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4M1E)等五大方面。因此,对这五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产品(包括服务)的可追踪性是指通过所记录的标识,追踪一个产品或活动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位置的能力。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质量追踪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能为企业落实质量责任制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能分析出产品质量的潜在缺陷,以便对造成缺陷的不稳定技术因素、人为因素或管理因素加以调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此外,质量追踪也是厂家查找质量问题、追回问题产品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为了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踪性,在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和运输等过程中必须做好标识。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已成…  相似文献   

3.
第二章统计过程控制技术(SPC)第一节控制的意义质量差异或波动一般是由人、设备、原料、材料、操作方法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按照它们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同,可分为不可避免的和可避免的两类因素。前者是经常存在的,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小,带有随机性,叫作随机或偶然因素  相似文献   

4.
1质量成本项目中的缺失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一般指预防费用 (成本 )和鉴定费用 (成本 ),而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内部损失 (内部故障成本 )和外部损失 (外部故障成本 )。   质量成本体现了质量经济性的概念,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旨在求得质量与成本的平衡,即所谓的最佳质量成本。但是,必须严肃地看到,这里所说的质量成本,并没有包含产品质量形成、产品质量实现对社会、生态环境所造成损害的费用。这…  相似文献   

5.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质量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的基础。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确保产品质量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尤其以工序过程质量控制更为重要。工序是产品、零部件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在制造现场的综合反映。工序状态的优劣决定了产品质量的好坏,工序质量的稳定涉及到人、机、料、法、环、测等因素,特别是主导因素发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厂内物流运输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运输,是企业产品质量形成之前的运输。因此是直接关系到产品制造质量的重要因素,保证厂内物流运输质量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原材料、零部件运输不及时,作业粗放,货损货差,服务态度恶劣等都将影响产品质量。厂内生产过程运输质量与产品质量关系上有三个特点:(l)运输质量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运输质量不好,势必造成产品质量低劣;(2)运输质量与产品质量是保证与被保证的关系,企业运输必须牢固树立为企业产品生产服务的观念,确保产品质量。门)企业运输质量发生在产品质量形成之前,它…  相似文献   

7.
<正>1、新产品企划阶段在新产品诞生前,需要有先期的策划和构思,包括产品的质量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通过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和市场调研(Benchmarking)等方法,分析经营策略(VOB)和顾客需求(VOC),从而推导出顾客关注的产品质量特性。  相似文献   

8.
质量检验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检验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检验、化验方法展示出产品质量的各项质量特性,取得科学数据,出具公正可靠的技术报告和结论,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提供质量保证,也为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生产,流通领域中产(商)品质量实施监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检验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质量检验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检测、化验方法体现产品的各项质量特性,取得科学数据,出具可靠的技术报告和结论。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提供质量保证,也为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生产、流通领域中产(商)品质量实施监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当前 ,在国际市场上质量的竞争力已取代价格等因素上升到了首要位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 ,而我们的一个可击之处恰在产品质量上。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的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差距仍然很大。当 6 0年代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大踏步地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来提高质量水平和扩大市场份额的时候 ,我国的企业对ISO、IEC标准基本还是陌生的。有关专家估计 :我国产品质量总体上 (非指个别世界知名品牌 )的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约 1 0年左右。加入WTO这一经贸联合国 ,将给我国市场带来两种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国企业…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逐步回归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在传统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中,有两种是用来分析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方法,它们是排列图法和因果图法。排列图又称帕累托图,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首先提出的,后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引入质量管理中,它适于用缺陷数描述硬件产品质量特性、用计件和计数方式进行质量因素分析的场合;因果图又称鱼刺图,是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提出的,是定性分析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直观简单,是质量管理常用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现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产品质量特性是用计量值…  相似文献   

12.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用户需求的程度.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结合新形势下质量工作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改进质量监管模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政府质量监督的局限性 (一)政府质量监督的特性 国家质检总局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是作为"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地方各级质监部门也是作为"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产品质量法>第八条).  相似文献   

14.
一、质量成本决策 所谓质量成本决策,就是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通过对质量因素和质量成本构成的分析,确定在盈利水平较高条件下的质量水平和质量成本标准,以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质量成本决策的目的是要确定使质量总成本最低、企业收益最大的产品质量水平,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经验测算法。  相似文献   

15.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多种活动的综合反映,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所谓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智慧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企业围绕着产品质量能满足不断更  相似文献   

16.
《监督与选择》2008,(3):68-69,65
2008年1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社会各界可以随时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www.aqsiq.gov.cn)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专栏(zlxy.aqsiq.gov.cn)进行查询。这次产品质量信用记录的发布,不仅有效地提升质检系统服务社会的能力,展示质量监管效果,而且很好地满足了消费、投资、对外贸易、监管等领域对产品质量信用记录的需求,保障了社会各界的知情权,对于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和产品质量水平,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企业需求,本刊特别对我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制度进行独家解读。  相似文献   

17.
对于某一区域(行业)产品的质量状况,人们通常以产品质量主管部门的质量技监系统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来衡量.实际工作中受抽样基数缺乏来源、监督抽查样本量较小等的限制,仅以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来反映区域(行业)产品总体质量状况往往不够客观,笔者从目前通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能得到的数据入手,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进行修正,使之更为客观地反映某一区域(或行业)产品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施工项目由于具有产品固定,生产流动;产品多样,结构类型不一;露天作业多,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象、地形等)多变;材料品种、规格不同,材性各异,交叉施工,现场配合复杂;工艺要求不同,技术标准不统一等特点,因此,对质量影响的因素繁多,在施工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极易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而产生质量问题或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常见的质量问题事先加以预防,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决定产品质量优胜劣汰,因此,产品质量是工厂的生命,工厂的效益、兴亡,职工收入的增减,都决定于产品质量。质量第一,质量兴厂,人人有责,正在为更多人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抓质量,真抓假抓,大有文章,值得探讨。 一、人治还是法治(标治) 为什么有些领导作报告,大叫质量第  相似文献   

20.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是国家法定的代表政府对产(商)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的技术机构,是独立于生产者和用户的第三方,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质量监督工作有效的全部基础在于“三性”,而这“三性”最终要通过检验质量来保证。离开了检验质量,质检机构将失去社会的信赖,从而也将失去存在的根本。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质量,就是产品质量。广义的质量,则除了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工作质量是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