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表土剥离技术启蒙与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表土剥离技术在我国的启蒙及发展历程,明晰表土剥离技术内涵的发展与演变,探讨表土剥离技术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丰富表土剥离技术视野,促进表土剥离技术应用的发展与完善。[方法]文章采用了文献法、归纳法及比较法。从表土剥离技术、利用方向及时空配置3个方向,表土剥离内涵、技术体系、成本收益、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区域调配6个方面进行表土剥离相关问题的综述与探讨。[结果](1)表土剥离的内涵在发生着深刻转变;(2)表土剥离应用的技术规范不断完善;(3)针对表土剥离成本收益的探讨较片面;(4)在土壤改良中缺乏耕层厚度与作物产量的定量分析;(5)表土剥离区域调配理论还需完善。[结论]以后可能的研究重点:(1)省级区域间宏观上的剥离表土调配利用研究;(2)表土剥离适宜运输距离研究;(3)耕层增厚与耕地产能关系研究;(4)土壤改良项目成果后评价研究;(5)表土剥离项目成本收益及生态社会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选取自然情况整治满意度、社会情况整治满意度和经济情况整治满意度3个方面12个满意度指标,对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进行绩效评价,对其整治满意度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以及规律研究。[方法]文章基于成都市17个典型村庄419户农户问卷调查,采用CSI评价法,从农户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总体绩效评价值为4.03,处于"优秀"水平等级;满意度指标绩效评价显示,目前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中,农田设施建设和村庄产业发展情况满意度程度最高,道路质量和生态环境满意度程度最低,在整治过程中,未有效处理好发展与生态和谐问题;农户特征差异对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绩效评价有一定影响。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年收入不同,农户对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绩效评价存在主观认识差异,且具有一定的规律。[结论]通过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村庄空心化程度明显降低,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地区经济结构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村庄综合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科学评估和测算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为实行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四川省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四川省县域农村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了农村空心化程度,并定量评价了空心村综合整治的自然适宜性,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将获取的农村空心化指数与现实潜力系数作为综合修正系数,测算出四川省各县域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并揭示其分布规律。[结果]四川省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空心化呈现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PSS17. 0软件并结合Acr GIS空间表达功能对2010年的增加耕地潜力进行聚类,将四川省各县域划分为Ⅰ类潜力区、Ⅱ类潜力区、Ⅲ类潜力区等3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整治对策。[结论]在未来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中,政府应根据各区域整治潜力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土地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陕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土地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详细分析陕西省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了13个指标,评估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价值,这将为今后各项土地整治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也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的发展。[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判法,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邀请专家成立评价小组,评估陕西省2013~2016年,土地整治前后13项指标的权重和模糊隶属度,进而分别分析各项效益价值及综合效益价值。[结果]通过土地复垦,生态效益的评分等级由3A级提升到了4A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分为75.47、71.98和81.55,增长率分别为10.16%、1.62%和9.52%,综合效益评分从70.41提高到了75.41,增长率7.1%。[结论]今后,陕西省在土地整治方面,一方面可加大对滩涂地,盐碱地和沼泽地的开垦,生产种植经济作物或进行景观设计,发展旅游业,提高土地复垦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高周围居民的参与度,不仅有利于提供土地复垦的有效措施,同时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土地复垦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污染农用地风险分区与管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重金属污染农用地的风险等级,对重金属污染农用地的风险分区进行划定,建立农用地重金属污染风险分区分级以及风险控制区划方法,提出不同风险分区的管控对策。[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土壤与农作物污染等级进行评价,构建农用地重金属风险控制区划方法体系。[结果]利用目前已有的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可以将土壤与农作物污染等级划分为清洁、尚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5种类型,根据其污染风险等级,按照安全与基本安全保护区、低风险监控区、中风险预警区和高风险限制区对其进行管控利用。[结论]将农用地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有机结合,确定土壤与农作物不同污染程度下农用地的风险等级,可以对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实现有效安全利用分区与管控,为国家分级分类管控治理农用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空心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户籍和社保制度,以及管理和规划因素等。由于我国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发展差异悬殊,不同地形区空心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文章探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交通因素对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的产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户、搜集资料等方法,利用交通便利指数、交通距离指数等开展分析,综合考虑了道路崎岖程度、道路质量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对研究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崎岖的道路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成本和时间,不利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的交通便利程度与村庄空心化程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即交通条件越好,村庄的空心化程度越低。[结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空心村整治工程时,可以优先考虑交通条件较差、相对偏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但各地级市差异明显,各类整治工程效益迥异。根据不同盟市发展与地区定位,从自治区层面综合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确定地区土地整治目标和重点,对部署土地整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共10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12个盟市的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内蒙古整理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4盟市,复垦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通辽市、兴安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传统煤矿产区,开发工程以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通辽市综合效益最为显著。依照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位序排列,内蒙古12个盟市可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为均衡发展重点整治区域,第Ⅱ类为土地整理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Ⅲ类为土地复垦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Ⅳ类为复合类型整治区域。与第I类区域相比,后3类区域各类工程综合效益略低,但具有明显的优势类型。[结论]作为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土地整治工作应考虑不同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适度整治。  相似文献   

8.
高台县耕地地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高台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和不同地力等级统计结果,分析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并为高台县耕地地力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提出建议对策。[方法]把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和行政区划图叠加求交,得到3.309 3万个评价单元。利用特尔斐法选取耕层盐化、质地构型、有机质、质地、有效磷、耕层厚度、海拔、CEC(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下同)、速效钾和坡度作为高台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和隶属函数模型,由专家打分取平均值给出各层次权重和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再使用GIS软件根据公式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值。[结果]IFI值0.850 5的划为一等地,IFI值在0.850 5~0.720 0的划为二等地,IFI值在0.720 0~0.662 6的划为三等地,IFI值在0.662 6~0.630 0的划为四等地,IFI值0.630 0的划为五等地。[结论]当前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和灌溉造成的盐渍化,建议从改良耕作制度、轮作休耕、化肥减量增效、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技术和秸秆还田等措施加以改良。  相似文献   

9.
为客观掌握我国西南典型山区耕地地力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区域耕地的合理施肥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从影响耕地地力的土壤管理、立地条件、剖面与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4个方面筛选13个评价指标,随机采集2515个土壤样品,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引入基于Bootstrap算法的CART模型,并与模糊数学法相结合,构建地力综合指数模型对研究区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及分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地力分为6个等级。其中,三级和四级耕地所占面积最大,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0.39%和23.13%,并且随着等级的升高,各等级耕地中的灌溉水田面积逐渐减少;空间分布上,各等级耕地在每个乡镇均有分布,但由于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质地等存在空间差异,每一等级的耕地在各个乡镇的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耕地地力呈现以河谷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衰减的趋势,且随着等级的升高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土地利用的受限性也逐渐增多。因此,建议一二三级耕地在利用上注重科学施肥,加深熟化土层,四五六级耕地重点做好水土保持,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进坡改梯工程建设,部分坡度过大的耕地,可考虑退耕还林还草。评价结果对于解析我国西南相似区域内的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子、开展地力定向培育和农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土地整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从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后期管护层面,总结梳理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并对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未来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不同规划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不同规划的衔接和融合;(2)强化景观生态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设计方法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以及设计技术的研发创新(3)注重土地整治中生态措施在施工方面的落实以及施工技术的提高;(4)更加注重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后期管护的有效性,主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结论]土地整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研究成果丰富土地整治内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对我国乡村环境整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湖北省612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探讨价值感知和环境责任意识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环境责任意识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2)社会影响和结果展示等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但社会影响对感知有用性的作用并不显著;(3)多群组分析发现,高禀赋农户的环境责任意识对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作用更强烈,而低禀赋农户的感知易用对行为的作用更为明显,且低禀赋农户对技术的价值感知受外部变量影响更大。[结论]建议对不同类型的农户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宣传工作,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门培训,增强农户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对技术的价值认知,从而推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典型白浆土区八五三农场耕地地力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典型白浆土区的853农场为例,采集农田耕层(0~20cm)样品1695个,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10个指标,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GIS技术,对853农场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八五三农场耕地地力整体水平为:三级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5.47%,其次为二级和四级,分别占27.53%和20.86%,比例最小的是一级和五级地,分别占6.83%和9.30%。分级结果较好的体现了地区特点,同时明确了不同等级耕地的面积、空间分布格局,为探讨制定科学的培肥政策、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基础地力,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土地整治作为一项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更是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方面。因此,农民满意度对于衡量土地整治的成效具有重要作用,对优化"三生"空间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方法]文章通过对研究区10个样本村进行实地调研,借助熵权TOPSIS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整治满意度和影响满意度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1)研究区农户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农业收入占比较大,农户参与土地整治工程积极性较高,并且对于土地整治的效果较为关注;(2) 4个满意度指标的整体得分值较高,说明区域土地整治效果较好;(3)农户人均收入、原有田块整治度、原有道路完善度、原有灌溉完善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满意度均有正向相关作用,平均坡度和到城镇最小距离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满意度具有负向相关作用。想要提高土地整治工程满意度,需从田块本身研究出发,综合考虑田块完善度、道路条件、灌排条件以及区位条件,从而建设农户满意度更高的土地整治工程。[结论]要提高农户对工程建设的满意度,建议前期对项目区田块自身条件和区位条件、道路和灌排条件以及农户收入进行深入调查,尽可能广泛听取农户意见,争取更多农户参与,建设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移非农劳动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户收益的高质量、高标准土地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区域贫困识别一直是贫困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县域贫困度进行等级划分以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可为地方政府实施区域扶贫开发的优先顺序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方法]从自然、社会、经济维度,构建县域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各个县域综合得分,用以测度各县域贫困程度;运用ArcGIS的制图功能,呈现县域贫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借以分析县域贫困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运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划分县域贫困度等级。[结果](1)贵州省66个贫困县中,综合得分最高的威宁县贫困度最大,综合得分最低的铜仁市碧江区贫困度最轻;(2)县域贫困度可划分为极重度贫困、重度贫困、中度贫困、轻度贫困及轻微贫困5个等级;(3)县域贫困度与区域地貌类型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极重度贫困县及重度贫困县大多分布在省际边界地区。[结论]贵州省县域贫困程度差异较大;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如地貌是贵州县域致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促进哈尔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文章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应措施,旨在指导哈尔滨市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方法]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市的乡村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确定哈尔滨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及权重,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哈尔滨市不同区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开发潜力。[结果]该文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资源质量以及开发条件3个项目层,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创建了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模型,并将该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开发区(10~7分),二级开发区(7~5分),三级开发区(5~0分)。该区的乡村旅游一级开发区位于中心城区、阿城区和尚志市等近郊地区;二级区位于五常市、宾县、巴彦县、延寿县等其他城市近郊区,三级区位于通河县、木兰县和依兰县等城市远郊区。[结论]哈尔滨市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虽然丰富,但是资源分配不均,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应针对不同等级乡村旅游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与分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已有研究对目标价格政策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但对籽棉交易价格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影响籽棉交易价格的相关因素,试图找到植棉农户交易风险的重要变量。[方法]分区间统计新疆28个县市1 140份交易数据,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整个数据样本进行解析,并采用bootstrap方法对籽棉交易价格进行分位数回归,进一步解释各因素对籽棉交易价格的影响。[结果](1)随着分位点的提高,籽棉交易数量对籽棉交易价格的影响程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交易规模扩大对籽棉交易价格提升的作用较为明显;(2)在0.7分位点以前,有中介对籽棉交易价格的影响程度较为稳定;(3)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南疆对籽棉交易价格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4)在低分位点籽棉交易等级对籽棉交易价格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5)随着籽棉交易的进行,籽棉交易价格与籽棉交易时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籽棉交易价格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其中单个农户籽棉交易数量的提高会有利于单笔籽棉交易价格的提高,交易时间与籽棉交易价格具有明显负向关系;南北疆籽棉交易价格因地域不同而出现差别;棉花交易等级对籽棉交易价格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但同一长度不同等级籽棉交易价格基本一致;不同棉花交易主体对籽棉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运用网格化技术和综合评价法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类型区,为创新县域尺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协调耕地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支撑。[方法]文章以宜兴市为实证研究区,将城镇周边区域网格化,选取综合等别、距城镇和可建设占用区的距离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约束划入区。同时,根据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修订耕地利用等,得到耕地综合等,然后以耕地距离城镇、交通干线的距离和空间连片度作为评价指标,对耕地进行立地条件评价并划分等级,最后将约束划入区以外的耕地以综合等-立地条件的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区。[结果](1)城镇外延区被划分为1.232 0万个100m×100m的网格评价单元,在网格环境下,纳入约束划入区的耕地面积5 170.33hm~2,占全部耕地的9.65%;(2)耕地利用等修订后得到的综合等与利用等相比,耕地等别依然集中在4、5等,受重金属污染区影响出现了8等耕地;(3)约束划入区外的耕地被划分为优先划入区、适宜划入区及整治划入区,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21.16%、40.52%及28.67%。[结论]通过网格化确定的约束划入型主要分布在规划选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与城镇主要发展方向一致,既满足了城镇连片发展的需求,也实现了对城镇周边优质耕地优先保护;优先划入型分布在城镇周边或交通干线沿线,区位条件优越,且耕地质量高;适宜划入型在立地条件或综合等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可通过整治措施提升其质量水平;整治划入型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综合等别较低且立地条件较差,在经过差别化的土地整治后可作为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精河流域绿洲化过程中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干旱荒漠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时空特征进行研究,为绿洲土壤的科学施肥及更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促使土壤养分在精河流域平原绿洲系统中合理迁移和分布。[方法]以精河流域平原绿洲为靶区,基于GIS与地统计学方法,利用2003年和2018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获取的土壤采样数据,对绿洲化过程中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的时空动态变化及重心迁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2018年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低于2003年,而碱解氮高于2003年。在空间上,各养分含量的高值区均出现在绿洲北部和西北部,低值区则主要位于绿洲边缘及南部区域;(2)对土壤养分综合分级评价结果显示,2003—2018年绿洲化过程中研究区土壤养分整体下降,中等及偏上水平的土壤养分重心沿精河向绿洲东北方向(艾比湖西南缘)及西北部的博乐绿洲方向迁移;(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均与土壤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在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中呈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林地中两者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该研究对精河流域绿洲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和迁移特征进行的时空对比分析,有助于推进研究区平原绿洲耕地的利用和发展布局,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乡村旅游质量分级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参考部分省市已出台的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确定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级评价标准。[方法]以交通、接待、餐饮、住宿、商业与娱乐、整体环境、后勤保障与综合管理等8个关键要素作为对旅游质量的评价指标,并选取山西省内较为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范例,将不同层次开发建设、旅游设施配套的乡村旅游区划分为5个档次,以逐级递增的等级标准,为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级评价制定出了从"一星级"到"五星级"等5个等级的评价标准。[结果]获得"五星级"旅游点3个、"四星级"旅游点10个、"三星级"旅游点7个,其中"五星级"旅游点为昔阳县大寨村生态农业园、阳城县皇城村、晋中市后沟村。[结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既可用于分级评价众多旅游点,又是政府引导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在关联分析,可进一步揭示城市居住用地变化发展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并结合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城市形态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居住用地总体集约利用水平较好,贴近度为0.598 1,置信度判别等级为2,百家湖片区和秦淮河沿岸片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2)居住用地整体的紧凑度小、分形维数较大,用地较为分散,居住用地的扩展多依靠外缘增长的方式;(3)城市形态对集约利用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空间异质性显著,改善将军山片区、牛首山片区的用地形态可提升地区的集约利用水平,而老城片区、科学园区则需着重内部改造。[结论]基于江宁区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文章从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