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中国21世纪农业产业化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中国 2 1世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应该置之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运行框架中统筹安排、疏导、调节。作者认为 ,由于农业产业化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优化、提升农村经济结构 ,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 ,改善农业生产布局 ,能够使农业时序效益不断提高 ,所以 ,农业总体经济效益将大幅度增长 ,这将有力推动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结果是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 ,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从而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 2 1世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任务 ,将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浪潮中成功完成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因此为了避免各种制度的约束我们提倡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农业产业链升级,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等方法。为了解农业产业链升级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大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二者的相关性和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农业资源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解决好这部分人的转移就业,是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工艺、机器设备的改造和生产技术、劳动组织形式的改进。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且拓宽了农业生产范围,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丽丽 《经济论坛》2004,(11):118-118,115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任务。几年来,我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也要借鉴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迁移理论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劳动力迁移理论 刘易斯建立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指出,经济中存在着二元结构,即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剩余劳动力被不断增加的资本吸收的过程。正是通过投资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使现代部门不断扩大,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将随着传统部门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分析、估算福建泉港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数据,通过对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找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也谈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有途径及受阻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扩大中小企业比例 ,提升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素质偏低,转移难度大。在各种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中,休闲农业因其兼具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重特征,不失为一个就地转移的好方式。但中国休闲农业产业的继续发展壮大,也有赖于着力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农民和构建休闲农业各参与主体实现多赢的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长羽 《经济论坛》2003,(23):73-74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12.
关华  何军  李金霞 《经济与管理》2007,21(11):35-3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动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服务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春玲 《经济与管理》2004,18(10):34-3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呈现出从最初的就近转移到跨区域和梯度转移,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对中国的经 济增长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曾经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孕育着新的契机。本文计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1991-200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乡镇企业以及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时焕焕 《经济师》2009,(4):46-47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个阶段以及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对英美日三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中"推-拉"合力的比较,分析提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这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仙娥  杨勇 《生产力研究》2006,(12):28-30,49
文章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定量分析,得出城乡失业率比增大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比可以缩小6.2326个百分点,而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由于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对工作信息和迁移目的地信息的获取全面与否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尽管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状况还不尽人意,但发展中小城市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实践表明,只有通过中小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将乡村劳动力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结合起来,并有利于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朱涛 《生产力研究》2004,(11):59-60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性和增加非农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原理出发,研究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关系,并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