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明润 《经济论坛》2014,(7):159-16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涉外产品责任纠纷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本文运用法律解释学、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进行研究。文章在介绍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相关概念、法律适用原则、域外国家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和我国涉外产品责任立法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之上,探讨如何完善我国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即在实体法方面应当转变立法模式、明晰法律概念、统一归责原则及增加惩罚性赔偿规定;在冲突法方面应当引进新的适用原则以及加入海牙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2.
申峥峥 《经济论坛》2009,(18):136-138
随着当前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涉外产品责任问题也随之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由于各国产品责任法的规定差异较大,法律冲突不可避免,传统的涉外产品的法律适用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新的法律适用原则正在不断的兴起、完善。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起步较晚,且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实的需要,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产品责任制度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司法判例中.伴随着20世纪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扩大,各国有关产品责任制度的立法也逐步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而至今我国没有关于产品责任的专门立法.文章立足于我国现行相关产品责任制度的立法.并结合我国十几年来有关产品责任制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借鉴外国产品责任立法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来探讨我国产品责任制度的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4.
段卫华  李俊然 《经济论坛》2004,(17):118-119
我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外的产品流通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产品进入我国,也有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与此相伴而生的涉外产品责任问题亦日益增多。由于涉外产品责任纠纷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而不同国家的法律关于产品责任的认定、赔偿范围和赔偿金额等关键问题的规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根据美国的产品责任法或其判例,  相似文献   

5.
仲裁涉外裁决撤销,是指对于有符合法律规定情况的涉外仲裁裁决,经当事人提出申请,有管辖权的法院在审查核实后裁定撤销仲裁裁决的行为.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确立,是我国仲裁法律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但还存在许多立法上的问题和实践上的不足,与国际上的通行规定和做法尚有距离,本文主要对如何完善我国的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芳 《时代经贸》2006,4(Z1):34
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责任.分散在《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中的相关法律条款构建了我国的产品责任制度.与产品责任相比,产品质量责任是由我国《产品质量法》新规定的一个概念,两者的性质不能等同.笔者认为从法律责任的概念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来看,产品质量责任应当是一种公法责任.  相似文献   

7.
高美艳 《经济师》2013,(12):68-69
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给人们所带来的价值越来越得以凸显,但与此同时,国与国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也频繁发生。我国恪守知识产权的"公法"性质,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的研究和立法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还存在着不足,导致我国对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应对的被动。文章对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剖析,就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间接推动立法,完善涉外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条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丹 《时代经贸》2007,5(9Z):1-2
我国关于涉外委托设计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以“意思自治原则”为首要原则,确立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辅助性地位,并曾在司法解释中以特征性履行方法帮助其加以确定各种合同通常应当适用什么法律;且采用了强制规则和公共秩序的相关规定。但随着1999年《合同法》的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废止,以特征性履行方法作为最密切联系原则具体化依据的内容由原本就不够完备超前的规定甚至变为了立法空白,因此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对涉外投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剖析了现阶段我国涉外投资法律保护存在的基本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涉外投资保险、国内涉外投资立法及国际涉外投资法律保护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对涉外投资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比较分析国际上产品缺陷法律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法中产品缺陷认定标准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其固有不足,并结合国际产品责任立法的趋势,对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介绍了涉外侵权行为之债准据法的确定原则,并主要就涉外产品质量责任准据法的确定原则展开论述,简要介绍了传统国际私法对此问题的主要原则及20世纪特别是70年代以后准据法确定原则的新发展,然后重点论述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琳 《时代经贸》2011,(16):23-23
2011年4月,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正式施行,它是我国第一次通过立法来构建法律适用法的体系框架。不管从外部框架,还是内部结构,该法形成了我国法律适用法体系的独特结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该法的亮点之一是借鉴当今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让最密切联系原则占有一席之地。[1]其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或者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没有规定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该法没有像奥地利国际私法法典那样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上升为一般条款,也没有像瑞士国际私法法典那样采取例外条款的形式,而是将该原则作为一项补充性原则。其不仅出现在合同领域,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仅次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律适用准则,该原则还被运用于国籍的确定、有价证券的物权法律适用等。该原则备受青睐并非偶然,其蕴含着重要的法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栾颖娜 《经济师》2010,(7):77-78
涉外侵权之债准据法的确定对于当事人的利益影响重大,各国对于涉外侵权之债准据法的确定原则规定各不相同且各具利弊,而我国对此缺乏比较明确和具体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分歧,不利于法律的统一执行。我国立法应以侵权行为地法原则为主、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辅,二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条件的选择性冲突规范作为原则来确定我国涉外侵权之债的准据法。  相似文献   

14.
涉外不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是适用物之所在地法,作为国际私法上争论较少的原则,广泛指导着各国间与不动产相关的纠纷处理.如今,涉外不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正不断向着以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为主导、其他适用规则辅助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关于涉外不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应跟上国际步伐,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15.
在商业秘密侵权中,善意第三人的责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我国法律对此缺乏明确的规定,给司法带来了困难。本文对善意第三人及其责任的界定、外国法律的法律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如何加强其立法提出了建议,以期推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各国海商法关于船舶优先权的规定有相当大的差别。例如有优先权的债权种类,有的国家多达十几种,有的国家则只有几种。在优先权的标的问题上,有的国家范围广泛,有的国家只限于船舶。海事海商案件的法律关系多为涉外法律关系,各国立法规定不同,引起各国间经济利益的冲突,也使得以船舶为担保的融资不易进行。在船舶优先权为各国法律普遍接受之后,这种法律冲突很快便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呼吁通过国际立法来谋求各国法律的统一,使船舶优先权的法律冲突得以缓和乃至消除。  相似文献   

17.
环境损害责任制度在我国尚未得到立法的专门性规定,亟待建立和完善。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我国环境损害责任制度应从污染者(个人)责任制走向综合责任制,尤其是通过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社会化以及环境损害国家补偿责任的分担来不断改进与完善我国环境损害责任制度,建立以民事赔偿责任为主,社会化责任和国家补偿责任为辅的综合责任分担体系。司法实践中我国存在环境损害责任制度雏形,并在环境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都形成了一系列的原则。结合国外立法以提出完善我国环境损害综合性责任分担制度的相关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论特征性履行说的局限性与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特征性履行说贯彻最密切联系原则时,存在适用范围有限、确定方法不合理和准据法确定不当的弊端。我国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也采用了最密切联系原则,但由于规定过于原则以及我国部分法官素质较低、经验不足,往往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困难。为合理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就需要从立法和司法等方面完善现有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产品责任法的完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段晓娟 《财经问题研究》1998,(8):78-80,F003
80年代以来,我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陆续在一些法律中作出了对产品责任问题的规定,但直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产品责任法,就是在已有的关于产品责任问题的法律规定中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拟就如何完善我国产品责任法作出探讨,将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论述:建立统一的产品责任法,产品的概念,缺陷的概念,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承担产品责任的主体,赔偿范围,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20.
情谊行为是民事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却相对难以认定、难以处理的情形。关于情谊行为的法律性质和责任承担规则,不仅素有争论,而且在目前我国的民事立法上亦显空白。从法律行为理论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情谊行为的法律性质,并结合国外的相关立法例和理论学说探索了情谊行为的责任承担归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