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本文检验了媒体报道对IPO股价表现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发现:(1)不管是IPO股价的即期反应还是滞后反应,正面媒体报道和负面媒体报道对IPO股价表现均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影响;(2)正面媒体报道越多,上市公司在IPO日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追捧而没有破发,但在IPO之后,其CAR值下降得也更多,这说明媒体的大肆宣传煽动了投资者的情绪,使得上市公司在IPO日获得较好表现,引发投资者在上市首日对公司过度反应,以致CAR值在IPO后开始反转;(3)负面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IPO首日的即期表现并没有显著影响,却对IPO公司上市后10个交易日的滞后反应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在市场整体情绪渲染下投资者对负面消息明显反应不足。综合而言,本文结果证实了在我国创业板资本市场初期,媒体报道符合"情绪功能"而非"信息功能"的推论。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14日,上市还未"满月"的招商证券(600999)盘中最低报收30.65元,跌破其31元的发行价,成为2009年A股市场重启IPO以来的首只"破发"新股.自此以后,IPO破发逐渐成为常态,目前已有多只新股前赴后继加入破发阵营,从大盘股、中小板新股到创业板新股,A股市场各个板块全面破发.从上市后不足一个月、到不足一周再到上市首日即宣告破发,破发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宣告了"新股不败"神话的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3.
慈善捐赠作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提升公司声誉,长期来看可以引导消费者产品偏好,有利于产品销售增长和公司发展。而慈善捐赠信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部分是否会受到投资者关注从而对IPO溢价产生影响呢?本文以2016-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慈善捐赠对公司绩效影响在IPO中的体现。研究发现,慈善捐赠水平与公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IPO溢价之间均存在U型关系,随着捐赠水平提高,IPO溢价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慈善捐赠水平与公司上市初期股价表现无关。本文在理论上丰富了慈善捐赠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拓展了影响IPO溢价因素研究,在实践上对公司治理和慈善捐赠战略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52家在A股与H股两个市场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衡量样本公司在两个市场的IPO抑价程度以及上市后的中长期股价表现来比较两个市场的IPO定价效率,并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找出两个市场中影响IPO定价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A股市场的IPO定价效率显著低于H股市场,针对此现状,本文提出了改革A股市场折股发行定价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52家在A股与H股两个市场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衡量样本公司在两个市场的IPO抑价程度以及上市后的中长期股价表现来比较两个市场的IPO定价效率,并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找出两个市场中影响IPO定价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A股市场的IPO定价效率显著低于H股市场,针对此现状,本文提出了改革A股市场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肖奇 《时代金融》2011,(18):154
关于IPO抑价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门话题,然而,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进入2011年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现象极为频繁。由于新股定价及其上市后的价格表现,关系着发行公司、政府、承销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因此,本文从发行公司、政府、承销商、投资者四个维度去探究本轮新股破发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股破发是目前中国股市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基于2004年至2010年上市的A股IPO,研究合资承销商对新股破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破发率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合资承销商的低破发率主要归功于更加有效且符合市场预期的一级市场发行定价能力,其表现为合资承销商发行的股票的短期市场价格相对发行价的偏离程度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发行的股票。另外,我们还发现合资承销商采取了一定的托市行为,该行为也减小了短期内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概率。本文的发现从新股发行的角度提供了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8.
肖奇 《云南金融》2011,(6X):154-154
关于IPO抑价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门话题,然而,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进入2011年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现象极为频繁。由于新股定价及其上市后的价格表现,关系着发行公司、政府、承销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因此,本文从发行公司、政府、承销商、投资者四个维度去探究本轮新股破发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程杨 《会计师》2014,(12):3-4
本文对我国IPO第七次重启后的A股首日超额收益率进行了研究,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方面解释了我国A股IPO首日超额收益的现象。并构建了IPO首日超额收益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回归研究发现,公司内在价值和投资者情绪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程杨 《会计师》2014,(6X):3-4
本文对我国IPO第七次重启后的A股首日超额收益率进行了研究,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方面解释了我国A股IPO首日超额收益的现象。并构建了IPO首日超额收益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回归研究发现,公司内在价值和投资者情绪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2013,(11):33+65+82
《中国A股市场IPO首日与后市收益异象研究》作者:李宁定价:25.00元本书对备受关注的IPO市场同时存在首日超额收益现象、后市长期收益弱势现象以及IPO发行上市企业集中上市的聚簇现象进行了研究,澄清了对于A股市场是否存在IPO后市弱势现象的争论,分析了影响A股市场两大异象的重要因素,解释了A股市场存在两大异象的逻辑关系,划分了A股市场IPO热季周期与冷季周期转换边界,评价了A股市场发行制度改革效率,探讨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IPO抑价是在世界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在我国IPO抑价率长期偏高的现象尤为突出.文章为了研究针对公募和社保基金机构投资者的优先配售制度对于我国A股IPO抑价率的影响,选用2014年一季度在我国A股上市的48只新股和2012年在A股上市的48只新股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优先配售制度对于我国IPO抑价率影响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先配售制度的存在降低了我国IPO的抑价率.  相似文献   

13.
近期,新股频频出现上市首日即破发的现象,如大盘股(总股本在3亿股以上)中国西电;中盘股(总股本在1亿-3亿股)二重重装;小盘股(1亿股以下)高乐股份、漫步者.破发现象在喜好打新的投资者心理上留下了阴影,于是有些投资者放弃了打新的念头.但是,新股总是要发,打新股就会永远有"钱途".  相似文献   

14.
大量研究表明,双重上市的公司由于披露更详细的信息,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可以大大减轻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IPO的抑价率。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纯A股IPO的抑价和含H股的A股IPO抑价情况,证实了含H股的A股的平均抑价率比纯A股的IPO要低,且股改之后的IPO抑价要低于股改之前的IPO,并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挖掘了影响抑价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白天玺 《时代金融》2013,(17):28-29,36
本文首次借助于月相变化这一外生变量来衡量IPO市场中的投资者情绪,就投资者情绪对于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实证发现,投资者情绪会影响IPO首日超额收益,不同月相期内上市股票的首日超额收益存在显著差异,满月期内的IPO首日超额收益要低于新月期内的IPO首日超额收益;并且新月期的IPO首日超额收益要高于非新月期的首日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6.
科创板实施注册制后,机构投资者占比增多,但IPO高抑价现象仍然突出。基于2019—2021年科创板公司数据,研究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科创板IPO抑价的影响。结论显示:在科创板初期,买方报价的非市场性和二级市场投资热情高涨,机构投资者持股未能缓解科创板IPO抑价,而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IPO抑价影响差异较大,除了受IPO定价效率有限和二级市场投资热情影响外,还受其投研能力、定价能力和机构资金用途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估值分歧强化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科创板IPO抑价的促进作用,但对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IPO抑价之间的调节效应存在差异性,这应该与企业信息披露程度有关。建议从强化监管投资者询价行为、加强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规范IPO企业估值体系、合理提高机构投资者权益资金配置比重和提升投资者的投研能力等方面推进科创板IPO定价机制更趋向理性、合理。  相似文献   

17.
刘刚 《证券导刊》2014,(51):62-65
美国IPO市场概览 随着2013年下半年以来中概股市场逐渐恢复元气,近期赴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逐渐增多,一大批国内行业龙头和知名公司如微博、京东、特别是近期上市的阿里巴巴点燃了中国投资者对美股IPO市场的投资热情。除此之外,美国公司IPO也在逐渐吸引更多国内投资者的注意,如前期备受关注的GOPro、ReWalk Robotics等公司。  相似文献   

18.
市场分割状态下红筹股回归A股的经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分割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国A股市场存在一定的泡沫,市场的大起大落以及可供上市的潜在资源相对匮乏,使得红筹股回归成为稳定市场的选择之一。通过对红筹股回归产生的经济效应的分析表明:红筹股回归将增加投资者的投资品种,有助于提升A股投资者的福利水平;由于A股市场普遍溢价于H股市场,红筹股回归的IPO定价可能会高于其原红筹股价格,因而可能存在财富从A股投资者向红筹股投资者转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佘坚 《深交所》2009,(9):45-47
香港回归祖国12年来,赴港上市的中资股数目不断增加,市值规模越来越大。如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三家成功在港上市,总计从全球机构和散户投资者手中融资420亿美元。中资股目前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下简称“在港上市”)基本情况如何?中资股选择在港上市的动因有哪些?深港两地交易所市场未来合作发展前景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20.
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05年期间在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市场上市的247家IPO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变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IPO前的盈余管理对IPO后的经营业绩具有一定的预测性,IPO前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其IPO后的经营业绩下降幅度就越大,即IPO前正向盈余管理将会导致IPO后经营业绩下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