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12年,老同事刘卫民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海西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至今已经几十年过去...  相似文献   

2.
办复刊《柴达木报(汉文版)》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段艰辛岁月. 2002年,一纸调令将我从省城调到了海西州委,负责筹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出版的《柴达木报》的复刊工作. 说起调动工作,还颇有点"三顾茅庐"的味道.2001年新一届州委班子调整上任后,决定恢复出版曾有过的《柴达木报》.据说在当时州域圈子里筛选总编辑,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时任州委组织部长的李良才推荐了我,并负责调动事宜.7月份,李良才打电话给我说这个事情,当时我在福建采风,一听要调柴达木去,不假思索便一口回绝了.到了十月份,李良才再次打电话,说先不谈调动,可以先来考察一下,再作决定.  相似文献   

3.
我与《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结缘是在这个刊物诞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的一位部长,他送给我一本《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我就利用会议的间隙拜读了起来,没想到她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因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已经把柴达木开发的事议已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而我当时已被调到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4.
金秋九月,决定重返柴达木. 一是趁着这把老骨头还算硬朗,赶紧再回一次阔别二十二年的第二热土故乡;二也是很想重走一次年青时留下汗水、泪水、也许还有血水的老地儿,寻找当年的脚印,收拾当年的笑声,为我的一部大书<大戈壁>做一些资料补充、记忆寻觅、感觉加色.改革开放毕竟三十年了,和那段历史有了一块不大不小的距离,人们的认知在实践中有了极大的提高,许多事情和过程,都可以重新打理、仔细检点、认真思考了;三也是用当年柴达木的老朋友、现在青海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樊光明兄的话:你若不趁着老朋友还健在的时候回来看看,再有个三五年,你就是来了,还有几个伙计在? 还有几个人,能认识你这个老家伙啊!光明兄说得不错.岁月如河,白云苍狗.  相似文献   

5.
杨春贵老人是我们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当得知老人和他的同学一起创办《柴达木报》这一消息时,我们十分的兴奋,组织上立即派我们一行4人前往北京寻访.2016年5月12日,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采访了这位老人.智慧儒雅、和蔼亲切,年过八旬仍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如何走进柴达木的情景至今仍在杨春贵老人脑海中历历在目,在怀念和激情融合的日子里,老人对柴达木炽热的情怀扑面可感.那是后人无法想象的一段艰难岁月,也是一段青春飞扬的激情岁月.让我们一起走进曾经的那段历史,重温《柴达木报》创刊时的难忘记忆.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柴达木开发研究》已步入而立之年.回顾她的历程,我曾作为他的主编思绪万千、感慨万端:她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不成熟到成熟,进而成长为青海期刊阵线上的中坚力量;从艰难的探索到经过不断地发展走到了今天,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记录了三十年来海西人民为海西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建设等走过的艰难历程.全方位介绍了柴达木的历史渊源,古老文化,沧桑变迁,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展示了海西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柴达木精神.为柴达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柴达木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之意,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这是我国的四大盆地之一.而德令哈,是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一个小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所在地,许多人没听说过.当过文青、喜欢文学且年长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1988年,诗人海子经过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日记》一诗,其中"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在人群广为流传.海子的德令哈是寂寞、荒凉、绝望的德令哈,今天,我要谈论的并不是海子的德令哈,而是更为广阔,有着青春、热情和故事的柴达木,特别是因柴达木而诞生于30年前,由海西州委主办的社科刊物《柴达木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人曾经赢得社会的赞誉是因为拥有一种精神--柴达木精神. 精神是巨大的社会动力.精神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上个世纪的50年代,就是柴达木精神凝聚着柴达木人的心,铸造了柴达木人的钢筋铁骨,呼唤过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来柴达木奉献开拓;就是柴达木精神的力量改变着荒漠,创造着奇迹,推动着柴达木的历史车轮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9.
德令哈市作为海西东部经济区的中心,按照州委"把德令哈市建设成带动柴达木新兴工业基地发展的‘一翼’"的要求,着眼循环经济"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工业经济布局中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用新的发展观引导新型工业化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力争"十一五"期间德令哈工业经济从规模到效益得到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五月又是第二个柴达木精神宣传月。为了迎接建党70周年,推动和发展我州建党理论和柴达木精神的理论研究,以此来指导“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做好“八五”头一年的各项工作,实现富民富州富省的战略目标,遵照州委部署,我们特推出“纪念建党70周年理论研讨专页  相似文献   

11.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由海西州政协组织编纂的5辑30本大型丛书——"柴达木文史丛书",纪实部分的24本终于出齐,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项惠及后人、为历史争光添彩、填补了许多空白的善举.阅读这套丛书,你就会和神秘的柴达木融为一体,走进它博大的胸怀,听见它半个多世纪的铿锵行进的脚步声.对这套丛书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现实意义,我概括了四句话:它是一次地域文化写作的大实践,是一次开发建设事迹的大记录,是一次艰苦奋斗精神的大传承,是一次珍贵文史资料的大抢救.  相似文献   

12.
顺应历史大变革时期对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呼唤,五年前,中共海西州委创办了《柴达木开发研究》。五年来,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及时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达了州委深化改革开放,加速资源开发的主张,真实地记录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柴达木开发的探索与追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秋,为了我拟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戈壁》,我曾重返柴达木,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到察尔汗,到大柴旦,到鱼卡,到马海……走遍了我曾经在柴达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拣拾起我四十二年前至二十二年前之间的所有记忆.最后,当车过鱼卡,要向当金山进发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我下了车,面对柴达木的方向,虔诚地跪了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心中向柴达木泣说:"柴达木啊,我的母亲,我的第二故乡,保护、养育了我这个'黑五类子女'的荒凉的土地,这一次,泽群是真正的走了.我这等年纪,要再返柴达木,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柴达木啊,走出柴达木,才知道这一颗心,是永远地走不出柴达木的了.我为您,奉献了我的青春与健康;您也给予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与'财富'.我的个性里,已融入大戈壁的辽阔与旷达;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巴音河湛蓝激情的河水;我的灵感中,迸发着只有柴达木夜空里才有的一颗一颗璀璨的大星星.待到《大戈壁》写峻出版,我很难会再来柴达木来看您,但我一定会寄一册《大戈壁》,让柴达木的友人在巴音河畔,寻一个并不惹人的小小地角,擦柴引火,一页一页将这二十万余字的小说焚烧,以祭奠我在柴达木生活过的一切,以感恩我在柴达木的所有友人,以记录某一段我的人生在柴达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大修厂往事     
1971至1978年,我在柴达木汽车修理厂工作了近八年。这也是柴达木汽车修理厂(当时都叫她大修厂)最兴盛与繁荣的八年,此前,它还没有那么强大,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建成,它的功能逐渐衰落,直至彻底消失。我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要为这间在柴达木初期开发与建设,做过相当大贡献的工厂,留一点痕迹,留一份资料。当然,这期间我把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今年5月是第二个柴达木精神宣传月。以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搞好宣传月的各项活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保证改革和建设的不断发展,为自治州第七次党代会、九届一次人代会和八届一次政协委员会的召开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是今年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孕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柴达木精神.一代又一代柴达木人,依靠柴达木精神的支撑,把信念的根须如红柳一般深深地扎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实现了柴达木盆地从昔日的"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变成今天的"八百里瀚海换新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将柴达木精神的时代性与共产党员先进性相结合,大力弘扬柴达木精神,不仅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也是推进海西加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产生于实践,又积极作用于实践的先进社会意识,都有其特定的思想内容。30多年开发建设柴达木的伟大实践,赋予柴达木精神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奋斗为主旨的思想内涵。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柴达木精神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1968年夏季,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到艰苦的柴达木.那一年分配到柴达木的大学生有600多名,全都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分到生产一线.到钻井队的被称为"柴达木第一代戴眼镜的钻工",我是其中的一名.一年后,我当上了司钻.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0月27日,我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州委、州政府结合海西实际,提出了"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一区四园,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基本思路.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海西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惟有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才会有相应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20.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新中国诞生以后建设起来的新兴地区。1983年7月,胡耀邦同志亲临海西视察时挥笔题词,“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这既是对全省各族人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也是对柴达木人光辉业绩的高度评价。40多年来,海西各族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全省、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下,艰苦创业,勤俭治家,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把一个旧社会遗留下的千疮百孔的荒漠建设成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规模的新兴地区。海西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作为开发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培养出了独特的柴达木精神,成为海西乃至全省人民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