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克钢 《商界》2006,(1):24-29
在岁末迎新的日子里,我们一直在琢磨着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企业家朋友们。 有企业家说,博览群书、学以致用是每个大专者所向往的事,但繁忙的俗事让人没有这样的阅读心境。有的企业家是这样做的:只要是新出的管理类书籍他都买,然后让企业文化中心负责阅读后把重要的内容整理成小册子给他看,为此节省了不少时间。  相似文献   

2.
宋学宝 《中国工商》2001,(2):105-108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企业家?这既是见仁见智、引人思考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问了几代企业家的实践问题。本刊在2000年第 11期刊登了自力秋的访谈录《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企业家?》后,收到诸多的读者的来稿,本期刊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宋学宝教授的文章,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企业家朋友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许东东 《商界》2010,(3):114-115
有这样一类企业家,当他来到你面前,你会明显感到这是一位怀揣某种情结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正是这种力量让章济高十年辉煌突然陷入危机后,又重新站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上海商业》2016,(4):42-45
刘强东说叫他"东哥"就行,这样亲切,他喜欢别人这么叫他。还说昨晚在哈尔滨找配送员喝酒时,他们也这么叫他。这是东哥第一次来参加"亚布力中国企业家年会",位于哈尔滨市以东数百公里的亚布力以滑雪闻名,在春节后,这里每年组织一次中国企业家聚会,纵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畅谈经济形势、思想和企业家精神。不过到了2016年,京东集团创始人兼CEO刘强东才第一次来。第一次来亚布力,欢迎晚宴上坐在标号为"1"的中心桌,左手边数过去是王石、陈东升,右手边排  相似文献   

5.
语文老师出身的严介和妙语连珠、口无遮拦。他坚信吃亏是福,曾主张"赔五万不如赔八万"。他坚信自己是最优秀的:"我不是一般的优秀","我应该是人生的高级阶段,大智通透"。他曾游走边锋,经历跌宕起伏,问鼎过中国富豪榜榜眼。他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懂政治!不懂政治的企业家,做不了一流的企业家。"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华佗论箭首席专家、郑和舰队资本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  相似文献   

6.
他通过打铁和开武馆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步上经商之途。并购是他的经营战略,1995年,他一举吞并了66家企业;1999年,他一次性在上海兼并了34家处于亏损状态的国有、集体企业……他说他会运用他这一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如今,他又将目光瞄向了资本市场,他宣称:"公司在5年之内准备上市5家子公司。"品牌是他最珍惜的财产。尽管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但旗下85家控股企业中,都是统一使用"人民"这一品牌。更难得的是他是一个极有爱心的企业家。他表示50岁就退休,之后精力将主要放在慈善事业上。面对荣誉,他淡淡地说:"国家让我们富起来,我们当然要知恩图报。"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读到一位著名企业家的文章,他在文中精辟地坦言:当看到一个个做企业的客户都在开口闭口必提"蓝海"时,我常常担心"蓝海"这股风的流行,已把这些企业带进"死海"而不是"生地",对中国企业家来说,"蓝海"综合症的预防针,我看不能不打了。他这样认为,其实,"蓝海病"是一种"软骨痛"。众多企业寄予厚望的蓝海战略,如今在全球的确热得烫手。但让人震惊的真相是,蓝海战略在全球发达国家中的顶级企业中,仅仅只是得到了很好的印象分,那些声名显赫的企业最终都在蓝海战略面前选择了克制,最信奉蓝海战略的韩国三星、现代等跨国名企,现在倒是在"蓝海"面前停滞不前了。  相似文献   

8.
李显明  黄佑成 《糖烟酒周刊》2004,(50):B014-B014
郑州的李经理给我们打来电话,首先提到的是曾在我刊第41期刊登的专题文章《中国黄酒的春天还要多久?》,他告诉我们,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在关注黄酒市场的动向。特别是央视招标的进展。在获悉有黄酒企业投巨资央视后,他又拿出那篇文章再“嚼”了几遍。这一次打来电话,  相似文献   

9.
艾叶子 《商界名家》2005,(11):24-24
当下,质疑企业家成功用得最多的词是“非典型”,检讨企业成长用得最多的词是“泡沐”。而龚家龙和他掌门的天发集团则让我们见识了这样“非典型”成功和“泡沫式”成长。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不是缺少马云这样的企业家种子,而是缺少他成长必备的土壤和环境,不是缺少唐骏这样的"打工皇帝",而是缺少唐骏的职业精神和事业责任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用户使用三星笔记本电脑的体验稿,笔者将产品的优点及不足做了介绍,我们专请三星笔记本电脑事业部做了回复,这样让用户和厂家有一个良好的互动,今后我们会更多地刊登这样的互动稿件,欢迎读者朋友来稿。  相似文献   

12.
阎阳生 《中国工商》2001,(12):68-73
作为民营企业家娘家的工商联每年要召开全国和各省市的各种大中型会议上百个,但和组织工作的繁忙,投入的庞大相比,真正应该作为会议主角的企业家到会却不理想,在会上手机不断,会外商务繁忙,到会议最后,总是出现这样尴尬的场面:会场上端坐的大部分是各级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企业家能坚持到底的却寥寥无几,梁金泉书记后来在宣传工作会议上对各省市工商联会长和书记们说:我们是做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如果作为民营经济主体的企业家都不来或坐不下去,我们怎么能开展工作呢?梁书记并不主张强用行政方法让企业家到会,甚至不同意不让企业家打手机或请假的硬性规定,他说:你不让他打手机,不让他出去谈判,或许一个几百万的生意耽误了,可他心思总是惦记着企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在读<拯救亚当·斯密>这本书时,阅读是轻松的,但让我想到了一些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以及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不认真考虑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市场经济改革就会走弯路,或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财经界》1996,(11)
本期我们突出刊登了有关"新经济增长点"的文章,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成为我们进行长期规划的一个关键点。没有好的新经济增长点,我们的经济就会没有后劲,也就不可能实现持续、长久的经济发展。在三十年代中期,一位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因为预测了集体农庄会导致农业生产的衰退而被斯大林处死,但是他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却在为我们敲起警钟。他指出,经济的发展是以基本技术的更新为周期的,带头技术产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家是做什么的?我们的本分是什么?几年以前,在《商界》上读到陈培根先生的一篇文章,深受启发。企业家必须知道,他的首要任务就把企业经营好,坚守“社会经济器官”的责任,只有明白这个道理,他才能坐怀不乱。推荐这篇文章给企业家们分享,或许,它能让我们关注企业的最终级的价值观问题,以及由价值观引导的企业战略和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罗志红 《商界名家》2003,(10):20-23
“我们只看到他们拥有财产的富裕.却没看到他们被财产驾驭的贫苦;我们只看到他们身上的‘原罪’,却没看到他们染上‘原罪’时的痛苦和无奈;我们只看到他们‘为富不仁’.却没看到许多‘为富仁者’也没有好下场……”这是不久前兰州富豪民营企业家刘恩谦遭遇枪杀后,笔者在互联网里又一波“仇富情绪”的讨论热潮中看到的一则帖子。这样的帖子虽不主流.却不乏理性。这让人不由想到同样遭遇枪杀的山西富豪民营企业家李海仓和他的儿子李兆会。当父亲突然撒手人寰.年纪轻轻的李兆会被迫弃学出任海鑫集团掌门时.这位稚气未脱的小伙子顿时满脸苍凉,他说:“父亲的财富对于我是沉重的压力.我没有快乐.有的只是责任。其实,当富人抑或民营企业家因为拥有大量财富的特殊性而招致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时.正确反思富人抑或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状态.并把他们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给予应有的同情和关怀.不失为当下中国一个十分必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林光被人誉为"打火机大王",他是第一个把温州打火机卖到美国的人,他的公司目前是美国打火机市场上的龙头企业。尤其是2000年12月,他在美国创立了美国国际安全打火机协会,这是美国第一个由华裔创办的行业协会,会员大多数为美国本土进口商。他曾两次破除美国技术壁垒,尤其是2002年中国打火机在美国遭遇CR技术壁垒时,他让生产打火机的中国国内企业分享他的打火机安全锁专利,帮助国内整个打火机行业度过危机。为了让国内生产的打火机符合国际市场的安全标准,他在温州投资兴建了打火机生产园区,目前这个园区是整个国内打火机生产的"航母"。2003年2月,他被联合国全球协议接纳为成员,这一协议是安南秘书长倡导的全球性的企业家计划,被接纳为成员的企业家的创业事迹将被作为一种典范向全世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企业家,在一次经济论坛会议上作了一个发言,刚刚走下讲台。他身边的一个银行经理就问他:"你需要贷款吗?"企业家愣住了,说:"我不需要贷款。"银行经理说:"如果你需要贷款可以随时来找我。"说话间递给企业家一张名片。企业家与银行经理素昧平生,不由有些疑惑,于是问:"你是认为我的发言精彩吗?"银行经理说:"不全是。"企业家又问道:"你是觉得我的企业有发展前途吗?"银行经理说:"我对你的企业其实并不了解。"企业家大惑不解地问:"既然这样,你跟我只是一面之交,怎么敢贷  相似文献   

19.
<正>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时,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2008     
《商务周刊》2008,(24):16-17
继2006,2007年连续推出年终特刊"年度十大商业主题与十个企业"后,2008年,《商务周刊》的年终特刊更为丰富:我们从《商务周刊》读者的视角,推出"我们的2008年"年度系列,包括"年度商业主题"、"年度企业"、"年度企业家"、"年度好产品"等内容,每一项我们一般选择一个当选的年度商业主题/企业/企业家/好产品,和两个入围的年度商业主题/企业/企业家/好产品。2008年,不是一个很容易给出总结的年份,但我们都知道,它一定是一个有着决定性转折意义的纪元。三十年或五十年后我们会说起"自2008年以来……"不管是万幸还是不幸,我们命该活在这样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