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姝 《当代经济》2006,(12):4-6
本文通过比较斯密、杨格、杨小凯以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得出结论,马克思从根本上解释了分工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分工深化的根本原因,个别分工和一般分工的根本区别和联系.并且,本文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分析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分工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种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榛 《经济学家》2005,1(3):36-42
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分析范式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问关系等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同时通过分工的发展和分工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解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3.
简析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补偿理论、劳动分工与就业、劳动力供求与工资决定,认为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紧密相联,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就业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构建了分工发展的宏大框架,强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创建了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总体来讲,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一层分析框架;从分工内部来看,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相互替代,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二层分析框架;从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内分工来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是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三层分析框架。分工的当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分工发展理论提供了新鲜材料,可以尝试使用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对这些新分工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共同问题之一。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对研究经济增长和加快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工发展理论的三种视角及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工发展决定因素的分工发展理论可以划分为三大流派: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这三大流派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分析了决定分工的因素,具有各自鲜明的学术特点,在分工理论体系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但比较起来,马克思的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斯密定理不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还是列宁的分工理论,实际上都是对斯密定理的继承和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内容有相近或者一致的理论,如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在意识形态层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劳动分工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成果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一理论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入分析并把握劳动分工理论形成的背景、缘由以及过程,并赋予其时代价值与意义,能够将这一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劳动分工这一新视角出发,探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对于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和斯密共同研究的问题之一,比较马克思和斯密的分工理论,对实现科学发展、逐步消除脑体分工、城乡分工和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国际价值理论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对揭示当代国际生产关系本质有重要指导意义。国际价值理论内含的互惠互利、等价交换的思想对当代的国际分工与贸易仍有很强的解释力。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价值理论也在不断扩充和发展,这是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22,(1)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新哲学的诞生,即唯物史观的形成。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论题。文章以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为依据,深入发掘马恩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得出分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产业集聚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琦  黄利春 《经济前沿》2009,(10):10-14
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蕴涵着关于产业集聚的一些思想火花,也指出了城乡分离的现象,而产业集聚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在理解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地域分工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在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视角下揭示产业集聚对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影响,探讨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在解释世界市场的形成、劳动力集聚以及国际贫富差距等现象时,新经济地理学得出了一些创新性结论。由于阶级立场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地理学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分析结论存在一定差异性。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是国际分工的产物,也是资本逐利本性的必然结果;劳动力集聚的实现是国际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家利益分配动态协调的过程,是工人依附于资本家的程度得以强化的过程;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以及严重的国际剥削是造成国际贫富差距呈现出拉大趋势的重要原因。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在分析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当今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杨小凯都系统考察了分工在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相比之下,杨小凯的分工概念更具微观拓展性质,或许因此其模型体系与马克思相比也呈现出高度分散、自由交易及极度扁平的特征。杨小凯主要从一般表象角度分析了自由对称的理性行为;马克思则对这种一般表象内在的临界条件展开质疑,继而考察了非自由非对称的理性行为。整合双方的分工理论对于更全面揭示社会经济结构均衡的形成机制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企业理论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其企业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特殊使命,使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在遵循马克思企业理论科学的逻辑框架基础上,通过引入经济、制度环境和政府权力的相机介入而尝试构建了马克思企业理论的一般化分析框架--分工、协作与企业合作刺余创造范式.该范式内生地解释了企业的产生.融合了企业内效率与公平问题.突出了企业生产性本质和追求合作剩余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本质、形式以及总过程,从抽象到具体、从逻辑到历史的系统研究,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还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尚缺乏,或远远不够。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从市场经济的层面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探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社会再生产的三个重要的一般规律,以及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中国的社会分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分工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慢慢变革着生产关系,产生了许多深层次问题。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唯物辩证地阐述了分工的产生、运动及消灭的运动规律,为我们认识、分析及解决当前的社会分工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产品创新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兼答高峰教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是对高峰教授关于笔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等论著中发表的理论观点提出的批评的一个回应;同时,结合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里的观点,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探讨。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社会分工和工厂内部分工之间的区别,而且指出,两类分工是齐头并进地向前发展的,是通过相互作用而相互产生的。马克思不是从对立的角度来考察两类分工,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市场经济在协调两类分工的关系、从而达成某种秩序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产业融合的新趋势是数字时代的鲜明特征。通过分工理论解读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进而分析对数字融合的适用性,对于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求数字经济政策的理论支点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马克思分工理论框架的解读,从分工的理论到实践、工场手工业的混成到有机、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演进、大机器应用的影响等方面,再认识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其次,分析工业时代不同阶段的产业融合,提出数字时代产业融合新特征。再次,应用马克思分工融合思想,对数字融合发展的本质、界限、前提、劳动力结构的分化“、消灭分工”的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分工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协作观认为,劳动协作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产生空间经济性,还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基本劳动组织形式。其贯穿在从企业(或集体)生产协作的微观层面到产业生产协作的中观层面,进而落实到具体区域的产业活动中,是推动产业地域分工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协作观是产业地域分工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