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企业投资行为迅速增加,而随之产生的投资过热和收益甚微的矛盾,将给企业发展带来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的扭曲风险,尤其是作为经济重要支撑的国家控股企业如何把控投资行为,提升投资效率成为了最为迫切之需。本文以国有控股企业投资现状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国有控股企业过度投资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寻求解决的路径,以避免非效率投资现象的延伸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06~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股权制衡、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过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进而探讨了股权制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企业投资过度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发企业投资过度,而股权制衡度越高可以有效降低因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导致的企业投资过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小股东间严重代理冲突、控股股东政府性质,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从公司过度投资的视角对管理层激励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以2004-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及其性质对于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货币薪酬激励还是管理层持股激励都起到了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会削弱管理层激励的这种治理效应;而且,公司的政府控制性质在弱化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作用的同时,还会强化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管理层激励效应的负面影响。考虑股权分置改革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股改强化了管理层激励对于公司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同时又弱化了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对管理层激励治理效应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不仅为现有文献关于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关联的结论分歧提供新的解释,对于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切实改进管理层激励契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从新的视角为我国股改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股权制衡、自由现金流量与过度投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自由现金流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检验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的股权结构和股权性质是否能起到制衡的效果,降低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高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倾向于进行过度投资;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的这种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更低,公司过度投资的程度较轻;公司的第一、二大股东分属不同性质时,公司将自由现金流量进行过度投资的可能性更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检验了控股股东经济属性对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影响,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依赖于制衡股东的类型以及股东关联性而发生变化。以沪深两市2012-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检验发现,相对于实体控股股东所在的企业,虚拟控股股东所在企业的资本投资更有可能"脱实向虚"。当虚拟经济体作为制衡股东时,虚拟控股股东与企业资本投资"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更显著。当制衡股东与虚拟控股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时,虚拟控股股东与企业资本投资"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邹靓婕  韩祎丹  余键 《现代商业》2023,(10):115-119
本文以2009年至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由于新冠疫情原因,2000年至2022年数据不具普遍性,故采用数据至2019年),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投资效率,并且利用产权性质以及残差大小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呈现负相关;(2)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呈现正相关,且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投资过度;(3)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9年-2019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作为初始研究样本,探究股权制衡对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证实了股权制衡能够抑制企业过度负债,国有企业性质削弱了股权制衡对过度负债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过度负债企业选择更科学有效的股权机制来减少过度负债,为达到稳步积极...  相似文献   

8.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特种员工福利,被广泛用于缓和股东和经理层间代理问题。事实上,股权激励很可能造成更深层次代理问题。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股权激励将诱发过度投资行为。进而,本文对股权激励合约下如何控制投资行为进行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9.
潘立生  张清政 《中国市场》2010,(31):101-103
代理问题会造成过度投资,股权结构和机构投资者对解决代理问题有效。本文实证分析了它们对抑制过度投资是否有效。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对抑制过度投资非常有效。非国有性质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对过度投资有制约作用,但不显著。股权制衡与过度投资之间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曙光 《商业科技》2011,(21):44-45
过度投资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本文从公司治理、行为财务、政府干预等三个视角,对有关企业层面的过度投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最后针对研究文献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评述与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19,(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随着国企民企的融合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头戏,"混合所有制经济"也成为近来热议的话题,不同产权性质的资本间如何"合"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要点。  相似文献   

12.
过度投资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本文从公司治理、行为财务、政府干预等三个视角,对有关企业层面的过度投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最后针对研究文献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评述与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和转轨经济背景,从金融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以我国 2003-2008 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 Richardson 模型来识别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最终发现金融发展水平与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成负相关,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制约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从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的视角,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水平呈U形关系,与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水平呈倒U形关系。这说明不同质押比例下控股股东出于不同的动机做出的改变和调整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对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产生非线性影响。以上结论在尽可能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控制权转移风险以及金融资产与经营资产收益率差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在公司投资策略方面的经济后果,低质押比例的控股股东更有可能支持上市公司,而高质押比例的控股股东更可能损害上市公司提供了增量证据。  相似文献   

15.
刘曙光 《商业科技》2011,(19):61-62
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如代理问题、非理性经济行为、政府的外界干预等,对于转型经济中的我国资本市场来说,政府干预是导致企业过度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仅从过度投资的测度、政府干预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如代理问题、非理性经济行为、政府的外界干预等,对于转型经济中的我国资本市场来说,政府干预是导致企业过度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仅从过度投资的测度、政府干预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在沪深两市上市的359家制造业公司2001年至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对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制衡度与投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随着股权制衡度的增加,容易出现投资扭曲行为,对比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扭曲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多元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很多大型企业,在不同的地区往往都开设了多家分公司,其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在财务工作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为了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降低财务管理方面的成本投入,国有基金投资控股企业应当开辟全新的管理模式,积极展开创新,全面提升工作成效。基于此,文章对国有基金投资控股企业的财务管理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余欣伟 《商业时代》2012,(23):82-83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严重,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着重总结了公司治理、制度环境、融资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对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希望有利于理解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投资异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的企业中,这种异化会给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带来损失。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近年来,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企业投资异化问题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逐步形成了一些理论模型,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就该领域主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过度并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损毁等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