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波 《魅力中国》2014,(27):247-247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已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也成为普通群众参政议政、进行民意表达的重要信息平台。网络舆情日趋表现出极强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是我国传统的舆情引导方法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新媒体的速度和传统媒体的精准有效结合,对于我国社会舆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和政治生活秩序的影响与日俱增。大数据的应用为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对大数据研究的价值、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手段及难点、舆情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评述,并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趋势预测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通过研究文本预处理、情感分析、舆情主题识别与聚类等网络舆情趋势预测的关键技术,探讨基于大数据智能优化算法的网络舆情趋势预测方法。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对比不同算法的预测性能,找到最适合的网络舆情趋势预测模型,以提高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顾客衡量企业声誉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社会化媒体下,产品质量舆情对企业网络声誉的影响作用日趋明显。文章从网络舆情演化视角出发,分析了产品质量舆情对企业网络声誉的影响,建立了顾客感知的产品质量舆情与企业网络声誉的关系,基于两者间的相关性,以天涯论坛为例运用产品质量舆情量化了企业网络声誉值。结果显示,运用产品质量舆情的时间衰减特性、帖文内容影响分布、舆情演化高潮期等特性比仅仅依靠帖文数量测度企业网络声誉更具有合理性,为企业提升企业网络声誉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舆情作为信息传播现象,属于新闻传播学科和情报学科的交叉领域,明确技术在网络舆情课题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研究该问题。通过辨析网络舆情、大数据技术概念及特征,探究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发展及管理的影响。文章基于此分析如何将信息管理经验与技术相结合,为大数据技术辅助网络舆情管理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传播信息的最佳场所,同时网络也成了舆情发生的集散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关系到高校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稳定。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各个高校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王云云  柯赟 《魅力中国》2013,(11):54-54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强烈的影响着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发展。本文对“苏泊尔”和“万科”案例事件分别从政府、媒体、网民三方面分析了网络奥情发展和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应对企业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以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更好地应对舆情。  相似文献   

8.
张跃辉 《改革与开放》2016,(10):118-119
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现已成为高校学生生活通讯与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微信用户群中,大学生用户群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很多大学生利用微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在传播信息时,存在传播虚假消息的可能.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微信言论的引导.本文在介绍微信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特性,并提出了利用微信平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章惠萍 《特区经济》2014,(11):171-17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普及,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权利意识逐步增强,网络言论的大量发布随之带来的是网络舆情的铺天盖地。线上线下的舆情都是需要同等关注,亦需要像在线下建立法治平台一样关注线上法治建设。全面开展网络实名制、缩小政府作为舆情监管一方的权力、借鉴国外网络舆情的法治建设经验、制订、完善现行互联网舆情监管法律体系,尽早推出网络基本法、创新法治管理,走以网治网路线等多种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建设,完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建设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些涉及企业负面信息越来越成为网民舆论的焦点话题,不同层度损害了企业形象。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企业与媒体直接打交道的宣传和信访稳定部门,如果对一些焦点话题处理不当,容易与网民发生冲突,甚至诱发群体事件。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地重视网络舆情监管,未雨绸缪,要正确应对、及时处理、有效监控。笔者通过前期调查,有些浅略认识,谈谈几点对策措施。?一、网络舆情对企业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应用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领域主要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等渠道,收集巨量的网络评论数据、企业交易金融产品的数据,建立模型挖掘其内在规律。本文通过综述前期文献的方法,提出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预警系统。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危机预警指标(DS)在加入大数据信息筛选的信息变量后,预警效果得到改善。企业选择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使得危机预警信号有所增强,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选择在网络舆情下放大了危机预警信号,说明网络舆情对企业危机预警有一定的帮助。本研究发现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确实会增强企业的危机预警信号,而网络舆情使这种特性增强。建议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时需要更多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至少在社会传播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以降低危机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同媒介各层面的集合,使得媒介融合成为时代潮流。作为舆情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是社会热点反映最为积极活跃的群体,时常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媒介融合的发展为其舆情的表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平台和开放的环境。但由于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波动,信息辨别力低等,使得其在媒介融合这一开放的环境下无法很好的应对舆情。因此,大学生应如何对待舆情研究至关重要。在深入了解了媒介融合、舆情素养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大学生在舆情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主体、客体、空间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宇宇  刘洁 《科技和产业》2024,24(7):135-141
在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基于新浪微博舆情信息大数据,探究基于不同类型意见领袖(官媒、自媒体与大V)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机制。通过构建独立级联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对3类意见领袖传播舆情信息特征予以评价。结果表明,官媒对舆情信息传播的主导作用最强,具有相当规模用户群的大V和自媒体,以不同方式影响舆情信息演化。研究结果为相关突发事件中的用户分析和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应对网络舆情考量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必须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日常监测系统,根据舆情性质、影响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将捕捉到的各种舆情信息划归为网络民意、负面舆情、重大舆情三种不同的预警等级,面对网络民意,建立快速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是人们以互联网为平台,在网络上公开表达个人对社会热点事件或自己关心的话题的观点、态度、意见和情绪的集合.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突发性、多元性、非理性等特征.政府加强网络舆情治理,对于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秩序、提高决策科学化及管理水平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当前,政府在网络舆情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主要有舆情响应迟滞、监管手段单一、监管力量分散、监管法规缺位等.  相似文献   

17.
当前,网络舆情治理已经来到了新的一个发展阶段,即供给侧改革.怎样来生产和形成网络舆论,以使其契合于现实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网络舆情治理下,治理舆情的主体是被“激活”了的政府部门,因而治理网络舆情供给侧的关键在于公开透明的一个舆论表达规则体系的制定.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政府部门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其中所蕴藏的复杂性进行认识,并在构建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中,将其中所涉及的复杂性要求全面展现出来.此外,还需要对当前的网络舆情产生机制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解和把握,以便能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来保护多样性的舆论成分.各地政府应当注意,科学巧妙地对网络舆情系统之中的自组织机制进行利用,来帮助网络舆论的成长价值能够得到体现,而这就需要从网络舆情现阶段的治理角度出发,分析供给侧有效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8.
5G网络在使信息得到更快捷、更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带来极大挑战.文章采用知识图谱回顾了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网络舆情主体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因果关系图,探究了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加强思政教育、提升信息公开度和响应速度可有效降低网络舆情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钱静 《港口经济》2016,(4):56-57
网络舆情是政府体察民意、倾听民声的重要途径,也是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本文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内涵和水利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措施,为水利与水务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微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环境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微媒体时代。这是人类社会主动适应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并将微博、微信、QQ等手机终端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微阵地,进而推送"碎片式"传播内容的时代。高校作为移动互联网使用的高发地以及社会中网络思想文化的聚集地,日益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并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高校正面临着主观重视不够、舆情预警、应急与疏导机制不健全及舆情引导队伍建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高校在主动建立官方微平台、加强舆情预警、应急与导控机制方面下大功夫,并在"大思政"格局指导下,将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作为最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