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倩 《中外企业家》2015,(10Z):137-138
劳动力流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总结了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2.
岳世召 《价值工程》2011,30(23):322-323
文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了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模型,并利用2000年到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务农和进城打工的收入差距、进城打工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和城镇失业率这三个宏观层面的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验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实证地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性。江西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城乡非农产业,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下列特点:转移领域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转移地域主要是省外,尤其是东部发达省份,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外出转移的组织形式以自发为主;广西工业化程度低与城镇化滞后性、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合理的户籍与社会保障制度、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为劳动力转移提供的服务不到位是制约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容量,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保证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歧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我国农民工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社会转型中的特殊群体,对我国经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矛盾日益突显,其中由于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带来的城镇治安、环境问题,导致歧视问题严重化。文中从两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待遇,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占伟 《活力》2006,(11):43-44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至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1557万人,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5%,居全国首位,大约占全国农民工的十分之一。目前,农民工就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河南省、长三角和渤海地区,四个地区约吸纳河南农民工的93%,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娱乐业,其中制造业吸纳50%,农民工就业企业近80%,是集体私营企业。另外,还有4万多农民工作为劳务输出在海外作业。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已较以前有了一定改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全省劳务输出的总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达730亿元,同比增长19%,务工收入已占全省农民收入纯收入的40%。同时,许多务工有成的农民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带来了资金、技术、市场和开放的观念。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如何开发、如何引导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丁巨峰  张桂凤 《活力》2009,(7):27-27
几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更是有效地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本文从扬州为例,分析了扬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劳动力转移和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收入分配层面中特别是在城乡收入的差距上有相对扩大的趋势,由此而引发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大连市来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由“六五”末年的2%上升到“十五”末年的11.6%。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大连市农村劳动力外流规模?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其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与对策探讨,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1.
依据莱芜市农村劳动力流动资料,应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务工的概率越大;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本文以山西省阳高县为例,通过对当地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使得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原因是生活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为此,本文提出针对性建议,力求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新的阶段,显现出新的特征,值得思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奶.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致上有以下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的:首先,阐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农民工返乡潮对城市化的影响,最后对于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提出具有实践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现状1: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个大的社会群体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据四川的一份资料表明,2004年全省有1490万农民外出务工,比上年增长740万人;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达到200万户,占全省农户的10%。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农村劳动力的相关概念,阐述了刘易斯理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劳动组合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农村劳动力的相关概念,阐述了刘易斯理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劳动组合理论。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青海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数据为基础,针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估算,全面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存在的致因,总结了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特点,结合青海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论述了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并为促进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去年,四川省巴中市通过采取“强化政府职能、规模组织就业、出台扶持政策、建立沟通机制”等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106万余人,实现年劳务收入近40亿元,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劳务基地、以江苏南通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劳务基地、以新疆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劳务基地、以北京大安山煤矿为中心的北方劳务基地、以成都为中心西南劳务基地等五大劳务基地,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步伐,全市劳务产业实现了“组织化、规模化、技能化、目标化、常态化、保障化”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