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浩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8):127-129
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西方各国的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形式,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形成了和古典建筑不同的建筑风格。本文试从西方近代建筑的产生和西方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冲击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城市建筑创新过程中,由于受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建筑心理行为科学等交叉科学理论的影响,建筑设计表现出一种"前卫设计"的倾向.这一倾向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构成模仿西方设计,追求奇特与动感,具有广告性及标志性,建筑类型集中于娱乐、商业及服务业建筑,具有商业化表现.以下本文就城市建筑创新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3.
金晏 《企业技术开发》2012,(26):166-167
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古典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来看,东方尤以中国为代表是以木材为主,西方以石材为主。建筑选材的重要性源于材料至于建筑的意义:建筑的物质基础。中国古典建筑的选用材料的特殊性使其能保存下来的古典建筑不多,究其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木材资源的丰富和古代思想观念融会贯通(顺生逆克、土木亲民以及阴阳和合)。我国古典建筑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木材自然资源,以及丰厚的思想文化底蕴,能建造出各式建筑,满足当时人们各种生活状态所需,并且达到美观与实用共存,同时能与天地自然完全融通,这就是其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9,(34):180-183
仿古建筑主要指的是通过传统或现代建筑材料,在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对古建筑形式予以再创造。而苏式风格的仿古建筑不仅能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还能促进现代建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南阳月季园的古典建筑为例,详细介绍苏式古典建筑的施工工艺流程,希望对今后古建筑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黎  沈德坤 《价值工程》2013,32(1):71-72
中西方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文化主题"。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即继承与革新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的主题。国际上"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等概念在建筑界不仅仅成为一种时尚,更深层次的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北京城市以中轴线为特色的建筑美学之自然延伸,是北京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筑设计在整体上具有结构布局的形式美、序列节奏的内容美和风格表现的和谐美等鲜明的美学特色.这种特色既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承续,也是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审美特色的积极借鉴,同时也表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于重礼制教化,致中和、重礼教、敬天地;崇尚人文精神,西方古典建筑重对称,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建筑的理念性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上,而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逻辑思维"上。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艺术独立理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主线之一,是现代美学的主要标记之一.本文作者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演变和特征入手,就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并分析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对我国美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达·芬奇密码>一书中的数字出发,探讨了数学美学的渊源,指出了数学对于西方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同时认为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在许多研究领域的不同,并以翻译理论为例,提出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以及其他诸多与美学研究有关的领域,应当借鉴西方的科学方法,结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内心感悟,方能真正发现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一种文化,是凝固的音乐,它更是一种美学。在当代,古典建筑的设计是将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融汇在建筑艺术当中,并将古典和现代、艺术和实用结合在一起,使得古典建筑具有现代的筋骨、实用的价值和传统艺术的美感。成都亚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从事古典建筑设计的专业公司。成都亚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已走过十多年的创业发展之路。当初,一批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对古建筑充满热情的年轻建筑师,在老一辈古建专家古平南高级建筑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古建园林理论的学习和创作。先后参与了海内外著名佛教禅林昭觉寺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独到的审美观念,是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理论依据,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由来己久.这种融和了客体的景物、主体的情感的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是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建筑的意境美是建筑形式美诸要素的延伸与拓展.人类通过建筑使空间发生变化,借以传达某种基本的情感,象征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西方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整体与细节规划等方面的比较,说明两者各有千秋,无论设计师自身的流派倾向或设计思路,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楼"本义考     
"楼"的本义.据<说文解字>为"重屋"."重屋"实指两重屋顶,非严格意义的楼房.先秦典籍中的"楼",大多是城台上的建筑,非地面所起之楼.此外,"楼"还有旗亭楼、碉楼等形式.秦汉之际,地面所起两层以上建筑多称"阁",鲜称"楼".所以"楼"的本义是"高空建筑",而非词典所言"两层以上建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建筑语言的最基本的词汇是其单体造型,这是一个单体建筑的形式上的所有语言,包括它的平面、 基地、 木质结构、 外壳、 屋顶形式和颜色,以及装饰和整体造型等等.每个建筑都有一定形式的建模语言,它是建筑空间的物化形式直接被人感知.体系结构的建模反映了体系结构的美,是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结合现状和仿古建筑结构形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研究点,对仿古建筑的分析建模设计的艺术语言和研究,以促进中国仿古建筑建模设计工作顺利,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的建筑,建筑从古代发展到现在,经过长期的演化,必然积淀了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上.中国的建筑总是给人一种神秘色彩,有着和道家,佛家,儒家结合的思想等,讲究天人合一;而西方的建筑,给人是一种高耸的,科学和宗教化感觉明显,多是几何的,西方建筑更注重物.我们把两种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取其精华,不断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柱.  相似文献   

16.
马欣 《活力》2009,(13)
"诗"与"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它们的同一与差异问题,即不同门类艺术的同一与差异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以宋诗为切入,结合中西美学史上的诗画理论加以对比研究,发现"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及创作规律方面具有同一性,但作为时间艺术的"诗"和作为空间艺术的"画"他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艺术感染方式上.  相似文献   

17.
管理要"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已成为中西管理学术界及企业界最流行的话题之一. 借鉴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演变,我国企业实现"人本管理"有以下七大要点. 一、实行人本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但其实现与否、实现形式与特点要受到经济关系及社会关系和人本身的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据此进行分析,我国企业实行"人本管理"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个典型的现代性概念.古代人并不十分追求发展,对于古代中国的百姓来讲,最重要的事情是生存(包括子孙的生存),对于古代中国的精英来讲,最重要的事情是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而对西方中世纪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拯救自己的灵魂,灵魂拯救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西方启蒙之后,"发展"和"进步"一类的语词才日渐流行.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规划之路--"辅万物之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以超越自我的精神运作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恒久和谐发展的高超作为.这样的作为不仅需要应用自然科学技术进行具体实现,更需要运用哲学的理论和思维进行宏观引导.事实上,在古老的道德经中,就蕴含有最为深刻并且最为完善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已经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规划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以帛书《老子》为依据,以"辅万物之自然"为总纲,从尊崇自然、把握根本、慈爱万物、回归素朴四个方面阐述了老子哲学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绿色建筑".文章主要探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其相应技术,希望可以使人们对绿色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