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一、农地制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农地是用于发展农业的土地,包括耕地,牧草地,林地及水域。农地制度是规范人们在农地问题上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农地制度核心是农地的产权制度。是指农地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各项权能的设置与划分。农地制...  相似文献   

2.
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包括经济体制、经营机制、政策法规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农业领域的正确与完善与否极大地促进或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农业制度的不断创新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一、现行制度障...  相似文献   

3.
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农村,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可耕种的土地,绝大多数劳动力都从事农业生产,并且都希望能充分利用土地,来提高的农业的产出,然而当这些有限的土地分摊给稠密分布的农业人口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他们将消耗掉所有增加的产出,包括粮食。难怪中国的农业生产举步艰难,似乎永远  相似文献   

4.
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峰 《农村经济》2001,(11):2-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地的可持续利用 ,农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基础是建立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在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下 ,土地保护不力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从业者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等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出发 ,在分析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基础上 ,提出改革现行农地产权制度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现状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和有效利用。这就要求在农业发展和农地利用上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是农地资源的代际分配问题 ,即农地的可…  相似文献   

5.
制度创新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制度与经济增长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里,制度是指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诺思指出,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设定的一系列社会游戏规则。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在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约束下进行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制度的替代、转...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袁超 《农业经济问题》2000,21(11):45-47
一、中国农地制度安排历史回顾强制性制度创新曾经是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1 979年前 ,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经历了两次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供给的行为主体———政府意愿判断 ,两次制度安排的初衷都在于提供一种过去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利益。第一次 ,土地的地主所有变成了农民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私有私营 ;第二次 ,土地的农民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公营。就制度供给方式和制度供给初衷而言 ,都是为了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 ,并无本质的不同。然而 ,就制度本身形成的不同产权结构而言 ,却表现出大…  相似文献   

7.
农地制度的创新与继承洪名勇一、创新与继承:农地制度变迁的双重机制农地制度既是由耕作制度、种植制度、产权制度、规模经营等组成的制度整体,又是制度系统,具有一定的制度结构。对农地制度变迁的认识,必须把握农地制度的结构变动。农地制度变迁史表明,农地制度的变...  相似文献   

8.
加快制度创新 推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2007年建立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制度,其本质是在国家财政政策支持下建立的农业灾害补偿制度。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显露出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有必要认真总结农业保险发展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客观把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以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出现多次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迁而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四荒地拍卖制、股份合作制等5种农地制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探讨这5种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背景、条件,总结和梳理农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及启示,并针对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进一步改革及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制度经济学里,制度被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本文从制度与农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出发,指出我国农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实质是制度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制度问题:产权问题,流转问题,管理问题和宏观农业制度问题,并如何进行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安秀明 《农业经济》2012,(2):113-114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农地制度而言,主要是扬弃了传统的合作集体生产模式,实现了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地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惑,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农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增长理论表明 :现代农业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生产要素的投入 ,即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其次是农业技术的进步 ,现代农业的传统农业得以向现代农业转化 ,其内核就是以农业技术的进步为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三是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即经济制度效率的提高。相对于投入和技术而言 ,理论界对经济制度变量效率的研究要滞后的多。是以诺斯和托马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在研究技术变迁的基础上第一次从制度本身及其结构的变迁研究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傅殷才 ,96年 )。而现代增长理论也已经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应该说与农地制度有着较深的关联。本文从农地的投入产出太低、农地流转不畅、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某些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农地抛荒的生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新土改"运动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制度及与之相关联的土地政策,是土地利用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兵团国有农场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由国家投资、军队屯垦而兴办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是国家投资、调配干部和科技人员,兵团国有农场发展速度快,形成了集约化、机械化...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不能回避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几经变迁。现行农地制度在其推行三十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三种模式只能是理论,而在现实中是难以付诸实践的。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农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仍是制度变迁的基础,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进行一些诱致性创新:切实加快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放手村民依法自治,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土地自发流转;政策导向上要尽量开辟活动空间,允许和鼓励群众自主创新;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农地制度创新的模式定位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西部地区农地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在评析我国目前四种农地所有制创新模式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西部地区实行土地农户新有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并且从如何构建土地农户所有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确保农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条件和保障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西部地区实行农地农户所有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现行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农地金融困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进而对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案与配套措施进行了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8.
顺德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技术进步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制度创新改进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同样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率提高改变了资源的稀缺性和产品要素的相对价格,并对制度变革产生诱因压力;而另一方面,农民对新的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又依赖于对制度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农地问题与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农地制度是依据1952年《农地法》的制定演变而来,《农地法》的颁布实施诞生了战后日本农业的零细规模、分散分布的私有权保护的"自耕农民"农地制度。为了缓解因农地利用限制方面影响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障碍,1970年起日本相继实施了多次相关促进"农地流动化"的租地经营政策与"农地连片化"制度政策的农地改革,解除了限制农地租借行为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相关农地改革政策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农地所有者对于农地被转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期待,大量耕作放弃地的出现而影响农地集中及经营规模扩大,农地被无秩序利用等其它农地问题。文章通过对日本1952年以来实施的相关农地法律改革内容的整理与剖析,从日本农地问题所在、日本农地制度改革相关内容、影响农地集中的其它问题、农地利用秩序改革理念等4个方面分析阐述了日本农地问题与农地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指出了农地所有者对于农地被转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期待、大量耕作放弃地的发生、不在村农地所有者增加等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地集中及经营规模扩大,从健全土地利用计划审核机制、解决农业委员会成员的利益相反立场、统一农地管理与运行组织等3个侧面提示了日本农地利用秩序改革理念与方向。  相似文献   

20.
家庭承包制下土地功能的实证考察与农地经营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功能表现在多方面: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按照其内在的获利冲动,就是要获得要素报酬,这是土地的经济功能;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它要为整个社会提供食物保障,土地与劳动相结合可以为劳动者生产出足够的信物,这是其自然特性,同时对国家而言,土地还是一种社会稳定的工具,它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土地的非经济功能。土地的经济功能和非经济功能的统一是其内在功能的体现。而农民家庭承包土地的功能是在土地一般功能基础上异化为土地的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首先,现阶段土地为农民提供一种生存保障,农民没有明确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的基本生存收入来源依靠土地。土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一直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证明它足以胜任农村的社会保障职能。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资本,技术,劳动力一样,它又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作为生产要素投放到生产当中,必然要取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土地是农民致富的基本生产资料,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功能。土地的这两种功能的作用和地位又是不同的,首先土地的保障功能是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对于农民而言,只有他们的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才有可能把土地作为一种要素进行生产,从土地上获得一种高效的经济回报。反过来,土地的经济功能又决定着保障功能,土地的经济功能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因此,如何能最大限度发挥农民家庭承包土地的经济功能,是我们对现行土地经营制度设计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