焦点。以黄三角为例,采用PSR模型构建黄三角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黄三角生态安全预警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三个结论:①2005—2010年,黄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2010年各县市的生态安全预警值大于2005年的生态安全预警值;②2010年黄三角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安全预警等级仍处在第Ⅲ等级,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③黄三角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上要优于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最差的区域集中在东营和滨州两市。研究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生态修复与补偿、差别化区域空间管制等是改善黄三角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西部开发是在失衡的生态环境中和淡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性,并在西部开发中吸取历史教训,在研究西部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将其与农民的脱贫相结合、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农民成为发展生态产业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同时,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观念创新,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的主体产业--生态农业,实现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善西部投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大凡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国西部的投资环境,尤其是硬环境明显劣于东部和中部,其突出表现是生态环境恶劣,使西部在吸引外部资源方面严重滞后于东部和中部。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和经营公用设施以提高基础设施存量运营效率,以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的硬环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西部创造一个不差于甚至优于东部、中部地区的投资软环境,鼓励西部地区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  相似文献   

8.
西部相对落后,通过经济增长缩小其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西部又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局部经济增长与全局生态安全保障形成冲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对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西部有着深远意义,协调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有利于破解局部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与我国生态安全全局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也注定了西部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将比中部和东部地区更复杂且更具有挑战性.本文试图运用区域博弈论、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以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本质的分析为基础,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博弈关系,探索协调推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化不仅阻碍了本地区的发展,也制约了其它地区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生态经济根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加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本文用大量资料剖析了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措施,旨在借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旅游与民族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必须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西部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而言,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且有社会发展的差距、人类发展的差距。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与西部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e concept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premacy hydropower energy are superior to any others leads to the excessive hydropower exploitation of the west Sichuan, deeply threatening the fragile eco-environment in this area and that of the whole Yangtze River and even of the whole country simultaneously. The present paper put forward that hydropower should be developed with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al concern. The primary, extensive, circling-developing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be altered immediately, and that based on caring about eco-environment, being harmonious to th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should be highlighted, and sustainability of hydropower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区域结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趋缓。本文在对中国农产品区域贸易统计数据以及相关政策背景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贸易集中度的角度辨识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出口区域结构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纵向观察,建国以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向好,但时起时伏;横向比较,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严峻。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是北稳南动,西缓东急。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对的最大挑战有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与东海划界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美国对台军售问题,以及复杂的中印关系等。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战略应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大方针;继续坚持睦邻、友邻、安邻和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具体执行中采取睦北、缓西、稳南和进东战略,为中国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创造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5.
急待建立长江源区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日益退化,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长沙源区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着整个长江流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就建立长江源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强调生态规划、生态监测等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水北调便捷方案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伟雄 《经济地理》2001,21(3):278-282
通过对我国南水北调目前几个方案的对比分析,提出解决我国华北缺水问题的南水北调新的便捷方案(“H”方案)及其合理的路线,即从黄河沿偏关河调水至永定河上游,再从长江补水至三门峡水库,使黄河成为“H”状的永不断流的清水河。并从水文特征、工程特征、生态与风险、社会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便捷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丽 《技术经济》2016,(11):28-35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算了2009—2013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整体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且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所有省份均属于科技创新滞后型;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且变化平稳,但考察期内不同省份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并呈现出显著的"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生态重建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区生态退化是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的不合理经济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指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将岷江上游干温河谷区划分为干旱河谷粮果林生态我,中山,亚高山林药菌生态林业区,高山灌丛草甸,草甸生态特业区,并提出了不同的生态经济类型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最后,论述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和重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流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开放开发地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并呈现恶化的趋势,而湿地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子系统,该子系统受到干扰和破坏,必将危及整个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作者提出了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科学意义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旅游理论为指导,在国内外山岳景区成功旅游开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山地生态旅游时空三维立体开发模式:在横向上进行不同组合的功能分区;在纵向上按照山地海拔高程变化引起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进行分带;在时间延续方向按照生态旅游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景区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