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关于高管变更与公司治理的研究文献,但是学者们的研究角度和结论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从不同角度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与高管变更关系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商》2015,(15)
高管变更是现代公司治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多种原因会引起高管变更,但组织绩效却是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高管变更之后又会给组织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而组织最关心的就是继任者能否提高组织的绩效。关于高管变更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学术界有多重观点,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产要素密集度的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不同要素密集产业上市公司高管报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要素密集产业类型中,高管报酬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不同。在劳动密集型公司中,高管持股比例和高管年度收入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技术密集型公司和资本密集型公司中,高管报酬激励变量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另外,研究还发现国有终极产权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1-201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代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10项指标与公司审计师变更之间的联系及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可得出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师变更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审计师变更显著负相关,而是否发生诉讼仲裁事项、信息披露是否充分、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审计师变更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企业为了满足和扩大自身的利益,往往会主动地进行自愿性的会计政策变更活动,这样做的原因也许是根据企业当时的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进行的调整,也可能是公司的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会计信息进行地恶意改换。本文分析了恶意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司治理特征,指出了公司内外部的治理问题以及其引发的恶意会计政策变更,对制止甚至杜绝这种行为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金龙  李创霏 《财贸研究》2007,18(2):109-115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课题,实证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我国中部地区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等若干研究变量,对董事会结构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独立董事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大的特点。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然而企业的经营者的行为目标常常与所有者目标之间存在背离与冲突,从而产生代理问题。如何使得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已成为近几十年来公司经营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而高管薪酬激励被认为是解决代理问题,是经营者行为符合所有者期望的有效机制。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同时几乎所有文献都只涉及到高管的薪酬水平,而没有考虑高管薪酬的另外一面——薪酬结构。本文试图通过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来探讨高管的薪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深人的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合理设计高管薪酬制度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供依据,使得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最大化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研究均表明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的空间。该文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变更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非正常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一直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之后对我国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的研究进行的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商》2015,(5)
当公司的控制权转移时,这种外部控制是对高管的一种监督行为,而且这种现在在现今的中国市场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因此,对这种外部控制行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控制权市场、高管变更和公司绩效的国内外研究的梳理,对控制权全市场、高管变更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回归分析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来调查研究公司治理与政府治理的共同作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考虑整体数据样本的情况下,本文发现,同时考虑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时,管理层薪酬、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并且这两个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相比单独考虑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时无显著变化,而政府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未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将样本数据按照行业进行分组检验后,本文发现,金融业上市公司要提高公司价值,不仅需要调整自身公司治理,还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完善、宽松的治理环境;为了提高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价值,政府应提供一个完善、宽松的治理环境;而对于建筑业上市公司,政府加强干预才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刘明 《现代商业》2012,(24):65-66
本研究以中国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关于企业高管团队的文献为基础,选用27家具有女性高管的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女性所占高管比例,女性受教育水平和女性年龄对旅游企业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紧密的联系,为了了解内部控制运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激励政策与内部监督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规模、国有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兼任与内部控制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两权的分离,代理成本问题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凸显出来,而解决代理成本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公司治理机制,而公司治理的衡量标准是公司治理效率.本文阐述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分类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阐述了如何通过实施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来有效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戚拥军  彭必源 《商业时代》2007,(25):54-55,62
当今的主流观点认为,在职消费纯粹是高管人员在浪费公司的剩余资源、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本文认为,该观点完全忽视了在职消费可以起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显赫身份等积极作用。产生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职消费给公司带来的收益一般是间接的,通常很难准确计量,因而被忽略;而其给公司"浪费的资源"(即在职消费的成本)却可以准确计量。但是从公司的角度而言,只有全面考察某项在职消费的相关成本和收益,才能正确评价该项在职消费是否对公司有利。  相似文献   

15.
杨雪丹 《商场现代化》2021,(11):169-171
本文选取2015年-2019年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以单项视角进行研究,主要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相对于管理者薪酬来说,呈显性相关关系.此次研究结果的目的是帮助大部分公司提高财务绩效水平给予一定的借鉴作用,鼓励企业能够找到有实力的管理者,从而完善公司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深、沪两市除金融业和保险业之外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12年和2013年两年的数据分析公司治理与审计意见之间的相关性,为更好地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获得标准审计意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振强  刘洪锋  王乐 《现代商业》2008,(11):111-112
公司债务的治理作用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经验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特征,债权治理表现出无效性,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自利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持股高管人员出于自利而影响资本结构调节的状况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出于自利具有调节公司负债水平的动机;法人股的存在对高管人员出于自利调节资本结构的能力具有制约作用,但在高管人员拥有公司所有权程度较高时作用有限;法人股还具有一定的促使高管人员的自身利益和其他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的作用,而国有股的这些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高管薪酬和董事会治理对分类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货币薪酬会诱使高管向上转移利得,股权激励和缺乏区分度的薪酬制度会诱使高管同时向下转移费用和向上转移利得;而勤勉、独立和两职分离的董事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并抑制这两种不同方式的分类转移;但董事会对分类转移的抑制程度小于高管薪酬对分类转移的诱发程度。进一步地,良好的市场、法制和媒体监督环境能够有效缓解高管薪酬对分类转移的诱发作用,而董事会能够有效弥补法制建设和媒体监督不足导致的分类转移治理缺陷,并在较高质量的审计环境下对分类转移发挥更强的抑制作用。本文首次结合制度背景和媒体监督研究了公司核心治理机制对不同分类转移方式的影响和原因,并创新性地对向上转移利得的程度进行了衡量,为监管部门及公司治理机制、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