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孤独愤世,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在他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虚构的成人世界和纯真的儿童世界。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大孩子,他看透了成人世界的虚假、丑陋,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但残酷的现实彻底粉碎了他的梦,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愤慨,同时他向往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又一次失败,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带入孤独和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王姣 《理论观察》2014,(5):101-102
《情人》的主人公我在年幼时便失去父亲,加上其成长于缺乏爱且不幸福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她孤独与反抗的性格。这些都造就了其内心深刻的恋父情结,她对大龄男人爱慕,对母亲怀有憎恨心理。本文将从恋父情结的形成、父亲般的情人和我对母亲的态度三个方面来解读主人公我的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美国罗杰姆·戴维·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的象征手法。塞林格在创作中无论从主题的建构,还是到细节的刻画都独具匠心。《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青年苦闷无聊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本文从象征手法的角度切入,重点对作品中的潘西中学、纽约街头等环境,红色猎人帽、悬崖等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含义进行解读,以期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当代青年的成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艳婷 《魅力中国》2014,(7):101-10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主人公霍尔顿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本文通过研究主人公理想与现实的G理冲突、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的t心理特点来剖析其人性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解读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经典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看似是一个问题少年,实际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形象;在主人公心中充斥的是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假模假样”的社会中充满着灵魂的诱惑,只有在人海之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灵才是主人公和作者追寻的东西;作者利用现代艺术的方式展示了生活艺术,揭示了小说中主人公从困惑走向了灵魂超脱,逐渐理解了人生经历意义的青春历程.  相似文献   

7.
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影响下,时至今日,青天情结仍旧存在大部分的老百姓的心里。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研究信访制度时,其中的种种原因都避不开青天情结。因此,对当代信访制度了解和分析的前提是要对中国自古以来青天情结的剖析,在此之上探讨信访制度存与废的争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装》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刻划了女主人公梅布尔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既爱慕虚荣又渴望诚实,既自卑绝望又充满希望,既羡慕嫉妒又厌恶憎恨,既懦弱多变又勇敢坚强,既追求个性又迷失自我。从她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中可以看出人的本性及弱点。  相似文献   

9.
李雅琴 《发展》2013,(10):84-85
作为现代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塞林格一举成名。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迷茫、困顿、彷徨、叛逆,深刻地剖析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普遍面临的精神危机。从积极的探索到无助的守望,并在追寻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顿悟和思想上的巨大转折。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对于新生代的青少年而言,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田纳西·威廉斯的著名剧本《玻璃动物园》是一部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戏剧作品。剧中主人公劳拉是一个极度脆弱敏感的悲剧形象,个人的自卑、孤独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是劳拉“玻璃心”形成的原因,而劳拉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表明了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在《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中,保罗的自恋情结是其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因而古往今来的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自恋情结上。本文将通过自恋理论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保罗的自恋情结进行分析,并对保罗与作品中几位女性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对他的自恋情结进行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12.
谭文杰 《魅力中国》2010,(15):35-35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受当时美国社会青少年的追捧,因此,在翻译《麦田》一书的时候,能否再现原文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是译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麦田》的两个中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为例,解读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夏洛蒂深受基督教影响,自然《简·爱》和《圣经》也有着紧密联系。作为夏洛蒂思想的代言人,简·爱的心路历程是精神提升即基督教理性精神自我完善的过程,她所理解的宗教应该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宗教。  相似文献   

14.
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愤怒的葡萄》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该作品曾获普利策奖,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从他们身上反映出农民阶级对故土的依恋,对现存社会的日益不满和反抗精神,以及善良的人性。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不仅使主题更加深刻,而且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5.
孙洁  孙天才 《魅力中国》2010,(24):86-87
本文应用美学的观点,探讨了《边城》的审美选择。认为《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作者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来寄托作者重塑民族形象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金名 《上海经济》2009,(12):38-40
2009年10月28日,福特汽车公司对外正式发表声明称,吉利汽车在沃尔沃收购谈判中为首选竞购方。  相似文献   

17.
俄狄浦斯情结使母亲成为儿子的情人,儿子在感情上畸形的依恋母亲,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全身心地爱一个杷所爱的女人,不能使两性关系达到精神和肉体自然、和谐的结合,而只能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得真爱的全部内容:情爱和性爱。他与另一个女人之间,总站立着他的母亲。这种畸形依恋注定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18.
徐建华 《魅力中国》2014,(6):303-304
儒家经典《大学》旨在彰显人的宝贵德性,其智慧的核心是一种“明明德”的精神实践。当代中国大学由于缺失对自身文化使命的精神观照,从而导致德育教育不尽人意。以《大学》智慧来看,大学德育应围绕人心本具的“明德”进行直指人心的精神实践和文化建设,以敬畏之心仰望人的道德生命,激励人们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直至“天地人”的精神升华,从而实现大学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翻译家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集形似之优势,交际翻译集神似之优势。该文通过对《简爱》片断两译本的评析,初步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唐源 《魅力中国》2014,(14):90-90
揭示的“隐藏之美”——“拥有一颗写诗的心”(富有处于激流而沉静的哲思之心,世界与自我存在生命意义的体验之心),一种对于人性美的书写与反思。在“诗”的视野中去观察、感悟生命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