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万峰 《魅力中国》2011,(21):109-109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青铜器是中国灿烂古文明的载体之一,以其丰富奇特的造型,神秘缛丽的纹饰,精湛先进的铸造技术而闻名于世,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工艺价值。青铜器的独特魅力使它自古以来就成为众藏家趋之若鹜的收藏目标,达官显贵都以能拥有青铜器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青铜镜作为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收藏市场,已成为世人竞相争夺的高端物品。  相似文献   

3.
张建羽 《魅力中国》2014,(12):80-80
青铜纹饰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图案,属于浅浮雕,表面有立体感;青铜纹饰比较繁密,给人“满饰”的感觉;不同时期的青铜纹饰所具有的威严、肃穆、活泼、轻松、简练、复杂的形式。青铜纹饰在应用时和其它纹饰一样,要考虑对纹饰的再设计,颜色的选取、整体的构图和摆放的位置等因素。本文从青铜纹饰在包装设计上的构图与摆放位置、青铜纹饰的色彩应用方面,对青铜纹饰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古老的艺术资源,将中国传统图案的表现形式、艺术特点、象征内涵、文化特点完美地与外来设计理念整合,使得我们的设计与人文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4.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让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27日,杭州城东公园一座青铜雕塑“幻”的少女像被盗贼锯得只剩一只脚。制作这尊雕塑的成本,保守估算不下80万元,其艺术价值更难以估量。由于嫌铜像太大不好卖,盗贼用切割机将铜像切成五六块,之后一一称好;共250多斤,以每斤9元的价格卖掉,共得赃款2250元。  相似文献   

6.
《浙江经济》2010,(17):60-61
玉器、瓷器、青铜器、竹雕、木雕、漆器、佛像、文房四宝等一系列艺术藏品,展示了我国上下五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年代跨度相当大,其中不乏精品。置身其间,让人感受了清新雅致的文化气息。不过,你别以为这是艺术博物馆。这里其实是一家专业收藏古代艺术品的文化会所——杭州连友文化交流会所。  相似文献   

7.
本文侧重对青铜器发展趋势的挖掘,从历史长河的青铜文化发展中抽取一段,论述及分析中国青铜艺术从育成期之后至鼎盛期所走的上坡路线(时间跨度定位约为商代中期至商束),阐述及比较此阶段的代表性变化、发展和特征;通过种类、纹饰、铭文等方面的发展,刻画出在青铜时代整体中,此段时期青铜器的特色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平淮书》记载,秦统一天下之后,“收天下之兵,集之咸阳,铸以为钟锯,金人十二,各重千石”。所谓兵,就是各种报废的青铜兵器。十二座金人近日已无处寻觅,但却给中国古代再生有色金属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中对再生铜、再生铅和含银废料的再生利用技术作了详细描述,一些内容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洪军 《魅力中国》2010,(10):60-61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同样也是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魏虹 《魅力中国》2014,(24):87-88
青铜器一直被史学家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吏书”。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展示了先秦的铸造工艺。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铸造精美,数量众多,研究价值极大。诚如李济先生所说:“殷商时代实乃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一座巅峰”。云南地区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器物的纹饰极具地方风格,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民族个性。出土青铜器中也有大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器物,既吸收了中原殷商文化的因素,有保留了云南的民族个性。它既与中原文明有联系,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1.
刘志永 《魅力中国》2014,(19):144-144
“戏曲”是中国传统民族戏剧,如果从12世纪初期确立的最早成熟的中国戏曲艺术样式“南戏”“算起,它已经经历了8个多世纪的漫长历史,至今仍一直流布整个中华大地,并形成了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音乐曲调、语音语言、表演风格的多达三百余种的“剧种”类别。目前,中国戏曲尽管面临现代社会发展与现代艺术崛起的严峻挑战,碰到一些困难,但它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仍旧是中国大多数百姓经常观赏的舞台艺术,处于中国剧坛盟主与中国文化“国粹”的地位。这种现象是在其它各国戏剧历史上所很少见到的。  相似文献   

12.
1973年,山东大学历史系的考古学家们在日照东海峪遗址中出土了两件举世罕见的黑陶:一件是“黑陶缕空高柄杯”,一件是“蛋壳黑陶高柄杯”。这两件黑陶均被国家文物局定为艺术珍品而收藏。自此,奠定了日照黑陶在龙山文化中及古代陶器中的代表地位,引起了国内外历史考古学家们的注意。自1995年起,由中国山东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单位的历史考古学家们组成的中美日照龙山文化联合考察组,连续四年对日照两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又出土大量黑陶,其工艺造型之精巧,陶身之薄、颜色之黑亮,堪称中国古代一绝.  相似文献   

13.
目前.宝鸡市又要重新修建一座“青铜器博精院”,使人很有些感慨,也为当今社会普遍出现的重复建设现象所忧虑。我们这里是有名的“青铜器之乡“,首经先后出土了不少极有价值的古代青铜器文物,许多为国家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按说“青铜器之乡”建立个青铜器博物馆(院),确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4.
烟台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剪纸艺术中独具特色,在技法上的细腻程度与人物的创新上也在中国处于一流地位,特别是俗称“剪毛功”和细丝线条之技法,号称“天下一绝”,被国内外贵宾和领导称之为不可思议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今日重庆》2005,(3):86-91
历史深处的生死歌哭,被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雕塑家郭选昌凝固在“重庆大轰炸——大隧道惨案青铜群雕”之中,定格为永恒的悲壮——  相似文献   

16.
陈明 《西部论丛》2008,(12):80-81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这种铜的珐琅器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因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现代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颜色了。  相似文献   

17.
陈振中先生编著的《先秦青铜生产工具》一书,已于2004年4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煌煌巨著,为文132万言,收录各类青铜生产工具7400多件,举凡历来传世品及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考古出土资料,从28个省、市、自治区的将近百个研究、文博单位的藏品进行蒐辑,齐全可称“全国之最”,着实填补了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8.
博山琉璃     
琉璃亦被称为"瑠璃"、"流离",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琉璃色彩美轮美奂,品质晶莹剔透,是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装饰构件,在古代重要的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中都可以发现琉璃的影子。博山区地处山东省淄博市西南端,因其千年的琉璃生产史而扬名中外。  相似文献   

19.
赵秋菊  李冉  曹春雷 《魅力中国》2010,(20):225-226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这众多的文化中。装饰纹样以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性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这些光辉绚烂、多姿多彩的装饰图案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生息中创造,并与中国的礼制和儒家、道家、宗教以及风土人情等融合,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逐渐发展、成熟,成为现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造型体系。这些传统图案在各个时期都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工艺品,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编织、蜡染等等。就是到现在这些装饰纹样仍在建筑、室内装饰、服装、陶瓷、包装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所用,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祥云图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斗拱形象,无一不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为我们做出的贡献。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类型繁多,一般按照装饰纹样的内容和来源及寓意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20.
李魏 《走向世界》2010,(23):70-70
明年就是白淑湘从艺生涯的第60个年头了,这位新中国芭蕾舞台上的第一只“白天鹅”,因这一纯粹舶来的西式舞蹈艺术形式蜚声中国舞蹈界半个多世纪,却在接受专访时一再强调:“面对形形色色外来的颠覆传统的流行思潮和观念,我们的舞蹈艺术还是要体现本民族传统的固有的舞蹈特质,绝不可盲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