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上司公司质量不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股市发展的重要障碍。对于证券的发行效率,本文从承销商声誉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下的静态和动态搏弈模型,说明市场形成的声誉机制可以替代行政管制,提高证券的发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司公司质量不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股市发展的重要障碍.对于证券的发行效率,本文从承销商声誉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下的静态和动态搏弃模型,说明市场形成的声誉机制可以替代行政管制,提高证券的发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司公司质量不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股市发展的重要障碍。对于证券的发行效率,本文从承销商声誉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下的静态和动态搏弈模型,说明市场形成的声誉机制可以替代行政管制,提高证券的发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分析市场化程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有负向影响,高声誉承销商通过承销高评级公司债券降低债券融资成本。(2)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承销商声誉对公募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更为显著,对私募债券融资成本无显著性影响。(3)市场化程度越低,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负向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IPO定价效率直接影响着股票市场资金融通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以及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本文从承销商视角出发,通过引入声誉成本因素,构建承销商IPO定价模型,模型实证分析显示:超额配售选择权和承销商声誉均能够提高IPO定价效率,但我国A股市场超额配售选择权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承销商声誉与IPO定价效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6.
李向品 《证券导刊》2012,(11):93-95
IPO折价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毒按照承销商声誉理论,认为高声誉的承销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只会选择承销那些高质量企业的IPO.所以,承销商的声誉和IPO折价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2009—2012年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系统性地检验了承销商和发行人之间相对议价能力对承销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承销商声誉越高、发行人盈余质量越差、承销费用越高,这表明随着承销商在承销收费契约中的相对议价能力提高,其获取的承销费也随之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承销商利用其相对议价能力从超募资金中抽取较高比例作为承销费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6—2014年上市的1107家A股IPO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媒体报道、进而对IPO首日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媒体关注与IPO首日抑价正相关;(2)承销商通过媒体报道这一中间传导环节提高新股首日抑价;(3)IPO承销商声誉有助于公司获得更高的媒体关注,特别是来自地方性媒体的关注,2009年6月IPO发行政策改革后,承销商声誉对媒体关注影响增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并理解金融中介对资产定价影响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9.
IPO市场承销商声誉机制的形成机理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考虑到中国IP0市场的特殊背景,承销商声誉的形成高度依赖于证券监管力量。本文实证结果显示,中国IPO市场承销商声誉的阶段性积累虽已初具雏形,但并没有形成明朗的分化,承销商声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缺位状态。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外部约束力量的增强,是中国承销商声誉阶段演进的动力。同时,IPO市场上监管制度的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效率低下、市场约束机制弱化,是阻碍承销商声誉阶段性推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机理、缺失动因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承销商担负着“信息生产者”和“质量认证中介机构”的功能,然而也面临着“可信性”的问题。在与证券发行企业、投资者的重复博弈过程中,承销商通过建立自身的行为规范,达成与证券发行企业、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均衡所形成的声誉能有效缓解承销商的道德风险,保证承销商信息生产的可信性。通过分析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相关理论模型、形成机理及机制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充分发挥承销商声誉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承销商声誉、信息不对称和新股抑价:基于板块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哲  林启洪 《上海金融》2013,(4):84-89,118
我们采用2004年到201 1年上市的1,025个新股样本检验了承销商声誉和新股抑价程度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虽然新股抑价程度和承销商声誉表面上存在负相关,但是一旦控制了和板块相关、和年份相关的固定效应以后,这一负相关的显著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我们还发现,主板新股抑价程度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增加,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抑价程度则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降低.对于相同的承销商声誉,中小板新股抑价程度的降低幅度似乎要大于创业板新股.我们认为这些结果和承销商声誉假说是不一致的,承销商没有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以2014~2015年新上市的195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2010~2012年内PE机构所合作承销商的平均声誉来衡量PE声誉,考察PE声誉如何影响IPO抑价。研究发现:PE声誉与IPO抑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声誉PE会提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二者之间存在正负反馈效应。此外,文章还实证检验了承销商声誉对IPO抑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承销商声誉越高IPO抑价越大,承销商声誉的认证职能未能在我国资本市场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式IPO询价发行体制下,承销商没有新股分配权力,而定价市场化改革赋予了其定价权力。面对投资者的过度乐观情绪,承销商的理性选择是利用情绪抬高发行价格,通过收取与融资金额成正比例的承销费用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本文利用强制披露的询价机构网下全部报价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式询价制的运作机理,结果发现:在机构报价形成的股票需求曲线上,承销商实际选择在相对高位定价,发行价格显著高于各类报价均值,而承销商声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定价拔高行为;定价拔高越大,IPO上市首日收益率越低;IPO上市后的交易价格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定价拔高越大,机构配售新股解禁后的累计异常收益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主板市场上,IPO后股价存在剧烈波动的情况时有发生,主承销商在IPO过程及后续稳定价格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其声誉也会影响到股票的价格风险与后续表现。本文以2018年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为样本,考察IPO后股票夏普比例与承销商声誉及其他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分别对30天短期数据、60天中期数据进行回归,最终得到结论:券商声誉在IPO后股票价格风险、股票后续表现中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因素为初期折价水平、换手率,且这两个因素都对夏普比例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当前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声誉,从而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经营信用的特殊企业,声誉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也能给其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本文从声誉问题的起源及其一般应用出发.对商业银行声誉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展开综述,以期促进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其中,商业银行的声誉问题主要涉及声誉的作用、声誉风险的内涵及特征、声誉风险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刚刚起步,建立规范的声誉危机管理体系,将声誉风险纳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防范和化解随时可能出现的声誉危机,是商业银行适应新时期市场变化的需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声誉风险管理的实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股破发是目前中国股市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基于2004年至2010年上市的A股IPO,研究合资承销商对新股破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破发率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合资承销商的低破发率主要归功于更加有效且符合市场预期的一级市场发行定价能力,其表现为合资承销商发行的股票的短期市场价格相对发行价的偏离程度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发行的股票。另外,我们还发现合资承销商采取了一定的托市行为,该行为也减小了短期内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概率。本文的发现从新股发行的角度提供了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正在遭受声誉危机,在几个月前,美国浑水公司针对在美国上市的所谓中国概念股企业,发布了一份份令人震惊的研究报告,先勿论这些报告的研究结论是否客观正确,但其带来的影响是真实的。不但披露可能舞弊的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大跌,中国赴美IPO也受到影响,许多企业因此放弃赴美融资的计划。过去十几年,中国有很多企业赴海外IPO,海外上市中国公司都被贴上"中国"的标签,存在声誉"一损俱损"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