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广东省惠州市城市发展现状,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使用强度、土地使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惠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惠州市2009—2013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3年惠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波动状态,2012年的水平为近5年最低值;(2)2013年惠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虽有所改善,但从整体看,研究时段内集约利用水平都处在"较低~中等"等级。惠州市应该努力转变城市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积极探索"低投入,高产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城市土地配置科学化、布局合理化、使用高效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3.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针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的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构建了开发区土地评价的熵权-模糊评价模型,并在考虑开发区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海市洋山区保税港的实例应用,得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在“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监管绩效”三个方面表现较差,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来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研究思路,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6年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历了"较粗放—临界集约—较集约"的演变历程,201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等级为"较集约",但集约水平不高;经济水平、生态响应和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单位面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是制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改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石家庄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自然—社会一经济的复合系统,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就是要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资源环境支撑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3个方面,选取了30项评价指标,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石家庄市1999~2005年的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通过可持续利用障碍诊断,确定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以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功能—效益"为理论框架,初次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的灰色关联模型,以吉林省9地市(州)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定量诊断其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研究结果:(1)吉林省9地市(州)土地利用系统综合健康指数处于0.729 0~0.880 9之间,中、东部地区整体优于西部地区。(2)中、东部地区中,长春市、吉林市、通化市、延边州的系统综合健康状况为V级健康水平,辽源市、白山市为Ⅳ级亚健康水平。其中,辽源市的系统功能、效益健康指数偏低,白山市的系统结构、效益健康指数偏低。(3)西部地区的系统综合健康状况均为Ⅳ级亚健康水平。其中,四平市、松原市的系统功能健康指数偏低,白城市的系统功能、效益健康指数偏低。(4)为改善研究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提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基础保障水平,充分结合区域资源优势构建土地利用系统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健康预警系统。该研究可为吉林省人地系统有序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9.
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从经济社会、资源维度、环境维度对济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07-2018年济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稳固提升是维持济南市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增长的重要因素,资源维度、环境维度承载力的波动变化对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促进或阻碍作用;(3)当人口密度到达一定水平之后,资源维度的承载力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4)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是济南市环境承载力的阻碍因素,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是未来一段时间济南市环保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PCA的龙口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用地弹性是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方法]文章以山东省龙口市为研究区,引入建设用地弹性系数,构建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3个因素、19个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客观评价2004—2015年龙口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与变化。[结果] 2004—2015年龙口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相对最高值; 2004—2015年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可持续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可持续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过程波动较大;人口变化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不协调、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消耗的不协调以及耕地环境污染可能成为目前龙口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提高村庄用地集约度;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倡导发展生态农业,减少耕地资源的污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能值分析的河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运用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建立河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净能值产出率、环境承载率、系统生产优势度、系统稳定性指数及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等5个主要指标,对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为1.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有一定竞争力;环境承载率为68.9,表明系统环境压力较大;系统生产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64和0.54,说明优势度提高的同时系统的稳定性指数却并不高,系统自控、调节、反馈作用减弱;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0.055,反映出该省耕地系统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应调整目前的农业发展模式,优化投入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引进外部能值,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缓解本区域的资源压力;依托农业高新技术,加强对可更新辅助能的利用强度,发展绿色产业,减轻对耕地系统的环境压力,实现耕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吴九兴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2):75-81
[目的]以我国台湾省台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统计数据,对其2011—2015年土地产权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台中市几年来土地产权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2011—2014年台中市共计增加登记土地产权面积621 hm2,公私共有产权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至2014年达到643hm2。(2)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从2011年起处于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增加较多,相对于2013年增加了1.4196万hm2。(3)都市发展区中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文教用地、特定专用区的面积皆有增长,而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他区的面积有所下降;非都市发展区中的保护区面积比较稳定,而农业区、风景区和河川区的面积处在调整的状态。[结论](1)台中市私有土地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但整体不是非常明显;土地所有制包括公有、私有和公私共有等多种形式完全可以共存;东南亚人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数量在总体上增减变化不大;(2)台中市都市发展区用地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而都市区土地、非都市区土地内部的用途竞争导致了各类用地功能区的面积此消彼长;土地所有制对城市用地扩展没有构成制约,即土地所有制不是城市发展的分歧所在;(3)非都市土地转换为都市土地,不仅取决于各类土地竞租能力的差异,还取决于都市发展计划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土地用途转换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社会福利增进为目标。最后,提出完善土地权利结构体系,增加公有土地面积占比来保障社会公共福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北承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妍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118-123
针对承德市土地利用存在结构不合理、后备资源不足、经营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文章使用承德市2007~2015年统计年鉴以及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等,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承德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承德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现状具有开发程度适中、比例分配合理特征;(2)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农用地变化不大,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园地、林地增幅较大,建设用地增长幅度也较大;(3)土地利用程度方面,承德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总体来说呈现增强态势;(4)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方面,水域、水利设施占地以及交通用地变化较大,耕地和草地变化程度较小;(5)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人口以及城镇化。由此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耕地质量,转变土地经营方式,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以促使土地利用生态化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2001~2014年武汉市农业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粗糙集理论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客观规律,可以给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方法]运用粗糙集理论将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划分为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对属性进行离散化和约简处理,析取决策规则,分析条件属性与决策属性之间的客观规律。[结果]粗糙集理论析取的隐含知识和模式,客观反映出武汉市的人均粮食产量变化与单位面积从业人口、人均用电量和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等密切相关,且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应加强对化肥施用量与人均粮食产量定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定州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估,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推进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区(定州市)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运用瑞典学者韦唐的"效果模式",从目标实现程度、相关者满意度、被征地农民生活状况以及公平性4个方面评估了定州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绩效水平。[结果](1)定州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政策措施整体实施效果良好,基本实现了征收制度改革的目标,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较优秀,被征地农民生活状况达到合格级别,公平性实现良好。(2)以征地区片价代替年产值倍数法提高了补偿标准;增设粮食补贴和养老保险,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结论](1)基于"效果模式"构建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体系,能较好地反映定州市征地制度改革效果,验证了指标的可行性。(2)定州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中求进,做法相对保守,需要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根据协同发展理论,构建了衡量土地利用协调性的评价方法,利用西安市2002~ 2009年间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数据资料,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在2006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土地利用效益和协调度逐年提高,到2009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有序度为0.692,土地系统协调度为0.035,土地利用处于较高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五化”视角下鹤壁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提出的"五化"发展战略有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鹤壁市作为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又处于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之列,肩负着保证粮食安全和实现中部崛起的双重重担,基于"五化"视角对鹤壁市过去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使用包括RS和GIS在内的"信息化"手段,运用ENVI、Arc GIS及Fragstats软件方法,对鹤壁市建设用地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耕地基于"农业现代化"、对林地基于"绿色化"进行具体分析。主要结论有:工业化与城镇化下,鹤壁市建设用地实现了扩张与集聚,城市建设向"一核双星"模式发展;农业现代化下,耕地资源丰富且变化日益趋向集中连片,但近年有减少趋势;绿色化下,鹤壁市由前10年的林地减少,变为净增加8.558km2,但仍存在工程设施侵占的问题。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应在未来利用中以节约集约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对土地资源进行挖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