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支农贷款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当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融市场的不断蓬勃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在实施支农贷款的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相关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更好的服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的精细化管理,显得更加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信贷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作为刚刚成立的农业发展银行,切实抓好信贷管理,确保信贷资产质量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全行工作之核心。湖南分行的具体做法是:一、实行贷款由经济实体承贷承还制度,确保贷款投放安全1995年,总行安排我行开发性贷款计划3.92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贷款1.35亿元,扶贫贷款1.65亿元,林业贴息贷款0.54亿元,农林水基建和技改贷款0.38亿元。为确保贷款项目的经济效益,我处会同全省各代理行,对各地农行评估推荐上报的近400个贷款项目逐一  相似文献   

3.
农发行     
<正>农发行全面部署2019年粮棉油信贷工作。农发行3月23日召开粮棉油信贷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全年粮棉油贷款累放5000亿元以上,粮棉油产业扶贫贷款累放400亿元以上。会议要求,一是围绕全产业链拓展市场化业务。二是全面巩固政策性信贷业务。三是全力推进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管理体系改革。四是加强基础信贷管理。五是加快信贷管理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2012年初到11月14日农发行北京市分行累计收回到期土储贷款94.3亿元,提前超额完成新农村建设贷款收贷任务,实现新农村建设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把握制度精髓确保贷款"放得出"2010年以来,该行抓住首都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克服宏观调控不断加大、政府融资平台清理不断深入等困难,积极配合北京市土储中心及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洛阳市农信社以有力的服务举措为新农村建设构筑了信贷支农的“加油站”。2006年以来全市农信社累计投放43亿元贷款投入“农门”,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建设。惠农措施解难题。资金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民“贷款难”成为洛阳市农信社助推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第一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信社重点围绕农牧业、中小企业、贷款助学、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四大领域开展信贷服务,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97.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84.4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农牧业贷款227.9亿元,中小企业贷款62.5亿元,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0.7亿元。  相似文献   

7.
农发行自2004年下半年起,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商业性贷款从粮油加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步,到现在已经扩大到包括农、林、牧、副、渔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大农业”范围,已成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农发行的信贷管理组织构架也向“扁平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形成了上下级、平级部门间的风险控制体系。随着基层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逐步开展,现行信贷管理制度的一些不完善之处逐步显现,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发行赣榆县支行始终坚持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定位,坚持把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重点,近年来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项目7个,总金额4.8亿元,贷款投向涉及水利设施、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等多个领域,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使农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绿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有效推进了当地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一、接管动因一是无机构县贷款管理差。贵州是西部山区农业省,交通状况差,受客观条件限制,我省有农发行贷款业务的85个县(市),有29个无农发行机构。2003年底贷款余额10.6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18%。但代理行信贷管理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大部分代理行由一人包揽贷款的各个环节,操作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很难保证信贷管理基础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2003年开展  相似文献   

10.
农发行江西省抚州市分行营业部成立至今,充分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能,服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力地支持了地方三农经济发展。截至2013年4月末,该行贷款余额9.43亿元,其中新农村建设和水利建设项目贷款余额7.6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0.6%。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农发行江苏省连云港市分行以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为支撑,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以支持水利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龙头,不断推进信贷业务转型升级.全年累放各类贷款80.1亿元、年末贷款余额85亿元,信贷投放、贷款规模均创建行以来最高水平,支农功能和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镇江农发行人秉承着"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办行宗旨,积极实施"两轮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打造和丰富支农品牌,鼎力助推镇江"三农"建设.2012年,全行累放涉农贷款51亿元,其中:累放粮油购销贷款23亿元,保证了81.2万吨粮油收储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累放中长期项目贷款8亿元,支持了农民集中居住、土地整治和水环境治理等7个项目的顺利开工;累放商业性短期贷款20亿元,涵盖了粮食加工、毛纺、制衣、板材加工、科技园艺、生物能源等11个行业领域,为地方实体经济建设注入了活力,彰显了农发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了解森工企业多种经营专项贴息贷款的效果和存量状况,总结该项贷款的经验教训,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贷款质量,我们对大兴安岭的森工企业多种经营贷款及项目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一、基本情况自1987年发放森工多种经营贷款以来,至1998年末为止,门年间累计投放贷款2799万元,利用此项资金共建设项目292个。门年间累计收回贷款17076万元,清收项目225个。截止1998年末,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共34户,67个项目,贷款余额10915万元,其中三项不良贷款2off万元,占贷款余额总数18.4%。累计欠息492万元。发放的贷款全部是抵押担保贷款…  相似文献   

14.
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之一,既是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和发展。如何管好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是农村信用社研究探讨的永久性课题。笔者根据对万元以上大额贷款检查情况,就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队伍弱化,管理力不从心。信贷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业务技能低下,管理力不从心。遂宁市共有农村信用社189个,职工1503人,现有专职信贷管理人员274人,占职工总数的18%,社平均拥有专职信贷管理人员1.4人,每人平均管理贷款210万元,贷款户1585户。二是信贷人员素质差。从文化结构看:高中81人;初中及初中以下193人,分别占信贷管理人员的29%、71%;从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看:中级职称7人,助理师47人,经济员86人,无技术职称134人,分别占信贷管理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以来,农发行江苏省分行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优势,支持全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截止6月中旬,已累放各项贷款207亿元,其中累放商业性贷款110亿元,商业性贷款余额达416亿元,比年初净增加60亿元,商业性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334亿元,创下该类业务开办以来的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6.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地区,农发行收购贷款原则由按保护价敞开供应收购资金变为以销以效定贷,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信贷管理措施更加严格。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信贷管理的实效性在不断下降,信贷管理形势不容乐观。以江苏某产粮大县为例,至2002年7月底,改制后的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小麦1900万公斤,但农发行县支行仅发放收购贷款50万元,不到近三年平均投放量的2%,银企矛盾日益突出,存量贷款质量趋于恶化。因此,根据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新情况,有必要对农发行现行非保护价贷款管理方式进行重新审视。现行非保护价粮食贷…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镇江市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素有"城市山林"的美誉。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农发行镇江市分行秉承着"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办行宗旨,积极实施"两轮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打造和丰富支农品牌,鼎力助推镇江新农村建设。截止2012年4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96.6亿元,其中:粮油购销贷款48亿元,推动镇江市粮食实现八年连续增产,2011年全市粮食生产总量达到122万吨;中长期项目贷款  相似文献   

18.
农发行北京市分行自开办新农村建设贷款以来,累计支持北京市城乡建设项目24个,发放贷款280亿元。截至2011年末,中长期项目贷款余额达273亿元,占全行总贷款余额的70%。2012年北京市分行中长期贷款中即将到期及需按合同约期还款的贷款金额近百亿元。分行党委高度重视对中长期贷款的到期监测与管理,将中长期贷款到期监测与收回管理作为全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集团客户贷款管理,有效防控信贷风险,近期我们对农发行集团客户总体情况和贷款余额一亿元(含)以上集团客户相关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本文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对农发行集团客户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了深入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夏县信用联社坚持不懈狠抓清收非正常贷款工作,使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内部效益。各项贷款余额达12075万元,而非正常贷款占用率仅为7.8%,比1984年筹建县联社时下降了29.3个百分点,全县累计盈余465.22万元,年平均56.4万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集中力量清收原集体农业贷款。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原集体农业贷款绝大部分因土地下户,集体无积累而成为债务无着落的非正常贷款。针对这种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