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的生产者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品内新型分工体系下,分工更加细化和全球化,支撑不同生产区位高效率联系和协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者服务的发展.生产者服务的投入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而增长,同时生产者服务的成本制约着参与国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程度和水平.要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必须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贸易.  相似文献   

2.
孙绪鑫 《特区经济》2013,(11):54-55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但波动也趋于扩大;新兴经济体的作用上升,传统发达国家的贸易份额下降;区域内贸易增长迅速;全球贸易失衡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在最近一轮危机后重新抬头。以上趋势是以垂直专业化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的结果。后危机时代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将继续取决于全球分工形式的进一步调整,这种调整将是失衡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漫长的寻求新平衡的过程。本文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发展的特点,对该时期全球贸易格局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服务贸易可以分为生产者服务贸易和消费者服务贸易,二者对各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它们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生产者服务贸易能提升经济增长率,而消费者服务贸易则对经济增长率有抑制作用,且这一趋势随着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愈加明显。因此,我国在进行服务贸易的时候应该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贸易。  相似文献   

4.
周昕 《亚太经济》2013,(3):105-111
本文采用全世界范围内40个经济体作为总体样本,9个东亚经济体作为东亚区域性样本,并将总体样本按照收入水平划分为四组样本,分别对其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零部件进口仍然具有区域性特征,零部件出口则更趋于全球化。生产者服务进口促进了中国产品内分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从收入等级来看,区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中国对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零部件进口方面。生产者服务进口则大大降低了中国与该收入等级零部件贸易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分析认为,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区域分布变化源于中国的加工贸易升级以及东亚生产网络的技术结构演变。由于生产者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未来中国的产品内分工将更加趋于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经济与贸易出现了向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倾斜的发展趋势,全球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近70%,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近20%。且相关数据表明,服务贸易出口、进口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出口的正效应大于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劣势地位,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国总体创新能力也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国际服务贸易是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产物。分工和专业化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服务的效率,增加了国际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又使得人们为了“消费多样性”的需要,通过市场与他人进行服务与产品或服务与服务的交换,并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就取决于服务产品在分工与专业化之后所带来的好处与其因为交换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力量对比。[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开放观认为,转变外贸和外资增长方式,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分享与中国贸易地位相适应的贸易利益,已经成为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的主题。全球新一轮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为这一主题的破解提供了契机,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为开放型经济的科学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经济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贸易的往来中隐含着环境成本在国际间的转移。新一轮国际分工中,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更多地扮演了生产者的角色,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要对世界环境污染承担更大的责任,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中国42个部门生产的完全产污系数和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污染物排放量,基于同一技术水平检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层级关系及其产业转型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玲 《改革》2009,(11)
生产者服务业因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特征成为发展服务贸易的关键环节。运用实际数据分析、研究中国服务业、服务贸易、生产者服务贸易间存在的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关联性。生产者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部分,服务贸易的发展反映了中国服务业的整体状况,而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又直接影响着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向服务经济迈进的步迈。  相似文献   

10.
东亚因其迅速发展的国际生产网络而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联系成本的角度对东亚生产网络的成因展开研究。作者拓展了Limao和Venables的基础设施指数,并利用联合国贸易统计面板数据,在区分零部件和最终品贸易的情况下建立增广引力模型,对服务联系成本的影响进行细致梳理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服务联系成本的降低对东亚垂直分工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促进出口的意义上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国深入参与区域分工体系,并对未来恢复贸易增长产生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产业分工重组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产业分工重组深化的产物,是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利益的获取。本文运用了专业化分工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企业从产业分工中内生的原因、条件及过程,并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特点及交易网络的扩展对行业发展规律的影响,试图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产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市场结构的形成提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人均产值低、城市间发展差距大等制约城市群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的忽视。化解当前难题需要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与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偏好、城市群交易效率的关系。新古典超边际分析理论从分工视角、以超边际分析模型为手段为城市如何选择与其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指明道路。集聚模式影响城市群交易效率,进而影响宏观分工水平;反之,交易效率的改进能够提高城市群绩效,推动能够体现微观主体偏好的集聚模式变迁。在城市群分工深化、广化过程中,城市通过将宏观效率与微观意愿结合的方式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城市“行星环”辐射作用,构建城市群功能互补的“拼图式”格局,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盛革 《特区经济》2014,(3):92-94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探寻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基于价值网视角,理论描绘了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型。该模型刻划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能够帮助分析国内传统制造业低效的分工体系和交易效率对产业升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打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周其江  徐邓耀 《科技和产业》2009,9(11):88-91,108
以欠发达城市南充为例,利用VAR模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南充市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关系。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不明显,最后提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罗芳  刘泽文 《科技和产业》2021,21(8):170-174
中国高速铁路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铁的建设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产业联系.基于河南省2005—2018年17个地级市的数据,将高铁建设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结合,将高速铁路开通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相结合.构建高铁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实证模型;并进一步探讨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及大小.运用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正向影响、且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是高成长、高辐射、高集聚的现代服务产业,评价其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特征,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竞争力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江静  刘志彪 《南方经济》2009,(11):36-44
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内在机理。基于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江苏、上海和浙江三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作为长三角的中心,上海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不仅仅为了本地区服务,其服务范围更多地扩散到周边地区,从而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和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选择了专业化分工、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工业化程度、商务经营环境、工业企业集聚程度、经济开放度等作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选取我国30个省区1997年到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我国不同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别,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和措施,为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平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生产过程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要素,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了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交易成本—服务外包化、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广东佛山市为例,着重分析了佛山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现状、失衡的表现及对佛山经济的影响,最后就实现佛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